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 主讲人:宋思远 一.[学习指导] 问:成语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一)意义、结构上的定型性。 ①有些成语,是不能根据组成成分的字面来望文生义的,意义定型,使成 语的含义和使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谓约定俗成。 ②结构上的定型,表现为组成成分和结构关系固定。即是说,一般不许任 意改动,包括增减、替换、颠倒。 (二)由于成语在表意功能上与实词相同,所以正确使用成语与正确使用 词语的要求在原则上是一致的。成语在句子里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一个实词,可 以充当各种成份,但做状语和谓语的时候居多。 (三)成语长期在口头和书面使用,是经过选择、锤炼的极其精炼的语言 形式,有的包含着生动的历史故事,有的源自古诗文,故在使用中,应注意体 会其深层的文化意蕴。 (四)在成语中,占主体位置的是一种代表汉语骈体(两两对称)性的骈 立格式。其突出的特点是形式整齐,节奏和谐。最常见的,是由骈立的前后两 部分组成。其类型大致按以下几种关系构成: ①偏正式:来龙去脉 千锤百炼 ②动宾式:标新立异 拖泥带水 ③主谓式:眉开眼笑 ④联合式:抑扬顿挫 此外,前后两部分的意义关系也可分为: ①承接 否极泰来 古往今来 ②因果 唇亡齿寒 有备无患 ③目的 抛砖引玉 扬汤止沸 ④并列 口蜜腹剑 今是昨非 这种骈立四字格成语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体现了汉语匀称和谐 之美。 问:成语在使用中,有没有“活用”的情况? 答: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成语也是这样。一方面,成语的结构、意 义是固定的,不能随心所欲加以打乱和“翻造”。但另一方面,有些成语随着 语言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化。其总体意义和原来不一样了。比如,风花雪月,原 指四时景物,可在《上海的风花雪月》这部长篇小说中,显然其含义已经扩展 了。 成语的作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旧瓶装新酒 原封不动地利用原来的成语,却表达不同的意义。 如:“闭门造车”,原指关起门来按统一规格造车子,拿出来用,也能合辙。 现在却用来比喻脱离实际,凭主观想象办事,并且由原有的褒义变成了贬义。 “水落石出”,原指自然景物,现在则比喻事情真象大白。 “钩心斗角”,原指宫殿建筑的结构精巧,现在则比喻相互用尽心机,排挤 倾轧。 (二)改变成语原有的结构形式 如“泰然处之”→“处之泰然” “忍气吞声”→ “吞声忍气” “何恃而不恐”→“有恃无恐” 这样改动,有的是出于行文一致的需要,有的是平仄声调的需要,有的是 为了行文简洁的需要。 (三)成语的翻造 如“先发制人”→“后发制人” “走马看花”→“下马看花” “笑容可掬”→“老色可掬” “无的放矢”→“有的放矢” 需要指出的是,成语的活用,是有条件的。一是作者一定要有足够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有较好的语感。一是要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和文章的主旨立意。还有就是必须十分熟悉原有成语的确切含义。否则,就是随意杜撰,弄巧成拙。 问:成语使用不当,一般说来有哪几种情况? 答:大致有以下这样几种: (一)望文生义 以今训古是望文生义的一种主要原因。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所见到的, 就有“不刊之论”、“屡试不爽”等成语的含义,被错误的理解。 下面再举几例: ①高考越考越细,为迎合这种情况,有的教师也越教越碎,长此以往, 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目无全牛”,指技艺到了极其纯熟的地步。这里显然是指学生缺乏整 体把握的能力。 ②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都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 吗? (93全国) “差强人意”,差,稍微。强,振奋。是说还能振奋人的意志。有时也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这里理解为勉强别人干不能干的事。错误在于以今训古,望文生义。 (二)褒贬失当 语言的感情色彩限定了它的使用范围。选用义含褒贬的成语,使得表 达感情鲜明有力,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举例如下. ①这个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内心十分恐慌,但他却从容不迫地抹桌子, 揩椅子,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从容不迫是沉着镇定的意思,褒义。此处可用“故做镇静”一类的贬 义词。 ②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趋之若鹜,趋,奔赴,归附。鹜,鸭。象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 很多人争着赶去。多有贬义。这里贬词褒用了。 (三)乱改乱用 如前面所说,成语是定型化的词组,不能乱乱用。 有调换词语而出错的: “一劳永逸”→“一劳久安” “吹毛求疵”→“吹毛求病” “故步自封”→“固步自封” “挂一漏万”→“举一漏万” 有整体错改的: “绿草如茵”→“绿茵如毯” “甜言蜜语”→“香言媚态” (四)语境不合 使用成语,要注意与限制性、修饰性词语的意思矛盾或重复,就会造 成语病。 例如: 绵延七八年、祸被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杜 甫一家也随着国家的多难,辗转流离,漂泊西南。 “生灵”,指百姓。“人民”与“生灵”重复。 其它如“更加变本加厉”,“让它任其自然”等,均为此类错误。 九二年全国高考试题中,“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中的“巧夺天工”,错在语境不合,这一成语,应用于人工创造。 大致就是以上四种情况。 二.[巩固提高] (一)成语填空 ①垂 三尺 孤苦零 专心 志 森 壁垒 且偷生 闻强志 华而不 返朴归 买 还珠 世态炎 每 愈下 为其难 ②左右 源 金蝉脱 良师 友 功亏一 人 地灵 一 障目 肠挂肚 齿相依 妙唯肖 咬文 字 极泰来 因 废食 (二)改错别字 缘木求渔 势均利敌 再所难免 佐思右想 被头盖脸 相庄舞剑 工不可没 风吹草冻 座卧不安 松鹤言年 疾风近草 提心钓胆 (三)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总是前怕狼,后怕虎,不敢一往直前,那还能前进吗? B.桂林山水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称之为“人间天堂”,实不 为过。 C.斯诺的其他著作都不能和《西行漫记》相提并论。即使是杰出 的报告文学,在事过境迁之后,往往成为昨日黄花。 D.病菌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对人民的危害却非常严重。 (四)依次填入下列各方框里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①这幅画把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画得 。 ②读着这样的书你自会感到,扑面而来的是情感的流泻, 的 人物,以及随人物的丰富文化,多采的心灵,如诗如画的风骨。 ③字里行间,海外学者们同祖国人民一起同呼吸、共命运、积极支持 改革、开放、促进四化建设的心情 ,令人十分感动。 ④她特别爱读书,经常把书中的故事 地讲给别人听,大家都 很喜欢她。 A.惟妙惟肖 跃然纸上 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B.绘声绘色 跃然纸上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C.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跃然纸上 D.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 绘声绘色 (五)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进入高三以来,一向学习成绩平平的陈平非常刻苦,叫人不得不 另眼相看。 B.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 十分沉着,不会诚惶诚恐。 C.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个贩黄窝点曾在去年七月两次停业, 待风声过后又东山再起。 D.艺术结构不可能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因为它是一种创造,是每 一个作者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 (六)下列成语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翻译作品根据原诗的义文和背景,却忽略了典故,因此不免望文生义。 B.近日,竟出现了某老板为了区区二元钱杀害一名小学生的震撼人心的事件。 C.徐悲鸿既对传统绘画艺术有所借鉴,又能融汇西方美术的一些技法,在美术创作上,自然能登堂入室,空前绝后。 D.他凭着创劲,在市场大潮中小有成就,但就是一味纵情享乐,不学无术、身无长物。 (七)下列成语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白在这一年的岁尾终于与世长辞了。可以说是对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整个市侩社会的一个诀别。 B.正当敌人上下一片茫然、裹足不前的当儿,我军主力已撤到河道北边休整去了。 C.他的和平安详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丰富而世故奸滑,矫揉造作。 D.三千余名莘莘学子参加了全市大规模清扫积雪的活动。 三.[自我反馈] 成语填空 涎 丁 致 严 苟 博 实 真 椟 凉 况 勉 逢 壳 益 篑 杰 叶 牵 唇 惟 嚼 否 噎 (二)改错别字 渔 — 鱼 利 — 力 再 — 在 佐 — 左 被 — 劈 相 — 项 工 — 功 冻 — 动 座 — 坐 言 — 延 近 — 劲 钓 — 吊 (三)正确的一项是B。(A项假设复句的偏句中,“前怕狼,后怕虎”中心在“怕”,其后的“不敢一往无前”与其不连贯。如把“一往无前”改为“越雷池一步”便恰当。C项中的“昨日黄花”本身就有错误。应为“明日黄花”有时指失去新闻价置的报导。D项中“但它……”句意转折明显,与后文不能构成转折关系,可换为“微乎其微”。“微不足道”是“不值得称道的意思。) (四)答案为D项。(可从语境即上下文考虑,选“惟妙惟肖”,剩下A与D。再从“绘声绘色”考虑舍去A,选D项。) (五)选D项。(A项“另眼相看”改为“刮目相看”。B项“诚惶诚恐”, 惶,害怕。十分惶恐不安,是封建时代奏章中常用的套语。也用以形容小 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用来形容对待困难,不妥。C项,“东山再 起”比喻失败后再次得势。只有D项正确。) (六)A(B“震撼人心”,使人心撼动,褒义。此处用作贬义是错误的。C项“空前绝后”,形容不当,既非“空前”,也非“绝后”。D项“长物”,多余的东西。句中读为“没有长处”,概念不清) (七)D(“莘莘”,指其数量众多,前面加数量词修饰是错误的) 四.[走向高考] 2000年高考试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答案:B(B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彻底。A项“汗牛”指用牛拉车,牛累得出汗。“充栋”指堆满了屋子。此成语形容书多,不能形容人。C项“洗心”指清除邪恶的心思。“革面”指改变旧的面目。“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改悔、改过自新。句中表示既非指人,又无“改悔”之意。所以A、C、D三项均错。)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