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苏武传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苏武的爱国精神千古传唱。本文是记载苏武故事的最原始的脚本,也是中国传记文学中最富有文学性的名篇。学习本文,一要积累文中出现的大量古汉语知识,二要学习苏武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篇章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有关苏武出使的背景如下:  匈奴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景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王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东汉安陵人。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代表作有《汉书》《两都赋》《咏史诗》等。 ★《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栘中厩监   且鞮侯   缑王   昆邪王   浞野侯   阏氏   煴火   啮雪   旃毛   牧羝   於靬王   檠弓弩   棫阳宫   扶辇下除   缴 纺缴   氏 姓氏    缴获    阏氏   咽 吞咽   论 论罪    呜咽    论语   2.识通假 畔主背亲(“畔”同“______”,____________) 与旃毛并咽之(“旃”同“______”,____________)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同“______”,____________)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______”,____________) 信义安所见乎(“见”同“______”,____________) 请毕今日之齅(“齅”通“______”,____________) 与武决去(“决”同“______”,____________) 3.解多义  食 发 益 因 以 4.辨活用 单于壮其节(____________) 诚甘乐之(____________) 欲因此时降武(____________) 空以身膏草野(____________) 反欲斗两主(____________) 天雨雪(____________) 羝乳乃得归(____________) 杖汉节牧羊(____________)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____________)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____________) 5.分古今 例句 古义 今义  相当 汉亦留之以相当    币 置币遗单于    相知 素与副张胜相知    怨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货物 以货物与常    论 会论虞常    当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操持 卧起操持    求 陵降,不敢求武    成就 皆为陛下所成就    6.明句式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____________)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____________)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____________)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____________)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____________) 何以汝为见(____________) 子卿尚复谁为乎(____________) 为降虏于蛮夷(____________) 见犯乃死,重负国(____________)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____________) 皆为陛下所成就(____________) 答案:1.yí jiù gōu zhuó yūn zhān wū jiān yù zhuó jiǎo yàn yè jū Dī hún yé yān zhī niè Dī qíng niǎn shì zhī lùn lún 2.叛 背叛 毡 毛织的毡毯 弆 收藏 无 没有 现 表现 欢 欢聚 诀 辞别 3.希望/幸运/宠爱,宠幸/侥幸/表示敬意,即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 吃/粮食/食物/俸禄 打发/动手/揭露、暴露/头发 更加/渐渐/益处 介词,通过/介词,依据/动词,沿袭/副词,趁机,趁此 介词,因为/连词,用来/介词,把/介词,用/在……的时候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名词活用为动词,下 名词活用为动词,生子 名词活用为动词,执、拄 名词活用为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名词作状语,向上 5.相当:相抵押 相差不远 币:财物 货币 相知:有交情 相互了解 怨:痛恨 埋怨,抱怨 货物:一般财物 用来销售的商品 论:判罪 谈论,论说 当:判处 理当,应该 操持:拿着 管理,治理 求:访求 寻找 成就:栽培,提拔 很大的成绩 6.定语后置句 判断句 省略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1.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点评:这句话介绍了与苏武一同出使的人员组成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暗示了苏武将要遭受磨难,同时与节选部分的结尾“凡随武还者九人”相照应。对这句话含意的理解,要注意古代对人物姓名、官职的称谓方式,以及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张胜的身份是“副中郎将”;常惠是临时充任使臣的属吏,非正式的使臣;“募士斥候百余人”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定语后置现象,按照现代汉语的陈述方式应为“一百多位招募来的士兵和侦查人员”;“俱”字后面省略了“出使”这一谓语中心语。 2.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 点评:《汉书》叙事繁简得宜,详略得当。在《苏武传》中,这一特点表现得十分鲜明。这是一段叙事简约但又不失生动的文字,描述了苏武引佩刀自刺以后人们惊慌失措的表现和做法:“惊”“抱”“持”“驰”“凿”“置”“覆”“蹈”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卫律在苏武自刺后的做法,这8个动词前后相继,一个紧接着一个,描绘出当时救治苏武场面的万分紧张之情状。苏武在这番救治后的结果只用了7个字就交代清楚了——“武气绝,半日复息”,而苏武的随行人员常惠等人的做法,也顺势介绍一笔:“惠等哭,舆归营。”这段文字,前后不足50字,就将紧张的救人场面和三方面人物的做法和情况交代得十分清楚,可见《汉书》在叙事方面独特的艺术成就。 3.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点评:面对劝降和威逼利诱,苏武不为所动,充分表现了“大丈夫”的英雄气概,这句话即是这种气概的最好表现。卫律先威之以力,后诱之以利,卑鄙嘴脸尽显。苏武对这一屈节负恩的小人,疾言反诘,先明其身份——“为人臣子”,再数其卑劣——“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继之以叱喝——“何以汝为见”?这短短20余字,气节、力量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4.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点评:同样是劝降,李陵与卫律截然不同。卫律所言骄横而无耻,面目凶恶可憎;李陵从私情入手,温和奉劝,倾诉肺腑,但仍难掩变节之羞愧。“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此时李陵的心态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这几句话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点评:这句话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19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度过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  1.人物语言描写是真实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之一,这篇文章在人物语言描写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提示:人物的语言基本上做到了毕肖其人,而且随着环境、情势的不同,人物的口气也在发生变化,这特别表现在对两次劝降的描写上。面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无耻劝降,苏武的回答义正词严,语气极为激昂,骂得可谓是酣畅淋漓!而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却变得诚恳委婉,柔中有刚,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致使李陵因自愧而泣下沾襟。这两段截然不同的回答,完全符合苏武和卫律、李陵二人的关系。同是劝降,卫律的语言粗俗而直露,李陵的劝降却是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娓娓道来。李陵劝降时层层进逼,从声名存没、家庭安危、人生苦乐到皇帝恩宠,一一加以否定,极具说服力,恰与卫律形成鲜明的对比。 2.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有什么不同?文章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岿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转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投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又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李陵劝降,攻心为上。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上二人深厚的友谊,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辉夺目。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与苏武形成对比,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 3.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曾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地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提示: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高超的写人技巧 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19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着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无言以对,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节。 其次,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塑造人物。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败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动人、高大的英雄形象。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穹庐(gōng) 廪食(lǐn) 扶辇(niǎn) 诡言(guǐ) B.窥视(kuī) 单于(Chán) 弓弩(nǔ) 煴火(yūn) C.赏赐(Chì) 蛮夷(yí) 自刎(wěn) 溺死(nì) D.斧钺(yuè) 喟然(wèi) 赦罪(shè) 阏氏(yān zhī)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财物。 B.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伏:隐藏。 C.惠等哭,舆归营 舆:车子。 D.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徙:转移。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二、阅读理解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4~8题。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与副张胜相知 素:一向。 B.幸蒙其赏赐 幸:希望。 C.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治:审理。 D.见犯乃死,重负国 重:又,再。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能成为“汉使与刺杀事件有关”的依据的一项是( )。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 ③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④虞常果引张胜 ⑤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⑥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7下列对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当汉朝准备派遣苏武等人出使匈奴的时候,匈奴内部的缑王、原汉朝的降将长水校尉虞常,以及卫律带来的被迫投降匈奴的人,在匈奴谋反。 B.因为虞常与张胜原来是老朋友,虞常就把这次密谋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回归汉朝的事件告诉了张胜,并得到了张胜财物上的资助。 C.正当虞常等七十余人准备行动时,有人告密,于是单于的子弟调集部队围剿了谋反的虞常等人,缑王等人战死,虞常被活捉。 D.单于让卫律审理这起谋反案,并让卫律把汉使苏武等人招来接受审判。苏武认为这样会给国家带来耻辱,于是举起佩刀刺向自己。 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答案: 1.B 思路解析:A项中的“穹”应读“qióng”;C项中的“赐”应读“Cì”;D项中的“喟”应读“kuì”。 2.C 思路解析:C项,舆:活用为动词,抬,扛。 3.B 思路解析:A项,“所”,①与“望”构成名词短语,是“所字结构”;②名词,处所。B项,“与”,①介词,跟,同;②连词,和。C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乃”,①于是;②才。 4.D 思路解析:D项“重”应读“zhòng 5.A 思路解析:A项,“相”,都是副词,相互。B项,“为”,①介词,给;②动词,成为。C项,“与”,①连词,和;②动词,给。D项,“其”,①代词,那些人;②代词,指苏武。 6.D 思路解析:注意张胜与虞常的关系,张胜参与了刺杀事件的预谋工作。 7.B 思路解析:B项,理解错误,虞常告诉张胜的是刺杀卫律而不是劫持阏氏。 8.思路解析:在这两句话中,翻译的重点分别是文言实词的意思和虚词的用法。如“为”,介词,替;“弩”,弓箭手;“屈”“辱”都是使动用法;“虽”,即使;“以”,连词,没有实在意义。 参考答案:(1)听说汉天子十分痛恨卫律,我虞常可以替汉天子私下里用弩弓射死卫律。 (2)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去!   瀚海青天夜夜心 佚 名 问一问大漠,对苦难的忍耐能持续多久?问一问苍穹,对寂寞的坚守能持续多久? 滚滚红尘,斗转星移,熙来攘往的人群中,谁能挺胸昂首、心不跳脸不红来一声斩钉截铁的回答? 所以,两千年前,苏武用19年大好时光演绎的那份坚守更显得凄婉动人! 士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苏武慨然选择了从容赴死,可死却是那样的不遂人愿。“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张胜、常惠共同阻止了他;“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时,苏武“引佩刀自刺”,重伤气绝,“半日复息”,不得死;面对卫律高高举起的利剑,张胜腿软请降,但苏武固自岿然不动!大丈夫,死有何惧?死则死耳,何必拖泥带水。 然而,抱定必死之心的苏武却拖泥带水地活了下来。 重伤的苏武,身陷大窖,没吃没喝。天可怜他苏武,下起了雪。苏武就卧病啮雪吞毡,竟奇迹般地没有死掉!单于以为苏武有神灵护佑,不可忤逆天意,就把他放逐到遥远的北海,就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吧,就让北海的风雪尘沙去打磨这个硬气的大汉臣子的棱角吧。 感谢单于,他的这一决定为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一道永恒而亮丽的风景:浩浩大漠,茫茫荒原,青青碧空,猎猎朔风,一位老人,须发尽白,沉默倔强,手杖汉节,羝羊为伴。 感谢苏武,他的这一选择为我们华夏儿女留下了一笔酸涩而丰厚的财富:荣华富贵,离合悲欢,苦难寂寞,长夜寒冬,该抛则抛,该忘则忘,该受则受,该忍则忍,心如铁石。 诚然,水往低处流,人该往高处、阔处走,可不义之荣华富贵于你如浮云,早已被你抛到九霄之外。不错,无情未必真豪杰,你眼中没有望断天涯路的白发娘亲,没有手足兄弟,没有结发妻子,没有可爱的儿女,你似乎忘记了有情未必不丈夫。你该抛的抛了,该忘的忘了,你驱赶自己走上一条看似有去无回的不归路,去做苦难寂寞的炼狱,去做瀚海青天日日夜夜千年不变的守望——只为自己是一介大汉的臣子! 莎翁说:“上帝说,因为我爱你,所以我要伤害你;因为我要成就你,所以我要惩罚你。”我相信,老天之所以伤你甚深,罚你太重,就是因为太爱你,要借你创作不朽的经典,成就一个关于坚守的不朽传奇。 我常常想,人不是不可以忍受苦难,当那苦难能变成一笔财富的时候,人有的是耐性,完全有可能战胜苦难;人不是不可以坚守寂寞,当那寂寞能铸就一份辉煌的时候,人有的是坚定,人完全有可能超越寂寞。可怕的是,当苦难只可能只是苦难,寂寞只可能只是寂寞,持久的忍耐与坚守只可能只是深夜里昙花一现的酸涩时,古往今来,普天之下,能有多少人会本真地忍受这份苦难、坚守这份寂寞? 所以,我把坚守的桂冠加冕给你——瀚海青天日里夜里坚守的汉臣苏武。  这是一篇以“坚守”为话题的考场作文,作者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苏武的材料演绎诠释成“坚守”的篇章,且文采斐然、主题鲜明,实属不易。文章采用设问的方式开头,紧紧扣住“坚守”的话题,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一句“所以,两千年前,苏武用19年大好时光演绎的那份坚守更显得凄婉动人”独立成段,统领下文,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人称的变换加强了抒情的成分,对偶、排比、引用等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气势酣畅、语言华美。  苏武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象征,是铮铮铁骨。他凭着民族的自尊和一颗忠于汉室的心,誓死不降匈奴,茹毛饮血,手持“汉节”,历经各种艰难困苦,在冰天雪地中坚守了19年。我们可以从苏武的身上看出什么是忠诚、坚忍与顽强,什么是气节、品格与胆量。苏武的故事,可以用在诸多立意的作文之中。 ●一个人能否成功,成为英雄偶像,其中当然要有偶然因素,但只有自身有了过硬的条件,才能作好准备,等待时机,迎接机会和考验。最终把握住机会的,就一定能成为英雄。苏武的身上有着许许多多可贵的品质。他勇敢,耿直,坚强,沉稳大气,不畏强暴,不受利益诱惑,爱国爱家,忠君爱民,更可贵的是他能始终忠于自己的信仰,不辱流淌在体内的大汉民族的血液,永不放弃报效祖国的理想。他能“舍却残身犹不悔”,在理想与现实的抉择之中,毅然选择了理想。他耐得住北海苦寒的风吹雨打,耐得住饥饿,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永无尽头的牧羊生活,耐得住卫律一声声威逼利诱,耐得住李陵一句句令他摧心断肠的劝降。 ●《苏武传》中有这样几个细节不能忘记: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扣留后,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宁死不屈,而张胜选择了屈辱的投降;当卫律劝降时,他毅然决然,宁可“空以身膏草野”,也不卖国求荣,享受富贵;在异常艰苦的北海,渴饮雪,饥吞毡,却持汉节牧羊不辍。以常理推想,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使他赢得了单于的尊重和在历史上的美名,由此看来,品节是最令人尊敬的。拥有高尚的品节,无论是后人还是当时的敌人,都会对你肃然起敬。 ●茫茫北海,无边无际,地冻天寒,人迹罕至,唯一和苏武做伴的便是那根象征汉廷的旄节,刺骨的寒风吹遍北海的每一个角落,吹弯百草的腰,吹折灌木的枝,却吹不断苏武龟裂的手中紧握的旄节,他迎着怒吼的北风,坚挺着,誓死不屈。他身上单薄的衣衫,饱经风雨的洗礼,支离破碎,仅能蔽体,已经失去它御寒的功效。任凭寒风似箭刺入骨髓,任凭大地冰封满眼冰雪,苏武饥食毡毛,渴饮雪水,心中却依然坚守着一个汉民族的诺言:人最重要的就是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支撑苏武的是信念,这信念,就是誓死捍卫汉朝廷的威严,就是誓死坚守我们民族的气节。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