《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讲人 戴晏增 (一)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 1.正确理解课文中活用的词语。 2.分析文章的故事安排,复述三个故事的梗概。 3.简析纪传体史书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课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从哪些不同的侧面来表现蔺相如的勇而有谋、克己忍让,维护大局,以国为公的思想性格,以及廉颇居功自傲,勇于改过的思想性格;知道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能说出课文开头对人物作简介的作用。 二.学习指导: 1.关于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后改称《史记》。书中记事,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前104——前101)年间。全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书中除“表”为大事年表外,其余都是文章,且多具文采,特别是“列传”、“世家”中的人物传记,以史系人,以人见史,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展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而且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课文写了几件有典型意义的事? 答:课文记述了有典型意义的三件事:文章开始作者介绍了廉颇、蔺相如。接着写了第一件事“完璧归赵”主要表现蔺相如,反映了这个出身低贱之人在关键时刻的勇敢机智。使不辱命,胜利完成了出使的任务。第二件写“渑池会”,重点仍是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勇敢,也表现他的机智;对廉颇也进行描写,主要表现他的军事和对赵国的忠诚。第三件事“将相和”两人合写,通过蔺相如的恢宏大度,以国为重,廉颇的知过能改,把二人的思想统一到了爱国上来。 三件事紧密相联,有祥有略,讲述分明。 3.简单讲讲中国历史上的纪年。 答:中国历史上的纪年,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年次纪年,以君主在位的年次纪年法,这多用于先秦。例如课文中所讲的“赵惠文王十六年”就是赵惠文王即位的第十六年。“十年春,齐师伐我”文中的“十年春”就是鲁庄公即位的第十年的春天。二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是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用的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后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不穷尽。三是帝王年号纪年法。这始于汉武帝。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庆历四年春”等。“元丰”是宋神宗,“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4.谈谈《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文章结构。 这篇课文一共21段,可分四部分: 一(1、2)介绍廉、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其中重点介绍廉颇。 二(3、4、5)完璧归赵。这一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3——5)出使前对蔺相如的简介。 第二层:(6——11)出使后与秦王的斗争。 第三层:(12——13)胜利回赵,封官重用。 三.(14、15、16)渑池会。这一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14)会前计议 第二层(15)会上斗争 第三层(16)会后胜利 四(17、18、19、20、21)负荆请罪。这一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17、18)廉颇居功自傲、蔺相如退避忍让 第二层(19)以国为公不计私仇 第三层(20、21)负荆请罪、将相和。 5.以“完璧归赵”为例,分析一下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哪些特色? 答:这篇文章无论写人还是记事,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例如描写相如在秦廷上“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一个“睨”字就把相如视死如归,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刻画了出来;再有写相如的愤怒,用“怒发上冲冠”,更为形象、生动。在语言上,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对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描写蔺相如的语言,也是分场合,看环境,时而语气平和,时而谦恭有礼,时而又直言怒斥,有理有据,让人物更显灵动,更具活力。 6.《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答:1.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 文章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全文只选了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三个事件,是三场尖锐的矛盾斗争,无论是表现蔺相如还是最后反映廉颇,都在紧张、激厉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的不断化解中反映人物,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形象。 3.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课文中对话占有很大篇幅,对话很有人物个性,很合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有代表性。灵活运用对话不仅使文章活起来,更使文章丰富起来。 三.例题精讲: 1.下句中加点的字和题目中带点的字音义、用法相同的是:( ) 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C.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D.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忘诛而从暴心也 解题:这道题主要考查对“从”字的理解。“从”字是个实词,在文言文中,如何区分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 分析及解:作这样的题,首先要明确题干句子的意思,因为只有明了了题干中加点字的意思,才有可能选出与它相同的句子来。加点的“从”字正确解释应是使动用法,即“使臣下跟从”。而B项中的“从”是一般动词,有跟从意;C项中的“从”是“仆从”,一般名词;D句中的“从”通“纵”有放纵、纵容意。所以只有A项的“从?与题干相同,都是使动用法。 2.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回答下面的问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词中的“睨柱吞赢”指的是( ) A.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贾谊奋笔着文批判秦王赢政的故事 C.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荆轲刺秦王掷匕于柱的故事 解题:此题要求不仅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要熟悉,对文天祥的诗,和有关A、B、C、D四个故事也要多少有所了解。 解题思路:这里有几个问题: 1.有的同学对题中的四个故事并不一一都熟悉。 2.对文天祥的诗也不是每一句都很明白的。明白了上述问题的,自然很容易选出答案,但不很明白的,也绝不之于一点都不懂,对文天祥的诗意,应该是能理解的。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所讲的三个典故,同学们也不难识记。所以联系文中的“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仍辞谢,固请……”可知,分明是蔺相如事。而诗中的“吞”一词应灵活理解为“气吞”“压倒”。做这类词,也启示同学们一要多看书,丰富知识面;二要记忆些东西,要善于理解与分析。 (二)网上能力训练题 一.能力训练部分 I.基础性训练题: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在括号里写出来: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 ) (2)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 )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 2.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字词,把响应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A.名词用作动词 B.使动用法 C.意动用法 D.名词作状语 (1)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 ) (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 ) (3)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 )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 (6)舍相如广成传舍 ( ) (7)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 ) (8)左右欲刃相如 (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 ) 3.按“以”在句中用法归类,在题下横线上只需写出相应的序号。 (1)以勇气闻于诸侯 (2)愿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3)王曰:“何以知之?” (4)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 (5)皆以美于徐公 (6)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7)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8)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9)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0)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11)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12)指以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13)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4)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1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16)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17)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8)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19)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叱之。 (20)……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介词,译为拿,用,凭靠,依据,按照 B.介词,译为把 C.介词,译为因、由于 D.连词,译为而、并且、来、用来、因为 E.动词,认为 F.与现在“以东”中的“以”用法相同,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贪,负其强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6)而君幸于赵王 (7)大王亦幸赦臣 (8)引赵使者蔺相如 (9)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10)相如引车避匿 (11)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Ⅱ.提高性训练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5.下列分析,在你认为正确的项后打“√”;错项打“×”: A.“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中“请”的意思与“请奉盆缶秦王”的“请”意思一致。 B.“以相娱乐”的“以”与“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之“以”意思不致。 C.“赵王鼓瑟”与“左右欲刃相如”在词类活用方面有共同之处。 D.“于是相如前进缶”中“前进”二字与现代汉语中的“前进”二字意思不同。 E.“为赵王寿”中“寿”字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当“过生日”讲。 6.找出省略了介词宾语的句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启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将军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可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乙)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7.为下列句中的多义词分别选出符合文意的一项: (1)相如固止之 A坚持 B坚决 C本来 D固执 (2)独畏廉将军哉 A唯独 B独白 C难道 D偏偏 (3)徒以吾两人在也 A认为 B凭借 C依靠 D因为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A依靠 B通过、经由 C趁着 D由、从 8.下列成语中加点的词与“相如廷叱之”的“廷”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蚕食鲸吞 B粉妆玉琢 C口诛笔伐 D穴居野处 E道听途说 F车载斗量 9.给乙段文字加标点: 10.“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 ) A.然而士人有的胆小而不敢把箭射出去。 B.然而士人或者有胆小而不敢把箭射出去。 C.可是士人有的胆小而不敢发作。 D.可是士人或者胆小而不敢发作。 11.乙段中,可用来概括甲段内容的一句是: 。 12.乙段中对蔺相如的评价是( ) A.引璧睨柱 B.威信敌国 C.名重太山 D.智勇兼之 13.对甲、乙两段文字表现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段都是对人物语言动作的具体描写。 B.甲段记叙人物的语言动作,乙段记叙人物语言。 C.甲段是具体描写,乙段是总结性议论 D.甲段是具体记叙,乙段是对比性说明 Ⅲ.研究性习题: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解答文后问题。 颜斶 说齐王《战国策》 (括号内为《古文观止》编者的译注)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a人君也b斶c人臣也d王曰e斶前f斶亦曰g王前可乎i”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曰:“嗟乎!(叹服)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1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 ①颜斶说齐王 ②宣王不说 ③有说乎 A.shuō shuō shuì B.shuì shuō shuì C.yuè yuè shuō D.shuì yuè shuō 15.以原注为依据,对下列解释作出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下季——鲁国人展禽,字季。因柳下是他的食采邑(大夫的封地,也称食邑或采邑)故称。 B.太牢——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并用的祭品。 C.晚食——晚餐。 D.自虞——自娱。虞(yú),同“娱”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前为趋士 ②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 ③士生乎鄙野 ④则再拜而辞去 A.急走 到 偏僻的村野 再三拜谢 B.接近 距离 鄙陋粗野 再三拜谢 C.接近 距离 偏僻的村野 拜了两拜 D.小步跑 前往 鄙陋粗野 拜了两拜 17.在标有拼音字母的地方分别填上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e f g h i  A , 。 , 。 :“ !” :“ !” ?  B , ; , 。 “ 。” “ 。” !  C , ; , 。 ‘ ’, ‘ ’, ?  D ,‘ 。’ ,‘ ’。 :‘ ’, :‘ ’, !   18.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竟比不上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 B.妻子衣服丽都——妻子的衣服都是很华丽。 C.斶愿得归——我情愿能够回归故里。 D.归真反璞——回到了纯真质朴的生活里。 19.下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玉生于山,制则破焉”的比喻,说明士人如果一味追求“尊遂”,就会沦落到“形神不全”,失去本真的地步。 B.评注者认为,颜斶是一位形神具全的士人,他的“终身下辱”的结局与苏秦、张议之流的可悲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C.评注者认为,战国士人的风气卑污到了极点,有些人虽然求得一时的富利达,但“形神不全”,仍然是十分可悲的。 D.本文作者的意图,是通过赞扬颜斶的洁行高风,以扭转战国时期士林中的卑污风气,挽狂澜于既倒。 二.能力训练题点拨与解答: 1.(1)“不”通“否”。(2)“奉”通“捧”。(3)“缪”通“穆”(4)“孰”通“熟” 2.(1)“完”、B(2)“急”、B(3)“衣”、A(4)“负”、B(5)“先”、C;“后”、C(6)“舍”、A(7)“廷”、D;”归“、B(8)“刃”、A(9)“破”、B 3.A.1、2、3、4、6、11、13、14、18、19 B.16、8 C.15 D.7、9、10、17、20 E.5 F.12 4.(1)使……承担。动词的使动用法。(2)仗着,凭着。动词。(3)违背。动词。(4)对不起,辜负。动词。(5)背着。动词。(6)宠信。动词。(7)幸而。副词。(8)延请。动词。(9)拉。动词。(10)掉转。动词。(11)拉开弓。动词。全句意思是:君子拉开弓但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A × B √ C √ D √ E × 6.为(之)一击缶 7.(1)B (2)C (3)D (4)B 8.D、E.名词作状语,表处所。 9.“知……勇,……难也,……难。……睨柱,……左右,……诛,……不敢发,……气,……国,……颇,……山,……勇,……矣。” 10.C 11.退而让颇 12.D 13.C 14.D 15.C 16.C 17.C 18.B 19.D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