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熟 语
熟语是指在语言实践中长期使用,或在人民群众口头长期流传而约定俗成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的固定短语。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对熟语的考查一般集中在对成语的考查上,就新课标全国卷来讲,题干明确的范围就是“成语”。从命题的设错角度分析,其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一、望文生义
如惯用语的意义都是字面意义的引申和比喻意义,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如“泼冷水”不是说“把冷水泼出去”,而是指“挫伤人的积极性或让人清醒”。再如“差强人意”“不刊之论”“首当其冲”“望其项背”“不足为训”“文不加点”等都可能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如:
他的作文向来是文不加点,不知该在什么地方断句,常常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
名师指津:文不加点:形容文章写得快,不用涂改就写成。句中误解为“文章不加标点”之意,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二、用错对象
每个成语的使用都有其适用的对象,如果在使用时不分对象,就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如:“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车水马龙”是说车辆往来不绝或形容繁华的情景。与人们争着购买鲜花的语境不合。有些成语有固定的使用范围,如果不顾成语使用的对象和范围就乱用成语,很容易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后果。如:
①登上黄山光明顶放眼眺望,起伏的群山座座相连,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天际。
②疾控中心专家认为,因为并非所有出现流感样症状的人都会看医生、采样和进行甲流病毒检测,所以现在所监测到的甲流病例仅仅是凤毛麟角。
名师指津:①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②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三、搭配不当
词语有自己的词性,成语也有,不了解成语的词性,在运用时就可能出现搭配不当,以致结构混乱的现象。如:
①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②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最高水平攀登。
名师指津:以上两例,命题者从成语与句子的语法关系上,考查学生对句子主谓搭配知识掌握运用的情况。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它与前面的主语“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因而,无从搭配。“洗心革面”,喻彻底悔改,指人改过自新,它与刊物也无从搭配,因为刊物谈不上“决心”,也谈不上“悔改”。
四、褒贬误用
成语也有感情色彩,运用时如不注意与全句内容和谐一致,就会形成误用。如:
①近期,市内各大报纸对十大杰出青年的报道连篇累牍,连一贯以街头巷尾的奇闻逸事为看点的个别小报也不得不选文登载。
②我记得,父亲对我们兄弟三人没有过好脸色,常常耳提面命,甚至棍棒相加。
名师指津: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长,文辞冗长。贬词褒用,感情色彩不当。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叮嘱;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褒词贬用,也属于感情色彩不当。
五、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他人。如果不明白成语的谦敬色彩,运用中就会产生错误。如:
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名师指津:“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而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识多少的问题,谦敬色彩不当。
六、自相矛盾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如:“拖拉机司机急于赶路,不走公路,另辟蹊径,沿着江边小道行驶,不料驾驶失控,出了车祸。”“另辟蹊径”原意是另外开辟一条路,即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这里如用原意,与“沿着江边小道”相矛盾。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也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语义矛盾。如:
近日,古城苏州天气渐暖,街道两侧玉兰树上的花蕾竞相绽放,成为姑苏城里一道春意阑珊的美景,行人纷纷驻足观赏。
名师指津:“春意阑珊”指春天就要过去了。阑珊,将尽,将衰。前后矛盾。
七、形近混淆
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上极可能混淆。如:
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名师指津: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应用“耸人听闻”。
八、不合语境
成语有其特定的含义,成语的使用恰当与否,关键是看其是否符合语句表意的需要。如果与所在的语境不能协调,就是不恰当的。成语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这就必须与所在的语境保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犯不合语境的错误。如:“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相濡以沫”用于困难环境中相互救助,而句中所给的环境却洋溢着幸福气氛,与语境不符。
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火中取栗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名师指津: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不合语境。
九、重复赘余
主要表现在,成语的部分意思与句中的某个词意义重复,造成成分赘余。如:
①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②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名师指津:①如数家珍: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家珍,家藏的珍宝。成语与老王自己家“多年收藏”的“宝贝”在意义上重复。②成语“蓬荜生辉”中的“蓬荜”比喻破旧的屋子,与句中的“居室”在意义上重复,应当删去“蓬荜”。其次,“蓬荜生辉”作为谦辞,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搭配,明确成语的褒贬、谦敬色彩等。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针对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科考队在西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6 100米深海测流潜标,这是中国迄今在大洋成功布放的最深观测潜标,令世界为之侧目而视。
B.在车市烽烟弥漫的激烈角逐中,奇瑞瑞虎表现可圈可点,已斩获多项权威媒体车评大奖,成为年度获奖最多的SUV车型之一。
C.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D.台湾盲女歌手张玉霞在台北街头演唱《我只在乎你》,她那圆润清丽的歌声犹如空谷足音,吸引行人纷纷停下脚步,侧耳倾听。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参加本届西湖博览会的各省代表在浏览了新西湖的美景后不约而同地赞叹道:“西湖山水果然是名不虚传,秀色可餐,真不愧是人间天堂啊。”
B.近几年,各省市自主命题成为了高考改革的热门话题。部分省市作文命题虽然越来越鲜活,却仍没跳出大而化之的圈子,很多命题缺乏实际价值。
C.许多经济专家指出,皖江城市电子商务带发展论坛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论”完了就走,而是要通过论坛达成共识,搭建平台,最终变成实体的项目。
D.虽说相对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而言,教科书是经过权威专家编订的,可信度高,但不能由此推论,教科书就必然不会出错,把里面的理论奉为圭臬。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成长环境、时代背景与其父辈相比已经有了翻云覆雨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人生价值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B.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他人的苦难,这不是一道需要用华丽辞藻堆砌作答的难题,也不是一个只有在闲适之中才需要考虑的命题,它无时无刻都摆在人们面前,需要选择。
C.砀山梨花节上,“安徽旅游航空1号”成功推出,这是空中旅游观光的产品创新,在省内外游客中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成为砀山旅游创新发展的“金字招牌”。
D.当下养生成为潮流,一些所谓的“养生大师”就打起了歪主意,他们利用媒体大肆宣扬,称疑难杂症包治包好,加上托儿造势,引得周围群众围观进而慷慨解囊。
4.下列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帮老同学聚会不去繁华的城市,不去高档的酒店,而是到野外面对青山绿水吟诗作画,附庸风雅,别有一番情趣。
B.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将经过多个村庄,有关部门必须求田问舍,认真做好沿途的土地征用和住宅拆迁工作。
C.芜湖华然装饰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百强企业。装修选择“华然”,定能让我们的居室蓬荜生辉。
D.我天生喜爱文艺,要叫我唱个歌跳个舞还行,可老师偏要让我来参加这个辩论赛,真是赶鸭子上架呀!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每到春茶上市的时节,茶叶交易市场内就开始喧闹起来,前来交易的茶农、茶商人满为患,好不热闹。
B.打开电视一看,各电视频道:争相预告各档花期,这才让人意识到对春天的向往渐成现实,备觉意兴阑珊。
C.针对该国发生灾情,我国驻当地大使馆迅速作出应对,发布紧急公告,强调将对中国公民鼎力相助。
D.几年来,庙会看上去都很热闹,但游人很少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看来庙会必须适应新的时代进行改革。
正确使用熟语应试策略
(一)正确识记熟语
复习中首先要重视识记熟语中容易误读的字,主要指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等。例如:“无立锥之地”的“锥”读“zhuī”,不读“chuí”;“胜不骄,败不馁”的“馁”读“něi”,不读“su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折”读“zhé”,不读“shé”。
其次要特别注意识记熟语中一些容易写错的字。
1.注意同音字。如“一言以蔽之”的“蔽”不能写成“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驷”不能写成“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挟”不能写成“胁”等。
2.分清形近字。如“事实胜于雄辩”的“辩”不能写成“辨”;“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销”不能写成“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谬”不能写成“缪”等。
3.了解字义。了解“学而优则仕”的“仕”是“出仕、做官”之意,就不会误写为“学而优则士”;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甚”有“超过”之意,就不会误写为“防民之口胜于防川”;了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不会误写为“桃李不言,下自成溪”等。
当然,识记熟语字形要音形义兼顾;考查既音同(音近)又形近的字的可能性最大:如重庆2010年高考考到的“笑容可鞠(应为‘掬’)”的“鞠”。
(二)正确使用熟语
同样要学会把使用成语的方法迁移到熟语的使用上来。要正确使用熟语首先得正确理解熟语。
1.理解熟语的意义。很多熟语不能望文生义,在理解时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①弄清熟语的内部结构。有些熟语在结构上往往采取紧缩形式,省略某些成分,变得难以理解。如《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有个熟语叫“老健春寒秋后热”,看起来像是由“老健”“春寒”“秋后热”三个词组组成的并列结构,意义上是主谓结构。意思是,老年人的健康像春寒秋后热那样不易保持长久。可见,弄清熟语内部结构是准确释意的前提。
②注意熟语的双关现象。如有条古谚叫“猪来穷家,狗来富家,猫来孝家”,其中“猫来孝家”就很让人费解。查到这个谚语的解释:“盖穷家篱穿壁破故猪来,非猪能兆穷也;富家饮馔丰,遗骨多,故狗来,非狗能兆富也;家多鼠虫为耗,故猫来,非猫能兆孝也。”这才明白为什么“猫来孝家”,原来“孝”“耗”古代字音相近,这是运用谐音双关。歇后语中的双关手法运用更多,要更加留意。
③把握熟语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例如:“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中“成人”的本义是“成长为人才”,整个语义是,要想成长为有作为的人,就不能贪图安逸;贪图安逸就不能成长为有作为的人。“一尺水,十丈波”的本义是“一尺水翻腾作十丈波”,不能理解为“比喻小事情引起大麻烦”,而应是“形容人说话添油加醋,渲染夸大”。“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所讲的两件事可以概括成一个含义深刻的哲理,就是本领高强的人往往会因为疏忽大意导致失败。
2.辨别熟语的感情色彩。熟语大多是用来调侃人的,因此以批评坏人坏事、讽刺不良现象的居多,如“纸里包不住火”“乱弹琴”“挂羊头,卖狗肉”等。但也有一些熟语是赞扬、歌颂美好品行的,如“主心骨”“隔着窗户吹喇叭——鸣(名)声在外”等。所以,判断熟语使用是否正确,还得辨别熟语的感情色彩。
3.注意熟语使用的语言环境。口语化是熟语的一大特点,因此公文、报告等严肃的语体文禁用熟语;在庄重场合、严肃气氛中不能使用熟语。例如:“作为律师,我郑重告诉你,要他负法律责任,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他已是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了。”这里歇后语的运用就不合语境。
综上所述,我们判断熟语使用是否正确时,应从熟语的意义、感情色彩、语言环境等角度考虑。
另外,高考面向的是全国或全省的考生,因此试卷中出现的熟语必定带有普遍性,我们只要抓住那些常见常用的熟语复习即可。
答案与解析
知识理解深化
针对训练
1.B 解析:B项,“可圈可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符合语境。A项,“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不合语境。C项,“沧海横流”比喻局势混乱,社会动荡不安。D项,“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等。
2.B 解析:A项,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B项,大而化之:原指把真诚、善良、完美的品德发扬光大而使人在思想品质上受到感化。后也表示做事马虎,不细心。C项,坐而论道:坐下来谈论各项事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或者指口头或理论的指导,而不必亲力亲为。D项,奉为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做准则。
3.C 解析:A项,“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B项,“无时无刻”常与否定词连用,“无时无刻不”;D项,“慷慨解囊”,形容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
4.D 解析:A项,附庸风雅:为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用在这里不合语境。B项,求田问舍:比喻只知谋置产业,胸无大志。这里误解了成语意思。C项,蓬荜生辉:谦辞。D项,赶鸭子上架:比喻迫使去做能力达不到的事情。
5.D 解析:A项,“人满为患”感情色彩不当。B项,“意兴阑珊”的意思是兴致衰退,与此处句意不符。C项,“鼎力相助”为敬辞,多用于有所请托或表示感谢时。D项,“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