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本试卷的考试内容:
①基础知识:字词的音、义辨析、病句的修改,成语的使用,文学常识的判断等。
②现代文的阅读、分析、理解
③文言文的阅读、分析、理解
④作文
语文高三年级综合试卷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错愕 犒赏 妍媸毕露 堆砌呆板
B.渊源 懊丧 迁移默化 纵横开和
C.摇撼 寒噤 藏锋不露 触类旁通
D.凛冽 冬蛰 错聩无能 辗转反侧
2.下列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在画面安排上往往有上乘表现,别出心裁,常令人叫绝。
B.他说过这个问题,但语焉不详,还有待于进一步了解。
C.有的留学生即使不名一钱,也决不做有辱国格、人格的事情。
D.狗改不了吃屎,要叫这样的人改邪归正,那真是煞费苦心,白费唇舌。
3.下列句子表达的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我知道你一定会来。
②我知道你不会不来。
B.①这样简单的道理谁都明白。
②谁能不明白这样简单的道理。
C.①他可能来参加比赛。
②他不可能不来参加比赛。
D.①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②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水浒》就是这样使我们通过绚烂的形象对于这三个人发生了不同的感情。
B.中学生写作文,要留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C.这个展览比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该局职工教育开展的情况和现状。
D.记者为这一情况走访了市消费者协会,“协会”的同志认为顾客的意见是正确的。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华表顶端那似犬非犬的坐兽是一种食肉兽,名叫吼。值得注意的是,天安门前后两对吼的朝向是不一样的:__________,这是为什么呢?
A.面朝北的吼据说叫做“望君出”,面朝南的吼叫做“望君归”。
B.天安门前面那时华表上的吼面朝南,天安门后边那对华表上的吼面朝北。
C.面向南的吼叫做“望君归”,面向北的吼据说叫做“望君出”。
D.天安门后边那对华表顶上的吼面朝北,天安门前面那对华表上的吼则面朝南。
6.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代表剧作
B.《阿Q正传》成功的塑造了“集精神胜利法大成”的阿Q的典型形象,这是我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C.《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孟子》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内容。
二.阅读理解
1946年日立制作所的外村彰等人通过实验,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观测到了AB效果,在证明统一场论的正确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统一场论是继相对论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理论,它试图把自然界中的重力、磁力、基本粒子间的弱、强相互作用力统一为一种力。要证明这一理论的正确,必须首先验证构成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现象,这就是,即便在没有电磁场存在的地方,也存在着某种作用于电子的力。由于这一现象是最初由阿哈拉诺夫和鲍姆两人提出的,故物理取两人英文名字头,命名为AB效果。
外村彰等人曾于1982年利用能够观测微观磁场的电子束全息摄影,验证AB效果。但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认为那是以磁铁池露出来的微弱磁力作用电子所致,这次,外村彰等人用超导材料铌把辐射为一微米的面包图形磁铁包裹起来,完全遮断了任何露磁的可能。然后把它冷却到-270℃,使铌的电阻力为零。再利用电子束全息摄影观测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时的AB效果,结果依然清楚地观测到了电子束从磁铁内外两侧通过时产生的相位差。
7.什么是AB效果?正确的理解是
A.基本粒子间的弱强相互作用力。
B.继相对论之后的一种叫统一场论的崭新的理论。
C.在没有电磁场存在的地方,也存在着某种作用于电子的力。
D.以阿哈拉诺夫和鲍姆两人命名的一种统一场论的现象。
8.村外彰等人先后的实验有所不同,最关键的不同是
A.改变了操作方法
B.防止了露磁的可能
C.大幅度降温
D.使用了新的观测仪器
9.以下的说法与文章内容相符的是
A.没有AB效果的证明,就没有统一场论的确立。
B.没有相对论的确立,就没有统一场论的提出。
C.先有统一场论的确立,后有AB效果的证明。
D.先有统一场论的确立,后有相对论的提出。
10.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统一场论是试图将三种力统一为一种力的理论。
B.电子束从磁铁场内外侧通过时产生了相位差就是AB效果。
C.排除了磁力干扰是外村彰等人的实验成功的关键。
D.外村彰等人的两次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照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百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11.下列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A.辄入收保 辄,动不动就。
B.强起使将兵 强,勉强
C.悉勒习战 悉,全都
D.多为奇陈 陈同“阵”
1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出战,数不利
A
如是数多,亦无亡失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B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边不得田畜
C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选骑得万三千匹
D
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13.下列两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②赵王让李牧
A.①虽然赵国这边的兵士也认为自己的将领胆却
②赵王让李牧出战
B.①即便赵国的戍边兵士也认为自己的将领胆怯
②赵王让李牧出战
C.①即便赵国的戍边兵士也认为自己的将领胆怯
②赵王责备李牧不出战
D.①虽然赵国这边的兵士也认为自己的将领胆怯
②赵王责备李牧不出战
14.下列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入莫府,为士卒费
A.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官吏,集市的税收全要用车送到送到幕府,给士兵使用。
B.以费用低廉为置官标准,城市的税收都要送到李牧帐下,给士兵使用。
C.以费用低廉为置官标准,集市的税收全要用车送到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
D.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官吏,集市的税收都要送到李牧帐下,作为军队的经费。
15.对下列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A.小股匈奴入侵,李牧假装败退,把数千自己的人丢弃给匈奴
B.小股匈奴入侵,李牧只详细了解了北军的情况,把数千人放了回去。
C.匈奴试探着侵入,李牧假装败退,把数千名自己的人丢弃给匈奴
D.匈奴试探着入侵,李牧只详细了解了北军的情况,把数千人放了回去。
16.下列文中各句,分句间有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A.匈奴即入盗,急人收保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C.臣如前,乃敢奉命
D.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17.不属于大战准备措施的一项是
A.具赵车得千三百乘……悉勒习战
B.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C.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D.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18.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戍边将领。他身先士卒,爱护战士,重视练兵,注意敌人的动向,策略得当,号令严明,成功地保卫了赵国的边疆。
B.李牧的戍边策略,不能得到战士及赵王的理解,一度曾被免职;可继任将领屡为匈奴所败,赵国损失了许多土地,赵王只好重新起用李牧。
C.李牧复职后,依旧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们认为他是胆怯;后来他一战大被匈奴,使其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疆的城池,雪洗了前耻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在战之前,他采取了一系列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以两侧包抄的战术击败了入侵者。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文与白话
朱光潜
现代人作诗人,不应该学周浩殷盘那样诘屈聱耳,为的是传达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炼,所以比日常的情思较为精妙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日常语言有别。说话时信口开河,思想和语言都比较粗疏,写诗文时有斟酌的余暇,思想和语言都比较缜密。散文也应比说话精炼,诗更应比散文精炼。这所谓“精炼”可以两方面见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专就语言说,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①,说话不必句句谨遵文法的纪律,作诗文时文法的讲究则比较谨严。其次②,所用的字在任何国都很有限,通常不过数千字,写诗文时则字典中的字大半可采用。没有人翻字典去说话,但是无论去哪一国,受过教育的人读诗文也不急常翻字典,这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证明“写的语言”比较“说的语言”丰富多了。
“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也比较守旧,因为说的是流动的,写的就成为固定的。“写的语言”常有不肯放弃陈规的倾向,这是一种毛病,也是一种方便。它是种毛病,因为它容易僵硬化,失去语言的活性;它也是一种便利,因为它在流动变化中抓住一个固定的基础。在历史上有人看重这种毛病,也有人看重这种方便。看重这种方便的人总想保持“写的语言”的特征,维持它的“说的语言”的距离。在诗的方面,把这种态度推到极端的人主张诗有特殊的“诗的文学”。这论调在欧洲假古典主义时代最占势力。另外一种人看重“写的语言”,守旧的毛病,竭力拿“说的语言”来活化“写的语言”,使它们的距离尽量地缩短。这就是诗方面的“白话运动”。欧洲文学史上起过数次的白话运动,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的行吟诗人如但丁所提倡的,一个是浪漫运动时期华滋华斯活人所提倡的。但丁选定“土语”为诗,同时却主张丢失“土语”的土性,取各地“土语”放在一起“筛”过一遍,筛出最精纯的一来另选一种“精炼的土语”为做诗之用。我觉得这个主张值得深思。
19.“‘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这里的“危险”是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①②处应填的词语是
答:①第一______________ ②第二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认为但丁的主张值得深思,最因为他对但丁的看法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就全文来看,作者认为写诗怎样处理“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原因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关于使用语言,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诗文的语言要精炼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B.“说的语言”既有毛病,也有方便
C.书面语言应保持活性,破除僵化
D.“白话运动”对写诗走向极端。
三.作文
上帝告诉某人,可以满足他的要求,赐给他要求的任何一样东西,条件是:给他的邻人双倍的同样的东西,这个人想了想,便说:“神圣的上帝呀,请挖掉我的一颗眼睛吧!”
体会故事的含义,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四.解题与点拨
1.B(“迁”应为“潜”,“和”应为“合” )
2.D(“煞费苦心”只是说明辛辛苦苦的费尽心思,未表明结果)
3.C(①有两种可能;②只有“来”这一种可能)
4.D(语序不当,B“切忌不”双重否定误用,C“情况”与“现状”有交叉)
5.B(照应前面的“前后” )
6.B(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7.C
8.B
9.A(B、D错在讨论的是统一场论和相对论的关系,和内容不符。C则颠倒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10.C(未排除干扰前也成功了)
11.A(辄:总是)
12.B(使:让。A项①数shuò:屡次;②shù几,数年;几年。C项①得:能,其后的“田畜”是动词,“耕作、放牧”;②得:得到。D项①骑:马匹;②骑:一人一马的合称)
13.C(虽:即使,就是,领起的是表递进的分句。边兵:戍边的士兵。让:责备)
14.D(便宜:因便而制宜,即根据实际需要而灵活掌握。“莫”近“幕”。为:动词“作为”。费:费用,经费)
15.A(小人:用少量的人数入侵。详通“佯”。委:舍弃)
16.B(赵王责备李牧不应战,可李牧不从,仍然坚持严守政策。A项是假设复句。C项是条件复句。D项是层进复句
17.D(D项表述的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举措,不属于战前准备的范围。)
18.D(A项中“身先士卒”在文中没有根据。B项错在“赵国损失了许多土地”。原文的“失亡多”指的是边民和牧畜的损失和伤亡的很多。C项错在“雪洗了前耻”李牧未曾蒙“耻” )
19.写出的诗粗浅芜乱
20.文法 用字
21.赞同他筛选语言的做法,但不同意他选定土语的做法。
22.写诗所用的应是活的“写的语言”,而不是说的语言,因为写诗时的情思比较精炼。
23.AC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