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短新闻两篇   1.能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 2.会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 3.会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双线展开、表里交织的布局结构。 4.能够熟练地分析两篇新闻的情感倾向和抒发感情的艺术手法。  1.连线作者 (1)周婷、杨兴,实际上是四个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这是他们四人的合称,他们都是新华社记者。 (2)罗森塔尔,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2.探寻背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通过签订《南京条约》,强行割让和租借香港岛、九龙、新界等地区。为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经过22轮外交谈判,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后写下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之一。作者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参观时的感受当做新闻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充溢着个人的情感。在新闻中,作者反复描绘今天的布热金卡安谧、秀丽的风景,既寄托了作者对死难者的哀悼之情,又表现出对现在和平、安定生活的珍惜之情以及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紫荆花( ) 婆娑( ) 撰写( ) 废墟( ) 祷告( ) 窒息( ) 和煦( ) 悚惧( ) 踉跄( ) 嬉笑( ) 焚烧( ) (2)多音字  2.字形辨认  3.词语释义 (1)引人注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凝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掩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瞪口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婆娑起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惊恐万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毛骨悚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寒而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义辨析 (1)庄重 凝重 辨析:两者都有“严肃、不随便”的意思。“庄重”着重指不随便,不轻浮,严肃认真,多用于言语、举止。“凝重”着重指端庄,多用于神态、脸色,还指(声音)浑厚、浓重。 判断正误: ①他想到历代一些名相重臣前来祭吊的那种虔诚,那种庄重,甚至长跪不起,涕泪泗流的场面,一种深深的敬畏油然而生。( ) ②因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审视剧中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们笔下的《大风歌》既有着诗情画意的抒情,又有着气韵凝重的历史厚重感。( ) (2)管制 管治 辨析:两者都有“管理、治理”的意思。“管治”指通过政权来控制、管理。“管制”指强制管理。 判断正误: ①一位小伙骑在窗口欲跳楼轻生,闻讯赶到的民警立即管治了现场,并在楼下铺设了气垫。( ) ②香港廉政公署16日为香港体育总会编制《防贪锦囊》,协助他们提升透明度及诚信管制的水平。( ) (3)临近 邻近 辨析:两者都指靠得近,距离不远。“邻近”指地方靠近,指甲、乙两处在空间上相邻。“临近”指时间或地区靠近、接近;“邻近”有名词用法,而“临近”则没有名词用法。 判断正误: ①美国宇航局表示,人们不必担心2012年会有哪颗邻近地球的恒星以超新星形式爆炸,并对地球构成致命危害。( ) ②圣诞、元旦双节临近,新年气息日浓,商家纷纷启动大规模促销,于是打折促销类的垃圾短信也席卷而来。( ) (4)引人注目 招摇过市 辨析:两者都有“引人注意”的意思。“招摇过市”是“故意在公众中张扬炫耀,以引人注意”,这个意思是“引人注目”所没有的。“招摇过市”是贬义词,“引人注目”是中性词。 判断正误: ①最近不少网友反映,马路上经常有不挂牌的改造车招摇过市,像疯狂的老鼠一样左右乱窜,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 ②这次的观测之所以这么引人注目,是因为在这之前有媒体宣称,美国宇航局的发现可能宣布外星人的存在。( ) 答案:1.(1)jīng pó suō zhuàn xū dǎo zhì xù sǒnɡ liànɡ qiànɡ xī fén (2)bó pō bié biè zǎi zài 2.瞩目/嘱托 焚烧/治丝益棼 嘻嘻哈哈/嬉戏 废墟/嘘寒问暖 撰写/酒馔 皎洁/蛟龙 3.(1)吸引人们注意,格外令人注意。注目,注视。(2)文中指端庄;庄重。(3)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4)嘴里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5)盘旋舞蹈的样子。(6)十分惊恐的样子。(7)形容恐惧惊骇的样子。(8)不冷而发抖。指非常恐惧。 4.(1)①√ ②√ (2)①× ②× (3)①√ ②√ (4)①√ ②√  1.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并填写下表,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展现出来。 2.结合场景,找出文中的背景材料,并概括其作用,体会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则新闻稿中,按照空间顺序,写了参观者参观了哪些东西?人们参观时有什么样的变化?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则新闻对人们参观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时的反应和表情变化进行了描写,这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样的好处? 答案:1.提示: 场景 时间 地点 事件  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30日4时30分 港督府 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30日4时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30日晚 6时15分 在添马舰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 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赠言   30日晚7时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30日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中国国旗升起 1日第 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同时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1日0时 40分 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消失在夜幕中   2.提示: 场景 背景 作用  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港督府的修建 补充说明,让读者了解港督府的历史,实则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英军占领港岛,第一次升旗 对比鲜明,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 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人民心中汹涌澎湃的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主题突出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依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提示: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自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7月1日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提示: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参观者的变化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人“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墙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5.提示:人们的表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 这表现出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  我的学困点 我的学疑点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2.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 4.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两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赏析下列句子,体会这一特点。 《别了,“不列颠尼亚”》 (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2)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3)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4)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答案:1.提示: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提示:“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3.提示: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在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4.(1)提示: “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的象征,而巨幅紫荆花是香港的象征,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飘扬。自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的统治就像那西方天空的太阳,马上就要落山,而美丽的香港将要回归祖国的怀抱。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恢复行使香港主权的喜悦心情。 (2)提示: 课文最后一段,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只有一连串准确、具体的数字和两个司空见惯的动词“来”“去”。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结尾,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参加香港回归祖国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3)提示: 这一句议论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一幅美好的和平景象,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作者用的是反语,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这里,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 (4)提示: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不同,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文学手法,这样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沉重”的新闻。奥斯维辛是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动用了毒气、细菌、焚尸炉等惨绝人寰的杀人方式,共有400万人死在那个人间地狱。现在我们重读这篇新闻,应该从中读出些什么? 答案:1.思维激活:新闻报道除了要真实、准确,具有时效性外,还必须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就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提示: (1)作者用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画面,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读后如身临其境,现场感很强。 (2)作者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形象感强的环境描写,再现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形象,使读者好像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听到降旗声、下雨声、讲话声和升旗的乐曲声……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3)作者运用捕捉到的镜头,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表达香港回归的划时代意义,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材料,并运用对比手法,在看似静态的叙述中注入动态的信息,读后给人以强烈的沧桑巨变的自豪感,十分耐人寻味。 2.提示: 观点一:人要学会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忏悔中走向完美。一个没有良心约束的民族是疯狂的,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是可耻的。罪恶,就发生在人彻底疯狂以后,没有人类的良知,那么,杀戮也是理直气壮的了。人类只有时刻拷问自己的良心,才能避免更多灾难。 观点二:在苦难和死亡面前能感受到同样的痛苦的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你看,在新闻中,参观者都那样沉重压抑,“默默地迈着步子”,“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的行为是那样真实,为什么他们会这样?不仅是害怕,还因为遭受苦难的和施加苦难的都是和他们一样的人! 观点三:不管苦难如何可怕、漫长,希望和正义永远存在。新闻中出现了两处细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死亡的阴影无法毁灭生活的希望,真与善在暴力面前是微小的,但却是永恒的,它们才是生活的希望。  1.《别了,“不列颠尼亚”》 (1)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结合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2)语言准确到位而又耐人寻味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的报道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这则消息语言庄重,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非常耐人寻味。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双线展开,情、景、事融为一体 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如报道的第四、五段直接写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罪恶的历史记录,紧接着后面的内容是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突出参观者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气氛恐怖、沉重、压抑。在此两条线索紧密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安排,更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主题。 (2)纯客观的笔触写自己主观的感受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完全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在文章中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本文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这样,作者虽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懑,达到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灵的效果。  导练目标 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到南京大屠杀,战争留给人们的将永远是血腥和残酷,同样是面对战争,勃兰特有“惊天一跪”,那是对历史的反思;日本则忙着篡改历史教科书,掩盖自己的罪恶。这让我们看到我们对未来的责任,也让我们明确历史比现实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 面对这些,你会有哪些思考?写一个300字的片段表达你的思考。 答案:创意激活 从勃兰特的“惊天一跪”到日本对其军国主义暴行的态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承认和反思曾经的暴行,切实对人类作出贡献是完全可以得到全人类谅解的;而逆潮流而动,一意孤行,企图螳臂当车,必定会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唤起全人类的共同关注,揭穿所有施暴者的阴谋,剥开他们的画皮,才是对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和南京大屠杀的最好纪念。 范例展示 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坚忍的犹太民族已经“一笑泯恩仇”。没有!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人民也没有忘记。1970年12月7日,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默默悔过。男儿跪地惊天动地,何况总理,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忘记。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做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人民都没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话题集锦 1.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我们看到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屈辱终被洗雪。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130万犹太人曾经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110万人死在这里,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60万人死在这里。是应该这样脱帽站立在这里,让纷飞的雪花洒满习惯了荣誉权势与金钱冠盖那骄矜不可一世的头顶,让冰冷的雪花浇湿并激活业已麻木了并为今天那威胁着人类和平的战火所膨胀所炙烤的心灵。让我们的头和我们的心一起为在战争中无辜死去的亡灵垂下来。无论是致以哀思、幽思还是反思,是报以忏悔、遗恨还是缅怀,是出于悲伤、愤怒还是激动,所有的人们都应该为人类自身曾经犯下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罪行,垂下头来。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各国领导人,都无一例外地置身在纷飞的大雪之中,所有发言者都脱帽垂下头来,看来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将纪念活动移花接木变成了一种显示自己或展示自己的盛大Party。 (节选自肖复兴的《奥斯维辛的雪》) 答案:话题集锦: 1.“民族自豪感”“弱国无外交”“勿忘国耻”“实力与尊严” 2.“死亡无法毁灭希望”“真与善是永恒的”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知识精华 技能要领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