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总复习 主讲:戴晏增 Ⅰ.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 1.高中语文第五册要积累掌握的词 2.部分文章中疑难句子的理解 3.第五册文言文涉及的部分古汉语知识,及相配合的课外文言文练习 4.与现代文阅读相配合的课外练习 二.学习指导: 积累下列字词及其正确读音: 1.妍(yán)媸(chī)毕露 应运而生 翰藻 虚实相生 独存孤迥(jiǒng) 宛然可见 顾恺(kǎi)之 画筌(quán) 凤夔(kuí) 箴(zhěn)图 赘疣(yóu) 如跂(qí)斯翼 如翚(huī)斯飞 羞窘 缱(qiǎn)绻(quǎn) 邂(xiè)逅(hòu) 茹苦含辛 心急火燎 闲中著色 涉笔成情 悲怆 出首 醴(lǐ)酪(lào) 明白无误 呕心沥血 绞尽脑汁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夷为平地 告罄 无济于事 精神恍惚 摸棱两可 臭名昭著 微不足道 不可逾越 一蹴(cù)而至 数(shuò)见不鲜(xiān) 轻鸢(yuān)剪掠 歆(xīn)羡 蹊(qī)跷(qiāo) 牡蛎(lì) 僭(jiàn)称 国粹 舂(chōng)米 口讷(nè) 虫乎豸(zhì) 出言无状 祓(fú)除 怃(wǔ)然 觳(hú)觫(sù) 忖(cǔn)度(duó) 便嬖(bì) 放辟(pì)邪侈 管龠(yuè) 疾首蹙(cù)额(è) 羽旄(máo) 肉袒(tǎn) 列观(guàn) 汤镬(huò) 面面相觑(qù) 渑(miǎn)池 盆缶(fǒu) 完璧归赵 刎(wěn)颈之交 博闻强志 谗谄蔽明 惨怛(dá) 挑拨离间 信而见疑 被(pī)发行吟 环瑾握瑜 齑(jī)粉 缧(léi)绁(xiè) 三.例题精讲: 2.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有清代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的一段话。这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了全与粹、虚和实辨证的统一关系。请对这段话加以分析。 答:这段话是关于诗的艺术性的三种看法: 洪升:要求完整。他讲画龙,要求要画出完整的龙来,首、尾、鳞、抓俱不可少。 王士祯反对这样求完整。他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能见的也只是部分而已,画一鳞一爪,只写出最精粹的也就行了。 赵执信认为完整与精粹二者不能分开。即使画一鳞一爪,也不能孤立地去画一鳞一爪,要能从一爪一鳞中见全龙。而且要心中有全龙,才可去画部分。他要求精粹从全体中来,从全体中显出精粹。 这段话指出中国艺术的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讲明了全与粹的统一、结合,虚与实的相生、相成。作者认为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3.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中,作者讲诗歌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什么是诗的再创造?欣赏诗歌与再创作又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读诗的过程是进行诗歌再创作的过程。但是这种创造是有限度的。因为读诗不可能创造一切,也不可能洞悉一切,诗少的是叙事,所以不可能从记叙上告诉我们较多的东西。诗擅长的是抒情,读诗不是为了了解事物,想要了解事物就不要读诗,可以去读小说。读诗是为了感动,为了抒情,是为了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而这感动,抒情与共鸣,又因个人的经历不同,认识的差异,素养的高低,联想的远近而不同。这一切又是一种创作,它寄托了个人的情思,重温了自己曾经有过的经历。 4.认真阅读下面的表格,弄清楚中国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年代 体裁 代表作品及作者 写作方法 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上古 先秦 两汉 神话 传说 《穆天子传》 《山海经》 无名氏  口头创作  古代小说酝酿、萌生、起源  魏晋 南北 朝 笔记 小说 志人 志怪 《搜神记》·干宝 《世说新语》·刘义庆 稗官从民间搜 集作为史实记载  古代小说初具规模  唐朝 传奇 小说 《柳毅传》·李朝威 《李娃传》·白行简 《霍小玉传》·蒋防 文人依照传说创作而成  古代小说发展成熟  宋朝 话本 《大宋宣和遗事》 民间说话人用的故事底本 发展   拟话本 《三言》·冯梦龙 《二拍》·凌蒙初 文人模仿话本进行创作 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 长篇章回小说 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东周列国》·余邵鱼 《西游记》·吴承恩 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进行再创作 古代小说发展到了高峰    事情小说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儒林外史》·吴敬梓 《红楼梦》·曹雪芹  文人独立创作 开辟了写平凡人和市井生活的道路       古代小说的辉煌顶点   5.在《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一文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戏曲与小说的关系? 答: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中国戏曲和小说之间的血缘关系。一.中国戏剧和结构近乎叙事诗,是小说式的结构。二.中国戏剧的空间处理上非常自由,也是小说式的空间处理方式。三.不假冲突,中国戏剧在人物的心理、感情、情绪的表现上也是小说式的。四.中国戏剧能容纳较多的精微细节,其表现手法也是小说式的。 6.《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说明文,从文章的整体结构上谈,作者是怎样对荔枝进行说明的。 答:文章从两部分对荔枝进行说明。第一部分包括1——10自然段。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第二部分包括11——14自然段,说明与荔枝生产有关的事情。 第一部分又是采用了由外向内的说明顺序,这一部分又分两层。一层讲荔枝的外形。从壳、色、形、大小依次说明。二层讲荔枝的果实。从膜、肉、核、花依次说明。 第二部分是从产地、时间,有关荔枝的书籍,与荔枝的品种,北移、生产发展方向进行说明。全文层次清晰,说明全面,透晰。 7.怎样认识阿Q这一形象? 答:我们先看看阿Q的身份,他的代表性。阿Q是一个被封建传统阶级剥削得一无所有的一个赤贫,他最后的死,也是死在了不明不白的“革命党”的屠刀之下。在阿Q短暂的三十几年中,他饱受人世间的欺凌与不幸!在他麻人的心灵里,过多地蕴蓄了人生的痛苦与辛酸!他是旧中国农村中无产者的典型。然而阿Q又不完全同于一般雇农的那种性格,他又有着他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为:一.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直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阿Q的性格特征是充满了矛盾的,这种性格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两重性,自我幻想中的阿Q与现实存在的阿Q似乎是很不相容的两个人,但它们却又很奇妙地统一在一起,正是这种矛盾的不协调的对比使阿Q的性格具有了浓厚的滑稽色彩。而他的这种性格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是极难以生存的,他的灭亡是社会对他的必然,是社会的黑暗造就了阿Q的畸形的人格,又是黑暗的社会,毁灭了阿Q这个人。 Ⅱ.网上能力训练题: 一.能力训练部分: A.基础性训练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捭官 颜媸必露 蹊跷 出言无状 B.缱绻 覆水难收 牡蛎 无可适从 C.醴酪 不劳而获 僭称 视若草芥 D.告罄 自疏濯淖 国萃 放僻邪侈 2.下列各篇小说,应该分属于哪一类,请按类分清: ①《精卫填海》 ②《夸父逐日》 ③《西王母》 ④《枕中记》 ⑤《柳毅传》 ⑥《东周列国》 ⑦《金瓶梅》 ⑧《老残游记》 ⑨《搜神记》 ⑩《长恨歌传》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京本通俗小说》 《世说新语》 《水浒传》 《孽海花》 《醒世恒言》 《拍案惊奇》 《红楼梦》 A.上古先秦两汉神话传说: B.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志怪: 志人: C.唐代传奇小说: D.宋代话本: 拟话本: E.明清章回小说:演义小说: 世情小说: 3.下列各项的判断,在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前画“√”,错误的画“×”: A.文学与历史是有区别的,它应该有想象与虚构,所以《水浒传》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笔法与史传文学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B.鲁迅先生写作《阿Q正传》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C.有人说,从思想的根本上讲,阿Q与赵太爷其实是一样的。阿Q就是失势的赵太爷,赵太爷就是得势的阿Q。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他们是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一个是压迫者,一个是被压迫者,又怎么能会一样。 D.“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它给小说以影响却不是小说产生的根源。古代小说中的想像虚构与神话传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神话传说才是古代小说的起源。 E.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自况《史记》之成,基于垢辱。他在最后的“太史公曰”中又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屈原列传》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F.先秦诸子之作,《论语》是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的合作。为语录体,语言简短,难见长篇大作。而发展至孟子时期,文体便大为前进了,《孟子》一书已是个人专著,文章也是篇幅较长,雄于辩论。再至韩非子时期,又更上了一个台阶。个人的鸿篇巨制已数见不鲜。 G.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他体弱多病终生未娶。他的作品情节多荒诞不径,但蕴意却极为深刻,揭示了那个时期社会的黑暗和人情的冷暖,他的小说荒诞的情节是与真实的细节相统一的,所以我们于离奇中感到真实,在荒诞中受到震撼。他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大获殊荣,被尊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与大师。 H.《丧钟为谁而鸣》是英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他在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也被评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发行。 B.提高性训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以下各题: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泽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压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两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看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4.爱伦·坡认为“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的,其理由是:( ) A.诗的“长”“短”只能是相对的,不能是绝对的。 B.诗强调含蓄,诗风也应该这样 C.爱伦认为中国诗好,号召西方学习中国诗 D.诗本来就是一种非常洗练的文字形式,既是洗练,既是诗便不应过长。 5.“轻鸢剪掠”在文章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的比喻义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的比喻义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性和暗示性。 D.压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9.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以及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应该这样,散文、小说也该这样。 B.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人的才智,确实令人思度。 C.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方诗歌之短处。 D.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创作思想上本有共识之处。 C.研究性训练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而卜焉。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自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也。”季主乃言曰:“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著,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且群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琼蕤玉树也;露蛩风就蝉,昔日之凤笙龙笛也;鬼磷萤火,昔日之金缸花烛也;秋荼春荠,昔日之象白驼峰也;丹枫白获,昔日之蜀锦齐纨也。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秋一春,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 (选自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10.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解释错误一项是( ) A.东陵侯既废。 废:罢免。 B.久蛰者思启。 启:打开。 C.壅极则通。 壅:阻塞。 D.靡屈不伸。 靡:全都。 11.面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极则达 君侯亦知之矣 自昏达曙。 不学自知……未之有也 A.两个“达”字相同,两个“知”字不同。 B.两个“达”字不同,两个“知”字相同。 C.两个“达”字不同,两个“知”字也不同。 D.两个“达”字相同,两个“知”字也相同。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龟,枯骨也。 龟:指占卜用的龟板。 B.琼蕤玉树。 琼蕤:指用美玉雕的花。 C.秋荼春荠。 秋荼:指秋天的野生草药。 D.蜀锦齐纨。 齐纨:齐国出产的白色细绢。 1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天道何半,惟德之亲”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C.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D.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 14.下面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⑴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座教之。( ) A.我终究不懂得他有什么奥妙,希望你给我指点迷津。 B.我不明白究间有什么奥妙,请您最后再指点我。 C.我没有研究其中的奥妙,希望您能尽力开导我。 D.我未能穷尽此中的奥妙,希望您能尽力教导我。 ⑵ ①物故者新 ②高丘之下,必有浚谷( ) A.①事物都是旧的艰险。 ②高峻的山峰之下,必然有险要的山谷。 B.①陈旧的东西会变新。 ②高峻的山峰之下,必有深深的沟谷。 C.①旧物原来都是新的。 ②高峻的山丘下面,必然有清澈的谷水。 D.①旧物原来都是新的。 ②高峻的山峰之下,必有挖通的水沟。 15.对文中东陵侯所说的一段话,分析的错误的一项是: A.前三句例举了三种相同的事态,表达了长期潜伏和受压抑者希望改变处境的愿望。 B.中间四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东陵侯对重新出仕的强烈欲念。 C.后两句对自己行将得到功名利表示怀疑,而这正式东陵侯向司马季主问卜的原因。 D.东陵侯把事物的转化规律曲解为个人穷达的自然循环,所以显得迂腐、呆板和可笑。 16.对全文的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话形式,借东陵想重新得到起用一事发表议论。 B.文中对世人不能盲目追求富贵的警戒,是有积极意义的。 C.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物极必反的客观规律,带有辨证的观点。 D.重复“何以卜为”,是提醒读者注意司马季主和东陵侯的看法根本不同。 二.能力训练题点拨与解答: 1.B(A项中“”应为“”,“颜”应为“妍”,“必”应为“毕”。C项没有。D项中“萃”应为“粹”,“避”应为“辟” ) 2.A项包括:① ② ③ B项包括:⑨ ; C项包括:④ ⑤ ⑩ D项包括: E项包括:⑥ ;⑦ ⑧ 3.C (鲁迅说:“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尚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封建统治者对外谄媚、对内欺压、鼓吹所谓“大中华的文明”追求精神上的胜利与阿Q的思想又有什么两样。而阿Q思想的培育成是统治者长期毒害下层人民的结果。所以说从本质上讲阿Q与赵太爷之流在思想深处又是一样的。) F.《孟子》一节是孟子与他的学生合写而成,不是一人独立创作。 H.海明威是美国作家。 4.D 5.比喻中国长诗比西方诗的中篇诗体还轻捷简短 6.形式与内容应该完美地结合:诗体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7.简短的诗并不妨碍悠远意味的表达 8.B 9.C 10.D(“靡”在这里是“没有”之意) 11.B 12.C(秋荼:这里指秋天茅草的白花) 13.A(提宾的标志) 14.① D ② D 15.C (己是免官,又何来功名。) 16.D (看法有相同之处)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