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杜甫诗三首
“达则兼善天下”是历代儒生立身处世的最高标准,然而,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活在万方多难、风雨飘摇的时代,个人命运苦不堪言,却在人生最为艰难的时期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形容自己。他就是杜甫。这位仁德宽厚的诗人的诗中流露的是深广的忧患意识,体现出的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美的美学特征。学习杜诗,一要感受杜甫的高尚情怀,二要体会杜诗谨严的句法、章法。
本课所选的三首杜甫诗歌,都是诗人晚年的作品。《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766)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着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其时诗人客居四川夔州,在秋风萧瑟的傍晚,诗人目睹满地枫叶、遮天阴云,忧国思家之情涌上笔端,写成《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其三)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杜甫深感其人其事,写了五首咏怀古迹的诗,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本文是第三首,吟咏的是王昭君。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登高》写于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此时杜甫已55岁,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值其节日,诗人独登高台,举目临眺,百感交集。于是,写就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三年后,诗人病死于湘江中的一条船上。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时被叛军俘获,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等。
★律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诗之名,形成于唐代。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暮砧
群山万壑
明妃
朔漠
青冢
环珮
兴
兴起
露
玉露
兴致
露脸
省
俭省
潦
潦倒
反省
潦水
作
作客
尽
不尽
作坊
尽量
2.解多义
回
系
省
独
急
3.辨活用
玉露凋伤枫树林(__________)
4.分古今
例句
古义
今义
他日
丛菊两开他日泪
省
画图省识春风面
落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
百年
百年多病独登台
苦恨
艰难苦恨繁霜鬓
5.积名句
(1)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2011·天津高考)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2010·广东高考)
(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2010·山东高考)
(4)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其三)〕(2010·天津高考)
(5)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2009·天津高考)
(6)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2009·安徽高考)
答案:1.zhēn fēi zhǒng xīng xìng shěng xǐng zuò
zuō hè shuò pèi lù lòu liáo lǎo jìn jǐn
2.回旋/回还,回来/回转/回环,曲折/掉转/回身,回头 系舟上岸/附着/用绳子拴/捆绑/挂念,牵挂/拘囚 曾经/省察/明白/探望 仅,只/单独,独自/难道 急促的/迅疾/迫切/着急/急难,危难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
4.往日 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 曾经 醒悟,明白 秋天飘落的树叶 “落”,落下;“木”,树木 晚年 指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身 极其遗憾 痛苦、痛恨
5.(1)风急天高猿啸哀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渚清沙白鸟飞回 (4)生长明妃尚有村 (5)塞上风云接地阴 (6)丛菊两开他日泪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点评:这两句紧承首联对秋景作进一层渲染。“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浪涌”“云阴”又紧承秋意。巫峡江中,波浪势若兼天,江水若自天而下;巫山塞上,风云接地,阴霾如由地升起。“波浪兼天涌”为自下而上一片秋色;“风云接地阴”为自上而下一片秋色。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两句以气势恢弘的笔触叙写诗人忧郁的情怀,且情景交融,创造了一个新的意境。
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点评:由“丛菊”而忆“故园”,菊开山间,舟系江中;丛菊孤舟,心间忧郁难平。杜甫在夔州,已历经两个秋天,所以说“丛菊两开”;“故园心”指回到长安的愿望。诗人原拟棹孤舟而出峡,一叶小舟寄托着返回故里的希望,如今却还牢牢系在江边,不能东下,此间心意,谁能体会?
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点评:这两句写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一般交代时间地点的诗句,平常无奇,而这两句却写得极有气势。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流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所以《唐宋诗醇》评其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4.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点评:尾联借《昭君怨》之曲点明题旨。昭君之怨歌当从“琵琶”中弹出,饰“琵琶”以“千载”,是指其怨恨长久,何况汉人又“作胡语”,此中更透出离家去国之怨思。唯有琵琶寄意,遗恨千载了。结尾喷薄而出,变全诗之含蓄委婉而为怨恨慨叹。美女遗恨与才士失志本相关联,感明妃遗恨绝域,叹志士失遇无路。美不得宠,才不得用,离家去国之思,寂寥千载之恨,种种古人今人之怨恨,都概括在诗中,绵绵不绝。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点评:这两句诗含意隽永,上句写羁旅之愁,下句写孤病之态。“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又应合了“登高”的节候;“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百年”,晚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目,情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练,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1.《秋兴八首》(其一)在情与景的关系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的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地表现出它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着意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地显现令人欷歔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诗歌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提示: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思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3.杜甫的《登高》一诗,被后人称为七言律诗的典范之作,你认为哪些地方可称为“典范”?
提示: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有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作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漂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秋兴八首(其一)触景生情
咏怀古迹(其三)怀人伤己
登高哀景哀情
沉郁顿挫的诗风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沉郁顿挫包括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思想情感;“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表现手法。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杜甫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杜甫还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他多年漂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厉的画面,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登高》一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啼猿、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心酸与愤慨,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秋兴八首》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些诗是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最好体现。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渚清(zhǔ) 凋伤(diāo) 霜鬓(bìn)
B.暮砧(zhān) 千载(zài) 塞上(sài)
C.青冢(zhǒnɡ) 憔悴(qiáo) 朔漠(sù)
D.省识(shěnɡ) 潦倒(liáo) 万壑(hè)
2下列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舟一系故园心 系:牵挂。
B.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离开。
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曾经。
D.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将下列名句补写完整。
(1)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2)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3)______________,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丹青不知老将至,______________。(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5)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6)冠盖满京华,______________!(杜甫《梦李白二首》)
二、阅读理解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10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5有人评价此诗“意境恢弘,气势磅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7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8“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英雄生长的地方才适当,用于写昭君村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登高》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这首诗中包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10后世评论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是诗人用“一生辛酸化出的”。请根据你的理解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A 思路解析:B项中“砧”应读“zhēn”,“载”应读“zǎi”;C项中“朔”应读“shuò”;D项中“省”应读“xǐnɡ”。
2.A 思路解析:“系”诗中指系舟上岸。
3.D 思路解析:A项,“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独”,独自;“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独”,副词,只,仅仅。B项,“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为动词,统一;“一去紫台连朔漠”中的“一”,副词,一旦,一经。C项,“萧森”的“萧”是“萧索、萧瑟”的意思;“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萧萧”,拟声词,风吹落叶的声音。D项的“接”均为“连接”之意。
4.(1)长使英雄泪满襟 (2)乾坤日夜浮 (3)读书破万卷 (4)富贵于我如浮云 (5)月是故乡明 (6)斯人独憔悴
5.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结合诗歌的首联和颔联,重点分析诗歌所写景物及其表现出来的气势。
参考答案:近写秋露摧伤枫林,远写巫山、巫峡幽深肃杀的气象;俯视江中波涛连天涌动,仰观塞上风云接地而来,一片阴沉。上天下地,眼前江水,眼外边塞,意境阔大,气势非凡。
6.思路解析: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可以从诗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到,如“凋伤”“萧森”“他日泪”“故园心”。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有两种:前四句是借景抒情,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写景表现出来的;后四句则是直接抒情。
参考答案:本诗抒发了悲秋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7.思路解析:解答时要结合王昭君的遭遇和杜甫的遭遇的相同点分析,理解咏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的写法。
参考答案: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对昭君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胸中块垒。
8.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中情与景关系的理解。奇景与奇人相得益彰,借奇景咏奇人,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不同意。其一,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昭君之奇美。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作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这样是较为和谐的。
9.思路解析:诗人的情感包蕴在具体的诗句中,可以从“万里”“悲秋”“作客”“百年”“多病”“艰难”“潦倒”等词中体会出来。
参考答案:有作客思乡的情思,天涯孤独的怅惘,悲秋苦病的愁苦,人在暮年的感叹,无力报国的苦闷。
10.思路解析:这首诗包含了作者一生的辛酸,可以结合诗人的经历以及诗歌的“万里”“常作客”“百年”“独登台”等词来体会。
参考答案:此二句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万里,地之远;秋,时之凄惨;作客,羁旅愁情;常作客,久旅他乡;百年,年老迟暮;多病,衰疾缠身;台,高迥处;独登,无亲朋。这些正是诗人晚年处境的真实反映,是诗人一生悲苦的生动写照。
悲情的沙鸥——杜甫
漂泊在烽火之中,如一只在风中飘摇的纸鸢,冥冥之中不知是谁牵动着命运的丝线;又如广漠的天地间飘忽盘旋的一只孤独的沙鸥,不知哪儿是自己栖息的故乡。半个世纪的沧桑,造就了怎样一个博大的胸怀啊!你流离转徙的一生以及你笔端的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感的诗句,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你用血和泪涂画的一幕幕形象而生动的图卷,已不用别人再去诉说什么。
少年时的裘马轻狂,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你更热爱脚下这一片神圣的大唐的繁荣土地,你由此而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既然自己已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能力。可惜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流落到长安天子脚下,却只能落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可怜境况。小人的奸佞,时事的黑暗,使你进一步认识到“朱门酒肉臭”的统治阶级所造成的“路有冻死骨”的深重罪恶。现实中的碰壁,精神上的打击,却没有击碎你的雄心壮志和对理想不懈的追求。你没有像你崇拜的李白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决绝。你坚守自身如一块璞玉,执著地等待要放出自己的异彩。然而现实中有哪个国君不像不识和氏璧的楚厉王那样平庸呢?你应该懂得历史上的明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
然而生活呢?一家的老小赖以生存的依靠呢?辗转于战乱之中,携着面色枯黄的妻儿,风吹着雨打着,生存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还有可以依靠的朋友吗?还有人爱惜你的才华吗?放下尊严,放下文人特有的高贵,可是结果呢?希望常常存在,失望也时时伴随。自己的茅屋在秋风中被毁,沾湿的长夜你想到的是天下的寒士;自己已经够不幸了,更不幸的是不能实现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理想;自我的艰辛的生活你还可以忍受,可是那青海头累累的白骨,那边庭流成海水的鲜血呢!百姓生离死别的伤痛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啊!你的心在流血,你要为这非人间的世界流尽自己最后的一滴血!
贫穷寄食的生活使你看尽了世态的炎凉,善良敏感使你流尽了同情的热泪,孤苦病痛使你尝尽了人世的沧桑,忧国忧民使你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唐朝的正午的艳阳已经西沉,那一轮如血的残阳,映照在浩渺的长江永不停息地涌动的水面上。随波颠簸浮沉的一叶孤舟之上,一个枯瘦的身影:破旧的衣衫,憔悴的容颜,忧伤的眼神,旷世的孤独。即使你为这个世界呕尽了心血,耗尽了生命,你也不会像屈原那样纵身江中以求得永世的解脱,也不会像庄子一样化成梦中飞舞的蝴蝶翩然而去。你的生命所维系的是你热爱的破碎的山河以及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百姓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然而千古的浪花淘不尽的是定格在历史的船头的永远的圣人——杜甫!
本文采用诗一样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杜甫少年壮志、中年失意、老年颠沛的遭遇,表现了诗人执著的追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本文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作者把杜甫少年时的理想和中年后的遭遇、满腹的才气和可怜的命运、崇高的理想与无奈的现实、朝廷的昏庸与百姓的苦难相互比较,让我们发现,是苦难成就了杜甫,也是赤诚成就了杜甫。
杜甫是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杜甫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中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对战乱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下列有关杜甫的材料可以用在相关作文中。
●杜甫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他那赤诚的爱国爱民的思想,还在于他是一个把巨大的创造性劳动贡献给了艺术事业的诗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杜诗高度的语言艺术更能显示其卓越才华之处的,还在于他的追求创新。在当时,大多数诗人都只擅长于一种诗体:或古体或近体,或歌行或乐府,或五言或七言,或律诗或绝句。杜甫却能众体皆善,实不多见。后世的人们,包括许多杰出诗人在内,都把杜诗奉为学习的典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当之无愧的,杜甫是中国诗坛的骄傲。
●他的一生都在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皇帝和宫城已在侧身时渐次远去,十年客居,连同迟开的牡丹,一起被经年的雨水冲淡。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汇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辗转于旅途中满目疮痍的忧愁。异乡的屋顶洒满月光和露水,露从今夜白。白发连着秋草,而秋草瑟缩于一个人的消瘦。只有草堂在蜀中等他,这世间唯一的栖息地,将在宿命中迎来一个漂泊者的孤独灵魂。他不再是一个诗人,他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妻子无助的泪眼里,承受着稚子新亡的巨大哀伤,并承受着命运,或被命运摆弄的结局。一个用身躯支撑着王朝的人,却被堂上坠落的瓦片击伤;一个一生热爱祖国的人,却始终被祖国遗弃。没有什么再能够拯救,包括笔端的千万间广厦,也将注定坍倒。所有的泪水朝向一个褴褛者滂沱,但他已无法看见一个时代的辉煌。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