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中心明确
“责任”话题
名言诵读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要使周围的一切都大放光彩,自己也应该像蜡烛那样燃烧。——高尔基
精神不是任何人的仆从。我们才是精神的仆从。我们没有别的主子。我们生存着是为了传播它的光明,捍卫它的光明,把人类中一切迷途的人们集合在它的周围。——罗曼·罗兰
太阳像一块畸形的红炭,从云堆中射出光来。这一切都悬在森林、燕麦田上空。一派欢乐景象。于是我想:不,这个世界不是一场玩笑,不是走向那个永恒天堂的苦难深谷,而是那些美好世界之一,它美丽、欢快。我们不仅能够,而且应当使它更加美丽、更加欢快,为了我们的同时代人,也为了以后的世世代代。——托尔斯泰
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维克多·弗兰克
素材积累
修理冲刷设备的小男孩
有个人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里,他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设备。一问才知道,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修理它。而他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身边。这件事令这个人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责任心。
一个独生女的故事
10岁的女孩张鸣鸣父亲死去,妈妈又因风湿性心脏病卧倒在床。小鸣鸣十分懂事,用自己平时积攒的零钱交了学费,担起做家务的担子,做完家务还要忙着写作业,在学校也争当一位好学生。妈妈病情加重,被送进医院,鸣鸣每天坚持上学,还要跑医院给妈妈送饭,照顾妈妈,作业都是在病床上完成的……在生活的磨难中,鸣鸣逐渐成长,勇敢地走向明天。
观点阐述
1.责任是一种心态,一种气魄,更是一种品质。山涧小溪,泠泠淙淙,滋润一方土地,那叫责任;北国边疆,清角吹寒,边防战士捍卫一方安宁,那叫责任;炎炎夏日或寒风刺骨,交警坚守岗位,确保人民出行安全,那也叫责任。
责任是一种品质,一种美德,一种让你创建天地的砝码,一种心灵的洁净剂,是人格的升华。
2.“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责任,“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责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责任;“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是责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责任。
所谓“中心”则是文章的立意。“意”是文章的“主心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立意”好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文章“帅”胜则文胜,“帅”败则文败,因此立意上我们必须做到准确到位,抓住材料或话题的主旨,选取最佳角度,往深处挖掘。不仅要做到立意“深”,而且要做到立意“新”,要“言人所未言”,写出的文章才会成为“领异标新二月花”。“领异标新”就是说文章的立意要独特、新颖,要像早春的“二月花”那样,给人以新鲜之感。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都要以中心为依据。
中心明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文章中心要单一集中
话题作文的“话题”都比较宽泛,可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文章的中心都必须与“话题”的中心意思相合,并且文章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如果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一篇文章,内容应该丰富,但中心也必须突出。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受中心的管束和统帅,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
2.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显见
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见的位置,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迅速清楚地了解文章观点或主旨,这在考试作文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可以是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如一考生在《与周瑜相遇》的开头写道:“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这个开头不遮不掩,直接入题,简洁而富有吸引力。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如一考生在《洗礼》的结尾写道:“也许,生命很脆弱,但是挫折在生的面前也会退缩,因为,生命会拼搏,会奉献!”此段在结尾直接点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的不懈追求,凸显了文章的主旨。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等。
3.具体文体应有特定的中心表现形式
不同的文体,中心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议论文中,中心论点可以用判断的形式概括,如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开宗明义地就用一判断句直接亮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在记叙性的文字中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揭示或点化写人记事的意义或自己的感悟,借此来表现文章的主旨。如一考生在《茉莉花香》结尾写道:“我转身,悄悄地走开了。我是在阅读他们的爱情吗?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洗尽铅华的清亮透明的爱。这种爱的承载者是那小小的茉莉花。泪眼蒙眬中,我又仿佛看到爷爷往奶奶的头发中藏茉莉花。奶奶问爷爷:‘香吗?’‘香!’爷爷回答。”此结尾既回应文题,又点出了“亲情无价,爱情永恒”的主旨。
真题在线
1.(2011·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名师点拨
本则材料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048期的《十年影响力人物特刊》,原文标题为“袁隆平:到了100岁,我还是想在田里”。根据文意,袁隆平曾经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引导中国人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现在他虽然年已八旬,仍旧保持着对稻田的热爱,甘于寂寞,潜心科研,努力完成两大心愿:一是实现超级稻亩产1 0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据此,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材料中某些词句,如“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是实现超级稻亩产1 000公斤这一心愿的形象说法;“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象征着袁隆平希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一方面为世界人民造福,一方面为国家创造价值,和国人共享这一伟大成果。所以,读过此文,或者近几年阅读过有关袁隆平的报道和文章的考生这一次将文思泉涌,这再一次凸显了福建高考语文的课外阅读导向。
不过,如果对袁隆平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思想政治、生物或地理课本里的知识上,那也不必气馁,因为这道作文的角度还是多元的,如:理想与现实;平凡与伟大;转变就业、择业观念;从职业到事业;以感恩的心态面对工作;苦中作乐;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学会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人因梦想而伟大,因务实而精彩;等等。只要是从材料出发,只要能自圆其说,都能各得其所。
佳作展台
【例题】
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这美妙的事物,便是我们创造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
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袁隆平何以从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何以用枯瘦的双肩担起全球的饱食之忧?他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下创造的婴孩。
圣·埃克苏佩里曾言:“创造,是以有限的生命去交换无限的事物。”一个热爱创造的人,往往是因为他执著追求于某种恒久的价值。这价值,在袁隆平心中便是天下人皆饱,在爱因斯坦那里便是“科学的美感”,在乔治·奥威尔那里便是揭破一切的谎言。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有讲述这样的寓言:“一个工匠想做一柄最完美的权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年,最终那权杖,成了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梭罗在这里暗示我们:一旦我们认定了某种创造有值得我们付出一切的价值,我们就应完全投入其中,热爱并坚定地追求。回望历史长河,又有哪一个伟大成就不是源于创作者的爱?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汹涌而来,梵高的火焰色向日葵,乃至牛顿的三大定律,又有哪一个不是饱含着创作者澎湃的激情,穿越千古破空而来?
我已无法历数古今中外多少因热爱而造就的伟大创造,可这种繁盛,恰与当下创造之光的暗淡形成触目惊心的反差。我们有袁隆平,有王选,有钱学森,可这些科学巨匠已垂垂老矣,而后起之秀乏善可陈,为何?我想正是因为当下已绝少对科学本身有着痴爱的年轻人,我们有的,只是一群又一群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而在实验室里苦干的学生,他们一旦获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同样,在文学领域,如今又有几人能如桑塔格一般从容说到“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文学”?一个一个作秀者,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作者比作品更有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在看似繁盛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只见得浮光掠影般的“商品文学”,不见有着创造之光的作品。科学,文学,乃至其他种种事业,我们早已丢失了一往无前的热忱。于是创造的婴孩夭折于腹中,岂不痛哉!
幸而我们还有幸存者明了这个道理,“成败得失,悲欢沉浮,在死亡面前终将逝去,我们看见的是那些恒久不变的东西”。乔布斯,主宰IT行业的先驱者曾如是说。是的,那些恒久的事物,人类的普世价值,抑或是科学艺术的真、善、美,才是创造的起源与归宿。当我们受困于一时得失,不思是否前进时,且想一想那些因热忱而永葆鲜活的灵魂,默念这句话——“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以自己的创造,超越那有限而平庸的生命。
亮点点评满分作文《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优秀作文,作者完全被袁隆平的创造精神所感动。她感叹道:
“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袁隆平何以从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何以用枯瘦的双肩担起全球的饱食之忧?他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下创造的婴孩。”
由此推及,对热爱创造的人的礼赞,无论是爱因斯坦、乔治·奥威尔、贝多芬、梵高、牛顿、王选还是钱学森,在作者笔下,以尊仰的灵魂,一一诉说,只祈愿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终不被雨打风吹去,流风余韵,映照当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每一代人都已拥有独属于他们时代的荣光,我们更应追寻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气质的回答。
著名学者谢冕说过:任何人都不能离开他生活的时代。这篇作文好就好在拥有当代人之情怀,忧乐之心!
2.(2010·湖南高考)请以“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名题点拨
此题平实却出人意料,立意空间较广,容易入题,但拓展方面需见功夫。从答题效果来看,本题平均得分41.76分。佳作比去年多,偏题作文比前几年明显减少;记叙文或叙事散文明显增加,偏于议论的写作现象得以缓解。与现实的关联度有所增加,“平实地向现实延伸”是一个很好的、值得关注的导向。
什么是“早”?“早”的内涵是什么?考生很容易想到“早”的第一个含义是“太阳出来的时候”,稍难想到的是“时间靠前,在一个时间之前”。这个题目属“单词型”题目,含义丰富、外延广,要想选择恰当的切入点,需采用短语法和造句法把题目的外延缩小。如:短语类型,“早晨”“早上的阳光”“早晚的事”“早间新闻”“趁早”“早安”“赶早”等等;句子类型,“出名要趁早”“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上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早一点”“早一点是一种生活态度”“早一点做好准备”“道一声:早”“早一点长大”等等,这样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中心思想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自身掌握的素材和自己最想说的话确定下来。
佳作展台
【例题】
早
湖南考生
今天又是以凛冽的寒风奏响黎明的。
我蜷缩在暖暖的被窝中,毫不用担心迟到的事,因为妈妈总会在每天早晨的同一时间将我唤醒。
客厅里只有指针在吃力地轮回转动,这样的回声在这个寒冷的早晨会持续多久呢?
我是醒着的,但我已熟悉了妈妈那低低的呼唤。我就以这样的期待守候着。
“时间快到了吧?”但天色依旧黑沉沉的。又过了一会儿,我开始躺得有些不安稳了,可窗外那漆黑的幕布给了我足够的安慰。
“也许,时间还早吧!”我没有再多去想,被窝还是暖暖的,连房间里的空气也是暖暖的。
我又有些耐不住了,今天的时间怎么像是停滞了一般,早晨的呼唤迟迟在这黑雾中酝酿。
忽然,一声声细碎的脚步声打破了这片沉寂。是她,我故意闭上眼睛。她进来了,她的呼吸是断断续续的,她来到了我的身旁,可这样之后又是一片寂静,我屏住呼吸想听到这期盼已久的呼唤。
果然,一会儿就有呼唤,声音是那样熟悉,温柔地流淌在这个早晨的眼眸里。这一声低浅的呼唤拂去了我所有的睡意,兴奋极了。好想再多听几遍,我假装还在沉睡,妈一边呼唤着一边用她粗糙的手指轻轻摸着我额前的头发。
我睁开眼睛,她怎么如此憔悴,她的脸没有像声音那般温柔,她见我醒来脸上又洋溢起温暖的笑容。
我起床后,她仍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用睡袄半裹着身体,在她身旁有一只怀表,那是她与我爸的定情信物,她在这里等待了多久我不知道,但饭桌上的早餐已经备好,我的棉袄已经放在我的书包旁边,房间里有一种感动在蔓延。
我静静地走动,仿佛看到这十几年的早晨一位母亲忙碌的身影,这样的身影成了她每天早晨的节奏。
我轻轻合上门,轻轻推开那隔开冰雪的大门,惊讶地站在门口许久,天空中的雪花在我的眼泪中融化了——一夜的大雪为何却躲在门旁几米远的地方?门前为何有一条延伸的小路?在这条小路上载着一位母亲那暖暖的爱。
早晨的寒风丝毫侵入不了我那颗暖暖的心,回头,楼上那盏熟悉的灯火融化了这个早晨所有的寒冷。
亮点点评本文叙写一个特定的早晨妈妈早起,为“我”扫雪,为“我”做早餐,唤“我”起床。这些本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小事,但让这位考生写得情感浓郁真挚,极具感染力,这里面有好些值得我们认真揣摩的地方。文章以“我”早起活动过程的视角转换和情感发展次第展开三个场景——卧室、客厅(餐厅)、门外,寒暖对照贯穿始终,妈妈暖暖的爱意,都在妈妈的早起早为中,母子情深,都渗融在三个场景中,其中彰显隐藏有节度,情感表现有附着,实为难得。文中像“每天早晨的节奏”这样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有很多,像妈妈面容、脚步声、呼吸声的描写,“一只怀表”的交代,都是很有嚼头的。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