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标题、主题及问题探究
一、小说标题、主题
1.小说标题
常见的标题有以下类型: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清兵卫与葫芦》。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在桥边》《边城》等。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墙上的斑点》《项链》《药》等。
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洗澡》《子夜》《红与黑》等。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
2.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例题】(2010·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面 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①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见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名师指津主题: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渡过困境。
分析:①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爱怜之情。②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③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保护丈夫的尊严而为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给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
参考答案: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的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之中,概括小说的主题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主题是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小说中人和事说明的道理,是给人的启示。本篇小说鉴于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物关系,应从妻子这个“人”和他们之间的这点“事”去分析。
二、问题探究
所谓“探究”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能力层级为F。它包括三个方面:(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小说的意蕴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如作品中渗透的情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常见品评词语有:言近意远,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意境深远,发人深思,振聋发聩,主题突出,指陈时弊,志趣高洁等。
2.小说的民族风格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民族风格的同一性一目了然,从作品的风格特征上很容易把一个国家的作品与另一国家的作品区分开来,把一个民族的作品与另一民族的作品区分开来。在评价作品时,可以从民族的语言文字、民族的神话、民族的宗教、民族的习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思维、民族的审美理想、民族的艺术、民族的科学、民族的历史等方面入手。
3.小说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精神,一种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一般可以从追求崇高的理想,崇尚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养成和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探讨人文精神。
4.对小说的有创意解读
许多作品在主题、结尾等方面具有多向性,也就是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对作品的主题、结尾做出自己的创新性推测、解读。这种题目一般开放性较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要注意,不管作出怎样的推理判断,都应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
【例题】(2011·浙江高考)(见前文)
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名师指津开放性探究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应该遵循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路,联系实际谈看法。要立足作品本身谈感受、谈看法,切忌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空谈。
参考答案: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一、小说标题的常见题型
1.××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3.这篇小说以“××”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解题思路:围绕小说标题意蕴设题是问题探究常见的题型,设计问题的目的就是看“你的理解(观点或理由)”。回答问题时,首先应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理解,其次联系自我谈谈感悟,言之成理,表述层次清楚。
二、小说主题的常见题型
1.从某某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你认为是什么主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答题角度:
①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概括小说的主题。
②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③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⑤基本格式: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了……形象(人物形象),表达了(揭示了)……(主题)。
三、问题探究
1.解题方法
①围绕文本,懂得主观性试题客观化的道理,在客观性阅读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解答开放性试题。
②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正确解答开放性试题。单是文句读懂还不够,还应该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才能正确答题。
③学会“踩点”得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往往包含几个要点,阅卷时往往“踩点评分”,要点齐全就能得满分。
④表达要领:论、引、析、评。论,是表述对要求回答问题的观点,或同或异或有另见;引,是援引文本的材料,要表述对文本所涉内容的确切理解,是下文思路的基点;析,是对观点与引例或材料的关系加以剖析,或以文解文,或以理解文,完成辨析论说;评,是由原文文本走出,从鉴赏者的视角作理性的评价,最后调整、组合文字,构成答案。
2.设题角度
对文本的“重点”提出探究性问题。这类问题是需要加深认识的问题,是根据文本联系实际、根据实际来印证文本的问题。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