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教案
溧阳市竹箦中学 洪超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
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时数: 1教时
上课地点: 竹箦中学高二(6)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在《高祖本纪》中,我们认识了西汉开国名相萧何,在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更是家喻户晓。而诸葛亮躬耕南阳之时,曾自比管乐,乐,指乐毅,战国时期燕国名将,扶持微弱之燕,以弱胜强,大败齐军,报仇雪耻。而管,即管仲,他究竟有何成就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代政治家的风范。
二、知识介绍:
背景介绍
关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与鲍叔牙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其人
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地位。他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族侵扰,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三、课文疏通
略
四、文本概要:
从这篇传记看,管仲能取得从政重大成功,原因有哪些?
管仲卓越之才
经济 贵轻重,慎权衡
政治 顺民心
因势利导(转祸为福,转败为功)
文中司马迁是如何评价管仲的?(理解第五段的内容)
(肯定, 遗憾)
1.如何理解“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的言下之意?
(管仲可有更大的作为,巧借孔子之言加以推测,实际上是对管仲才干的高度肯定,对他未能“平天下”的遗憾。
2.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借俗语对管仲的治国方略进行高度概括。十分赞赏和推崇其治国方略,高度赞其卓著才华.
君臣知遇之恩
对比亚父和仲父
朋友知已之情
五、精段赏析
(本段要先读然后交流感知)
朋友知己之情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②,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③,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④。吾尝三战三走⑤,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⑦。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多自与 不为贪 经商
谋更穷 不为愚 谋事
知已.大度 仕见逐 不不肖 出仕
战尝走 不为怯 作战
不死主 不为耻 事君
整段文字是叙述管仲所说的一番话,写的十分感人。
1. 这节从哪些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己?
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 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无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己”。
2.本段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从感情上看,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礼赞。
3.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有层次感地展现两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的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重叠连贯的写下来,恻怆悲凉,顿挫摇曳,情韵缅邈,使语言充满气势,增强气势.感激之情真挚、充沛、浓烈。
映衬突出主要人物,兼顾次要人物,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使两者形象更加丰满,友情更加深切、浓厚。
管仲“分财”多取,为人“谋事”陷进“穷困”,“三仕”都被逐,作战而退走,这一连串不易为人原谅、为人谅解的行为,鲍叔牙却能原谅,都能理解。这除了表现鲍叔牙的见事之明,知人之深外,也从侧面表现了管仲的政治才能。
引用口述三借司马迁用较多的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在叙事后加以简洁的 议论直接揭示出管仲的为人更具有说服力,体现的感情更真挚.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真实可信
4.读完《管仲列传》,你认为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是什么呢?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1.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与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朋友)
2.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自己)
? 3.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君主)
六.探究
鲍叔和管仲使我们想起哪个故事?(伯牙碎琴)对比两个故事体会出怎样的情感?写一段话
或一首诗来赞美这种情感
例
1.【少年行】 唐·李白 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
2.挚交千古
交叔牙万古高风
相桓公一匡天下
3.相识满天下 知音有几人 4.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5.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6.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
7.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
8.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七、领悟主题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叙写鲍叔牙与举荐管仲,管仲任政相齐,辅佐桓公称霸的故事,既表现了管仲的治国之才,也表现了鲍叔牙的知贤、荐贤和让贤的美德。
八、课堂作业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尝与鲍叔贾 经商,做买卖 ②鲍叔不以我为怯 认为
③故其称曰 主张 ④下令如流水之原 平原
⑤知与之为取 给予 ⑥管仲因而伐楚 攻打
⑦孔子小之 轻视,看不起 ⑧匡救其恶 纠正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
A.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C.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D.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3、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
例: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 所识穷乏者德我欤
B 而心目耳力俱穷
C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 穷凶极恶
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C)
A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 吾从而师之
C 鲍叔终善遇之
D 吾妻之美我者
5.选出下列加粗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B )
6、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A )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
7、联系全文来看,对管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D )(3分)
A.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看待管仲,不论其著书,而言其轶事,写鲍叔对他的谅解其实是借鲍叔牙来突出管仲的贤才。
B.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策略。
C.孔子瞧不起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桓公行王道,竟助他称霸。
D.管仲作为齐国的名相,顺民意,精于谋略,善于因势利导为政,政绩显赫;但作者认为管仲是一个不识时务之人,他应该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
(作者对管仲持肯定的观点。“认为管仲是一个不识时务之人,他应该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不是作者的观点,是孔子瞧不起管仲的原因)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正是有鲍叔牙的荐举,才有日后管仲的大展宏图和齐桓公的霸业。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
C.为了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管仲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实行了改革并取得了很好成效。
D.管仲为政权衡轻重,讲究信用,顺应民意,懂得与取,这些都是政治治理的宝贵经验。
老是赔本
翻译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10.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1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使六亲团结起来。
板书设计
管仲成功之因 管仲卓越之才
君臣知遇之恩
朋友知已之情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