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 (一)字词: 驮马 马勒 堵塞 倏的 胸脯 动弹 马镫 折骨 骨折 胳臂 骨头 抽搐 挨到 着实 无稽之谈 凉飕飕 昏眩 (二)作者简介: 二十世纪前期的欧美文学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它大致包括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资产阶级现代派文学三种文学。它们之间既有本质的区别,而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成为现代欧美文学的主要潮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二十世纪,虽然已经失去了在欧美各国的统治地位,但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美国的海明威(1899~1961)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以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描写了帝国主义战争对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痛苦和灾难,揭示了战争对整整一代人所造成的肉体上和精神上无法愈合的创伤,戳穿了帝国主义宣传机器鼓吹战争“光荣、神圣、爱国”之类的欺人之谈。然而,由于作家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他对人类的前途又感到迷惘而悲观。 欧纳斯特·海明威是现代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他出生在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郊外一个叫做橡树园的小镇。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多彩,甚至带有某种传奇色彩。他在北非的丛林里围过猎,也在古巴的海上捕过鱼;他既是斗牛迷,还是拳击迷。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酷考验。一战在意大利前线驾驶救护车。1937年以记者身份奔赴西班牙内战前线。二战期间,作为《柯里尼》杂志的记者随军行动,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还驾驶自己的渔船“皮拉尔号”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他曾十几次受伤,充分体验过出生入死的滋味。这样,战争和体育就成为他创作题材的主要来源。 海明威的创作风格的形成和他的记者生涯是密不可分的。他努力遵循报社提出的摈弃繁词丽句,用明快、生动、富有活力的英语语汇去写“短句”和“简短的第一段”等原则,为最终锻炼出自己独特的文体风格创立了良好开端。 二十年代,海明威先后出版了《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等重要作品。 三十年代,1937年发表中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第二年在西班牙内战前线写出剧本《第五纵队》,以后又发表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二战后,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中篇小说。《过河入林》与《老人与海》。由于后一部作品,他在1952年获普利彻奖,两年后获诺贝尔奖。 此后海明威再没有写出什么作品。他被各种疾病折磨得身心交瘁,精神异常抑郁。最后,这位“硬汉子”选择了与病魔“同归于尽”的解决手段——于1961年7月用他心爱的双管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丧》情节梗概、主题思想与主要写作特色: 小说写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西班牙内战中,一位美国志愿兵战士罗伯特·乔丹的战斗经历。他在一次深入敌后作战过程中身负重伤,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对反法西斯正义事业充满信心,并勇敢地担当起阻击敌人、掩护战友的任务,表现了作者海明威厌恶和诅咒战争,旗帜鲜明地支持正义战争的立场。作品一方面真实自然地记述了罗伯特·乔丹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描写了他与玛利亚的恋爱情节,故事沿两条线索发展。并以大段的细致的心理描写揭示出主人公的个性和品质。 二.学习指导 (一)应该注意的问题: 1.本文人称变化很频繁,阅读中一定要注意。 一般叙述时用第三人称,乔丹心理描写时,使用第一和第二人称交叉,形成了人物的内心对话,生动地表现了乔丹内心的思考和感情变化。 (二)需要指导的问题: 1.小说结尾的理解。 乔丹大腿骨折,不能行走了。骑兵队冲上山来。乔丹等敌人走进射程,只感到自己怦怦的心跳。小说就此结束。乔丹和敌人没有打起来,生死更没有交待。 有些评论家认为,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有一种悲观主义的调子,还有一种决不认输,藐视死亡的“硬汉子”精神。在乔丹身上也有这两种因素。海明威没有写乔丹必然牺牲的结局,除了留下悬念、增强悲剧性的艺术效果外,还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心目中英雄的无比热爱,让他永远活在读者心中的愿望和感情。 三.例题精讲——成分多余造成语病 [例题]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解析]“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应去掉“的原因”或“因为”。其余成分多余的情况还有谓语多余、宾语多余、附加成分多余等。 网上能力训练题 一.能力训练部分 (一)基础性训练题: 1.选出注音完全无误的一组( ) A.折骨(zhé) 骨折(zhé) 着实(zhuó) 昏眩(xuán) B.胸脯(pú) 驮马(tuó) 挨到(ái) 胳臂(bei) C.堵塞(sè) 骨头(gú·tou) 抽搐(chù) 动弹(tan) D.倏的(shū) 马勒(lēi) 马镫(dēng) 无稽(jī) 2.选出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组( ) A.《丧钟为谁而鸣》——英国——海明威 B.《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 C.《巴黎圣母院》——法国——雨果 D.《推销员之死》——美国——阿瑟·密勒 3.对罗伯特·乔丹的个性品质判断有误的一组( ) A.他被马压断了腿之后,马上劝说战友和情人撤退,自己留下来阻击敌人,掩护大家。这一情节表现了他当机立断、勇于献身,而又温柔多情的个性品质。 B.文中“我为自己信仰的事业已经战斗了一年”以下一段,集中表现了乔丹热爱生活,为理想而战的个性品质。 C.课文中关于想自杀又不能自杀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个性品质中脆弱胆怯的一面。 D.课文写他几次险些昏过去,却竭力坚持到敌人出现,表现了他勇敢、坚强、为理想而献身的个性品质。 4.一个人对对方的称谓,往往能反映出他对对方的情感态度,试从这个角度分析乔丹对游击队员们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性训练: 1.加点词语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东西(dōng xī)南北 捡东西(dōng xi) B.中央地方(dì fāng) 好地方(dì·fang) C.段落大意(dà yì) 粗心大意(dà·yi) D.发音地道(dì dào) 修建地道(dì·dao) 2.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或词,字形、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无可厚非(责难) 既(既然)往不咎 不虞(预料)之灾 敬而远(不接近)之 B.无人问津(渡口) 色厉内荏(怯弱) 克(能够)勤克俭 恪守不渝(改变) C.杀人越(抢掠)货 饮鸩(毒酒)止渴 不苟(勉强)言笑 至(最正确的)理名言 D.克敌致(取得)胜 真知灼(透彻的)见 危言耸(使人吃惊)听 韬(隐藏)光养晦 3.辨析同义词的常用方法有:a根据构词成分的不同,看词义的侧重点;b看词义的轻重;c看词义范围的大小;d看表示个体还是集体;e看词的感情色彩;f看词的语体色彩;g看词的词性或搭配对象。下列各组词应从什么角度辨析,在各组词后边的括号里填入相应的序号(可以不止从一角度辨析) ①颤抖——哆嗦( ) ②布——布匹( ) ③启发——启示( ) ④荒凉——荒芜( ) ⑤摧残——摧毁( ) ⑥边疆——边境( ) ⑦猛烈——激烈( ) ⑧积存——积压( ) 4.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意境的意义 宗白华 龚定庵在北京,对戴醇士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席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学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在这几句话里。本文的千言万语,也只是阐明此语。 恽南田《题洁庵图》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指唐洁庵)灵想之所孤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将以尻轮神马,御泠风以游无穷。真所谓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尘垢秕糠,淖约冰雪。时俗龌龊,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 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孤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王安石有一首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前三句全是写景,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①文章第二段引言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请作概括解释。(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段引言说“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孤辟,总非人间所有。”请结合“景”与“情”作解释。(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举王安石诗为例,是要从什么角度论证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6字) ④关于“意境”,根据选文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指客观环境之外能重新发现一种灵奇——即意境。 B.艺术境界主于美也即是在说意境主于美。 C.王安石诗前三句虽然全是写景,但景中却寓着情,待到末一句一点,便创现了一种意境。 D.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是说自然风景本身就包含着心灵的境界,因而也是一种意境。 E.“鸢飞鱼跃”虽是客观景象,但因渗透了主观生命情调,故而是一种意境。 (三)研究性习题: 仔细阅读《感叹》一诗,针对诗中的现象,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议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感 叹 放学了 她和他走在一起 走在一起 便成了一道作文题 同学先做 老师后做 家长最后做 世上 多了三篇文章 人间 少了一份美丽。 二.能力训练题点拨与解答: (一) 1.B(A中“折骨”应读作“shé”,“昏眩”应读作“xuàn”;C中“骨头”应读作“gǔ·tou”;D中“马勒”应读作“lè”,“马镫”应读作“dèng” ) 2.A(海明威是美国作家) 3.C(这一描写真实地表现了乔丹受伤昏晕时的心理状态,又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他要为掩护战友撤退活着,消灭敌人而不顾晕倒被俘的危险。) 4.他称玛利亚为“漂亮的姑娘”“兔子”,温柔多情,充满爱意;他称奥古斯丁“老伙计”,亲密无间;他称巴勃罗和比拉尔都用“你”,但通过“闻到了巴勃罗浑身的臭气”等语句,我们不难看出乔丹对后者的尊敬与信任远胜过前者。 (二) 1.D(前一个读dì·dao,后一个读dì dào) 2.C(A“既”意为“已经”,C“苟”意为“随意”,D“致”为“制” ) 3.①f ②d ③a ④a ⑤b、g ⑥c ⑦g ⑧e 4.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把人类最高的心灵映射到实境上,创造出意境。 ②因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 ③从文字的角度(前边几例都谈绘画) ④A、D(A项说在客观环境之外是不对的,D项说自然风景本身包括心灵的境界也是不对的。) (三) [写作指导] 本题属材料作文,其材料《感叹》一诗已经明确限定了作文内容,就是针对如何对待中学男女交往问题谈看法。如何对待呢?显而易见就是我们不能妄断非议。因此,本文可以采用正面立论的方式去论证“男女同学应该正常交往”这一论点。可以采用立论驳论相结合的方式去论证“对待男女同学交往不应妄断非议”这一论点,也可以采用驳论的方式从分析家长的心理出发驳斥其观点的错误,方法的荒谬。不管从哪一点着笔都必须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如果对本文设置故事,大段记叙,属于脱题;如果确定“男女同学不能交往”这一论点,则属于论点错误,都不可取。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