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周公世家》教案
溧阳市竹箦中学 洪超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培养文言文语感
2.了解周公的为人和事迹,评价周公人品人格及司马迁对周公那种深厚的景仰之情。
3.了解“世家”这一《史记》体例的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司马谈临终告诫司马迁“夫天下称颂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绍之风……孔子修旧起废……则学者至今则之。”又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可见在司马迁家族看来,周公为天下人树立了榜样。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儒家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曹操也在他的《短歌行》中写道: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千古贤相。
二.解题
1.鲁,始建国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
2.周公姬旦,亦称叔旦。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故称周公。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3.世家,《史记》体例之一,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世家所记述的虽非帝王之尊,但也世代相承,以有其国。列国世家可以看成《史记》这部大通史中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的分国小通00史,起着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4.《鲁周公世家》是《史记》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全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和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
三.给加横线的词正音并释词
笃(dǔ) 仁 钺(yuè) 召(shào) 公奭(shì) 缪(mù)卜 归(kuì)
开籥(yuè) 金縢(téng) 匮(guì) 有瘳(chōu) 箕(jī)子 践阼(zuò)
弗辟(bì) 蚤(zǎo)终 祉(zhǐ)福 鸱(chī)鸮(xiāo) 倍依(yǐ)
竆\竆\(qióng) 揃(jiǎn) 其蚤(zhǎo) 谮(zèn) 严(yǎn)
奸(gān)神命 飨(xiǎng)国 鳏(guān)寡 诞淫厥佚(yì) 昃(zè)不暇食
百姓说(yuè) 将没(mò) 肸(bì) 伤牯(gù) 寇攘(rǎng) 歭(zhì)尔刍茭(chújiāo) 糗(qiǔ)粮 濞(bì)立 曲阜( fù ) 罔(w?ng) 俟(sì ) 大诰(gào ) 祉福( zhǐ) 贻王( yí )
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12段)详细记述鲁国公的主要事迹。分六层。第一层(1段) 辅助武王,伐纣灭殷。(笃仁纯孝)第二层(2段) 武王有疾,愿为质死。(义无反顾,深明大义)第三层(3段) 临危受命,代理国政。(忍辱负重,躹躬尽悴,死而后已)第四层(4-6段) 平定叛乱,营建洛邑 (坚决果断)第五层(7-10段) 还政代王,制礼作乐。(胸怀博大,坦荡如砥)第六层(11-12段)周公作为,感动成王。第二部分(13-15段)交代鲁国公后世君臣无道,与周公的品德形成强烈对比。
学习课文1—3节。思考:他一生辅佐了几位君王,从其自身形象的角度来说,他做了哪几个主面的事情?
立功。立德,立言
㈠他为国立了哪功,体现其怎的形象?
(辅王灭殷) 笃仁纯孝 立功
(平定叛乱) 深沉果断
(营建洛邑)
1.第一段:辅助武王,伐纣灭殷
●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者(助词,表停顿),……也(表判断) 笃仁(忠厚仁爱) 于(介词,表比较) 及(等到) 辅翼(佑助,辅弼) 用事(主持朝廷政事) 把钺(手持) 以(连词,表目的) 夹((站)在左右) 告周之罪于天下(介宾短语后置) 戚(父母兄弟等直系亲属,现指旁系亲属) 虚(区域)
2.第四到六段:平定叛乱,营建洛邑
第四段:
●率淮夷而(连词,表承接)反 诰(一种文体,用于告戒或勉励) 宁(形作动,平定) 宗(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宗主)
第五段:
●祉福(福瑞) 集(安定) 为(写作)诗 训(责备)
第六段:
●王朝步自周至丰(朝拜武王庙,然后从镐京步行,到丰邑朝拜文王庙) 国(以……为国都)之
第七到十段
3.还政代王
第七段:还政成王,下就臣位
●治(处理政务,管理国家) 倍(背向着)依(同“扆”,户牖之间的屏风) 竆\竆\(恭敬谨慎的样子)
第八段:遭谮奔楚,王返周公
●揃(剪断)其蚤(同“爪”,指甲) 奸(干犯,冒犯) 瘳(痊愈) 用事(当政,临朝)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反(同“返”,召回,迎回,使……返回)
第九段:《多士》《毋逸》,戒毋淫佚
●亡(使……毁败,使……灭亡) 严(同“俨”,庄重的样子) 自度(以法度自律) 荒宁(荒废事业,自图逸乐) 飨国(拥有国家。飨,同“享”,享有) 小人(中性词,地位低下的劳动者,今为贬义词) 密靖(使……安定) 鳏寡(孤独的人) 诞(放荡)淫(过分,无节制)厥(其)佚(同“逸”,安乐) 诛(讨伐) 昃(太阳偏西) 以(目的连词,用来)诫成王
第十段:作书定政,便宜百姓
●官政(官职制度)未次序(还未安排得系统合理) 百姓(西周时对贵族阶级的总称,今指人民)说(通“悦”,欢悦)
第十一到十二段
㈡他立了哪些德,以看出其怎样伟大的形象?
(以身为质,剪蚤沉河,藏策不言) 胸怀博大,大公无私 立德
(弗辟谣言,代理国政) 鞠躬尽瘁 忍辱负重
(还政成王) 赤胆忠心
2.第二段:武王有疾,愿为质死
●克(攻克,战胜) 集(安定) 不豫(天子不舒服,不能处理政务) 乃(副词,于是,就) 缪(通“穆”,虔诚) 戚(感动) 以为(把……作为) 北面(名-状语,面朝北方) 戴璧秉圭(头上顶着玉璧,手中秉持玉圭) 阻(遭到困厄) 负子(诸侯病) 以(用)旦代王 用(因而) 定(使……安定) 无坠(不丧失) 葆(通“宝”,宝贵) 尔之(取独)许我 归(同“馈”,奉送) 以(目的连词,用来)俟尔命 屏(藏而不给) 发书(翻开占兆书,今指发放书本) 信(确实,果然) 王其(语气副词,表肯定)无害 维长终是图(宾语前置句) 藏其策(省略“于”)金縢匮中(省略句) 瘳(病痊愈)
3.第三段:临危受命,代理国政
●既(已经)崩(天子之死) 强葆(同“襁褓”) 畔(通“叛”,背叛) 践阼(登上帝位,临时代行政) 流言(散布流言,今指没有根据的话) 不利于(对)成王(介宾短语后置句) 所以(表结果,……的原因) 辟(通“避”) 蚤(同“早”) 卒(始终) 沐(洗头,今指洗澡)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今是动词“哺育”) 子之鲁,慎无以(介词,因,凭借)国骄人
第 二 课 时
学习课文4—12节。思考:记述了周公的哪些生平事迹?
6.周公作为,感动成王
第十一段:
●没(通“殁”,死) 以(用来)明 让(谦让) 于(在)毕(邑名) 臣(意动用法,以……为臣)周公
第十二段:
大木尽拔(被动句) 朝服(名作动,穿好朝服) 自以为功(即“质”,人质) 缪(同“穆”,虔诚的)卜(占卜) 勤劳(为……而辛勤劳苦) 彰(使……彰显) 筑之(培土并夯坚实,课本注释有误) 孰(通“熟”,丰收) 褒(嘉奖,褒奖)
㈢他又立了哪些言?
(制礼作乐) 立言
第 三 课 时
一.本文除了能过正面描写周公外,还如何来描写周公的?
侧在面描写,对比,反衬
侧面烘托
(成王礼葬) 鞠躬尽瘁 立德
(风雷显德) 死而后已
(伯禽报迟)
(鲁君无道)( 对比) 道德高尚
(揭露腐朽丑恶)
细论:学习课文13—15节。概括这几节所写的内容及写作目的。
是运用对比手法来揭露那些腐朽没落的统治者的丑恶本质明确:
1、用周公的品德与后世无道君臣进行对比。
2、用鲁国的所谓“洙泗礼仪之帮”的高雅招牌与鲁国后期统治者的淫乱、凶残、猥琐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从而尖锐深刻地揭露了某些统治者斤斤于揖让之节的表面形式,而行刺极尽其荒淫之欲诛杀之能的极度虚伪行径,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和高度现实主义精神。
字词●报政(汇报施政方面情况) 兴反(兴兵造反) 发之于肸(古邑名) 陈(准备) 风(走失) 越逐(擅离岗位去追赶) 寇攘(劫掠偷盗) 三郊三隧(鲁国西、南、北三方的近郊远郊之人) 歭(储备) 擢(人名) 濞(人名)
二.总结
司马迁是怀着深厚度景仰之情来塑造周公形象的,本篇详细地叙述了周公的一生。在上述的各个阶段的各个事件当中,分别可以看出周公哪些高尚的品格?
是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楷模,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
主要功绩有:⑴辅助武王剪灭殷商;⑵质代王死临危摄政;⑶平定叛乱营建洛邑;⑷还政成王制礼作乐。
笃仁纯孝,义无反顾,忍辱负重,坚决果断,胸怀博大。
三.周公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明确:⑴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千百年来感动着后世的有识之士,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⑵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了数百年后孔孟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思想文化基础。
四.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鲁周公的崇敬敬仰之情?
明确:作者正是饱含着激情来塑造周公形象的,详尽赅赡地叙述了周公的一生:
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
1、平定管蔡分裂叛乱时坚定果断,
2、牺牲个人时的义无反顾,
3、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作者用与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有力的语言,娓娓到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司马迁对周公的崇敬景仰之情。
作业。思考:曹操在其《短歌行》一诗的结尾使用了本文记载的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请问曹操以周公为典范,表达了怎样的愿望?明确:曹操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是以周公之比,以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表达了曹操急于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
附:
字词检查
笃 ( ) 伐纣( ) 大钺( ) 召公( ) 箕子 ( ) 曲阜 ( )
秉圭( ) 罔 ( ) 俟 ( ) 开龠( ) 瘳 ( ) 伯禽 ( )
大诰( ) 祉福( ) 贻王( ) 鸱鹗( ) 洛邑 ( ) 谮 ( )
飨国( ) 鳏寡( ) 嗣王( ) 诞淫厥佚 ( ) 缪卜 ( )
甲胄( ) 伤牿( ) 逋逃( ) 攘 ( ) 峙尔刍茭 ( )
糗粮( ) 桢干( ) 肸 ( ) 炀公( ) 濞 ( ) 公奭( )
开籥( ) 金縢( ) 匮 ( ) 践阼( ) 弗辟 ( ) 倍依 ( )
竆\竆\ ( ) 揃 ( ) 其蚤 ( ) 奸 ( ) 神命 ( )昃 ( )不暇食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12段)详细记述鲁国公的主要事迹。分六层。第一层(1段) 辅助武王,伐纣灭殷。第二层(2段) 武王有疾,愿为质死。第三层(3段) 临危受命,代理国政。第四层(4-6段) 平定叛乱,营建洛邑。第五层(7-10段) 还政代王,制礼作乐。
第六层(11-12段)周公作为,感动成王。
板书设计
板书
正面描写
(以身为质,剪蚤沉河,藏策不言) 胸怀博大,大公无私 立德
(弗辟谣言,代理国政) 鞠躬尽瘁 忍辱负重
(还政成王) 赤胆忠心
(辅王灭殷) 笃仁纯孝 立功
(平定叛乱) 深沉果断
(营建洛邑)
(制礼作乐) 立言
侧面烘托
(成王礼葬) 鞠躬尽瘁 立德
(风雷显德) 死而后已
(伯禽报迟)
(鲁君无道)( 对比) 道德高尚
(揭露腐朽丑恶)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