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与蔺相如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语境,准确解释“负”“顾”“谢”“以”“因”“乃”等词语。 2. 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3.?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运用细节和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课前学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史记》记载了上起_______,下至_______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____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以《史记》,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 (2)《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书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共_____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________________ ;“___”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___”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____”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_____”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二、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本文主要记述了几个故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几遍课文呢?自我检测一下吧! (一)给加点字注音: 缪贤舍人( ) 西河渑池( ) 秦王不怿( ) 广成传舍( )见臣列观( ) 遗赵王书( ) (二)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1. 可与不 通 2.拜送书于庭 通 3.召有司案图 通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通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乃辞谢 2.从径道亡 3.间至赵矣 4.燕王私握臣手 5.左右皆靡 6.相与谏曰 7.秦王竟酒 8.位在廉颇之右 9.拜为上卿 10.徒以口舌为劳 11.孰与秦王 温馨提示:你是否有疑问呢?请在题目序号前做好标记吧!其他的疑问请写在下面。 四、我的疑问 1、文言知识方面 2、内容理解方面 [课堂学习] 五、文言知识梳理 温馨提示:通读课文,独立思考“我的疑问”中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也可向老师求助!然后,请独立闭卷完成下列题目。全部完成以后,再对照课文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会做的题目;最后请当堂巩固。 (一)指出下面加点词语古今义的不同 (1)其势必不敢留君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2)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3)宣言曰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4)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5)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6)明年,复攻赵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7)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负 (1)秦贪,负其强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使 (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2)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3)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引 (1)引赵使者蔺相如 (2)左右欲引相如去 (3)相如引车避匿 徒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幸 (1)而君幸赦臣 (2)而君幸于赵王 (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4)计之详矣,幸无疑焉 顾 (1)顾吾念之 (2)相如顾召赵御史曰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终不顾妻子 (三)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以 (1)以勇气闻于诸侯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4)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逆秦邪 于 (1)闻于诸侯 (2)故燕王欲结于君 (3)归璧于赵 (4)使不辱于诸侯 (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6)急于星火 之 (1)欲释之 (2)即患秦兵之来 (3)均之二策 (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5)若欲何之 (6)何陋之有 其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其势必不敢留君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5)其皆出于此乎? (6)其孰能讥之乎? (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其若是,孰能御之? 因 (1)相如因持璧却立 (2)不如因而厚遇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 (5)蒙故业,因遗策 而 (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 (6)毕礼而归之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舍相如广成传舍 (2)左右欲刃相如 (3乃使从者衣褐 (4)而相如廷斥之 (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6)完璧归赵 (7)秦王恐其破璧 (8)宁许以负秦曲 (9)毕礼而归之 (10)且庸人尚羞之 (1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五)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并翻译。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5)以勇气闻于诸侯 (6)何以知之 (7)而君幸于赵王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六)默写。 1.于是舍人相与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恐惧殊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臣等不肖,请辞去。” 2.顾吾念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深入阅读 1.?本文用哪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的?交流四字标题,并记下你认为的最精彩的概括。 第一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 廉颇和蔺相如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3.本文是如何刻画这两个人物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在下面,并让我们一起研讨吧! 我的问题: 研讨结果: 七、写作延伸 1.学习本文后,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我的启示: 2.写一副对联,送给廉颇和蔺相如或者其中一人。 3.本文在刻画人物上给你的写作方面什么借鉴? 我的借鉴: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课后学习]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朝·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巿,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而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明朝·王世贞认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他的理由是什么?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九、拓展阅读 历代名家评《廉颇蔺相如列传》 两人为一传,中复附赵奢,已而复缀李牧,合为四人传,须详太史公次四人线索,才知赵之兴亡矣。 ———茅坤 (选自《史记钞》卷四九) 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一一与之相匹,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于此等处,更著精神。 ———凌稚隆 (选自《史记评林》卷八一) 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钟伯敬谓,二人皆古大臣风,斯足以知廉蔺者也。篇中写相如智勇,纯是道理烂熟胸中,其揣量秦王情事,无不切中者,理也。措辞以当秦王,令其无可置喙者,亦理也。卒礼而归之,非前倨而后恭,实理顺而人服耳。观其写持璧睨柱处,须眉毕动;进缶叱左右处,声色如生。奇事编得奇文以传之,遂成一段奇话,琅琅于汗青糜间,千古凛凛。廉将军居赵,事业甚多,《史》独纪其与王诀及谢如二事而已,非略之也。见此二事,皆非常事,足以概廉将军矣。读此可悟作史去取之法。 ——李晚芳 (选自《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 [资料链接] 谈《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形象的刻画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汉以前的历史散文主要是写历史事件。《史记》则以记述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体现历史事件。这是由历史散文进到传记文学的一个重大发展。《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其七十列传之一,它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这篇传记,不仅有较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在人物刻画上也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具体可信。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能信(伸)意强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篇传记的后面又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伸)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可见司马迁写蔺相如,主要就在于表现其智勇。作者不是以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言词来表述,而是通过具体描写,让读者披文见意。蔺相如一生行事极多,不可能一一罗列,只能择要而写。司马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则典型故事。 这三则故事,都有利于表现蔺相如智勇兼备,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他章台斗秦王,能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复取璧,以璧击柱胁迫秦王,这些是智;他直斥秦王,欲以死相搏,这些是勇。由于他的智,采取了勇斗之法;因为他的勇,使他的智得以胜利。再如在渑池会上,叫秦王击缶是智勇的表现,“前进缶”是智的行动。如果不“前”,则不能构成与秦王相距“五步之内”的条件,那么“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勇武便没有威胁作用,“张目叱之”也收不到“左右皆靡”的效果。在作者所选用的材料中,智与勇互为表里,互为因果,互为作用。 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作者写人物活动,将其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水涨船高,使人物形象如雕似镂,须眉毕现。写“完璧归赵”故事时,先写蔺相如入秦前的情况,作为这个故事的引起。这部分写了“三难”:“秦王求璧”,给赵王设一难题;无人可使,为赵王第二难题;相如如何完成使命,为第三难题。面临秦王求璧,赵君臣都感到“予”或“勿予”都不行,处于“两难”之地;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国势强盛,今以十五城请易赵王璧,诚意少诈骗多。这构成赵王面临的难题,实为蔺相如安设了一大障碍。矛盾尖锐,愈能显示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与勇。写蔺相如入秦后的斗争,也是矛盾步步激化,终于在蔺相如的智勇兼行下,使之转化。“渑池之会”与“廉蔺交欢”也同样是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 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就如鲁迅所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司马迁也是这样,善于画“眼睛”──代表性的细节,从而传神达意。蔺相如于章台见秦王时,“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活画出蔺相如察言观色的情态,从容应对的神色。“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先写其动作,“持”“却”“倚”,显示了他运筹于胸,表露于形,动作迅速,快而不慌,退而有意;怒发冲冠的表现,更是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态跃然纸上。“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睨”不但说明了相如是“倚柱”而立的位置,而且透露出“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显示了以死相拼的勇武之气。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前”这一极为普通的动作,可是却表现出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唯其“前”,才构成与秦王“五步之内”的距离;“跪”,貌似恭敬,实则为其“以颈血溅大王”作蓄势,可以一跃而起。再如左右欲刃相如时的“相如张目叱之”,均神形兼备,如闻其声,如见其状。有的细节,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后,“顾召赵御史”书,他要回过头来召唤,说明他已“前”,而御史还伫立在原处,他不回过身来,仍据守威胁秦王的地位,可见他是处处谨慎,一着不让,决不授敌以可乘之机。这些细节描写,作者只在行文之中随加点染,并不加以工笔细描,或是重彩涂抹,可是由于其精练和准确,却极为俭省地勾画出人物的外形和内心,显示了他的智和勇。 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本文中写蔺相如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这么个“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和“知死必勇”血气刚盛的策士风度。“璧有瑕,请指示王”,出语平和,意态从容,诚恳之意可见,机巧之心难明。因而得“王授璧”。下面一番话,则很为雄辩折人,“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先交代事情的缘起,指出是秦王首先求请,则逼使对方不得无礼违诺。“赵王悉召群臣议”,显示了赵对此的重视,是认真研讨过的,暗示对方不可轻率,且为下文开口决流。“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王的欺诈行为,词锋犀利,刺戟有力。可是接着张而后弛,刚而后柔。“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明为奉承秦王,实为讽刺秦的言而无信。接着提出赵王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对比秦的“礼节甚倨”,且用以死相拼的誓言相胁,真是有理、有利、有节,不失使者身份,不致把事弄坏,擒纵自如,轻重得当,利害昭彰,缓急适度。再如蔺相如二上秦廷,渑池之会等处的讲话,也都显示了他巧舌如簧,思辨过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着力刻画了蔺相如的形象,除了运用以上几项主要方法外,还注意气氛的渲染、陪衬映托,以及呼应勾连等。例如表现蔺相如的智勇,不只描写了他的具体表现,而且揭示了他这种品格形成的原因。蔺相如的智勇不是天赋才能,而是由于实践和他的爱国思想造成的。交代了蔺相如出身卑微,原只是个宦官头儿家的门客,早先就有着为缪贤出谋划策的锻炼。由于他有爱国心,所以在完璧归赵上,他出使不辱国;在渑池会上,他相君不辱国;在廉蔺交欢上,他忍让为国,处处表现他“先国家”的思想。 本文还刻画了另一个人物廉颇。本文详写蔺略写廉,是因为:第一,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中,继节选部分之后,接着就写赵奢、赵括、李牧,再写到廉颇,最后写到李牧为止,关于廉颇的刻画散见于各个部分。第二,从节选的部分看,文章开头廉、蔺同举并出,而后详写蔺相如,廉颇的活动则隐现其间,逐步明朗,最后两线汇合,以交锋、交欢结束,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了双方。第三,这部分刻画廉颇虽然着墨不多,但却也勾勒出廉颇勇武粗豪、勇于改过的形象,尤其于“廉蔺交欢”的一段叙写,其音容笑貌、思想性格均披沥无遗,使人对他不觉可恨,但觉可爱,也是写得成功的。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篇章之一,以“将相和”为题材的戏曲、小说颇多。今天我们研究这篇文章,除了从历史和思想方面获得启示,而且学习其人物刻画的方法,也有助于传记文学以及小说的创作。 (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有删节) 答案提示: [课前学习] 一、 文学常识填空。 (1) 轩辕黄帝 汉武帝 纪传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2) 表 书 世家 列传 130 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 表 书 世家 列传 三、(一)miào miǎn yì zhuàn guàn wèi (二)1. “不”通“否” 2.“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3. “案”通“按”,察看 4.“缪”通“穆” 5. “孰”通“熟”,仔细 (三)1.道歉 2.逃跑 3.秘密地,悄悄地 4. 私下,暗中 5. 倒退 6.共同,一起 7. 结束8.上,秦汉以前以右为上 9. 授予官职 10.只不过,只是 11. 何如,比……怎么样 [课堂学习] (一) (1) 形势,必定 必定 (2) 走上前去,敬献 向前行动,发展 (3) 公开扬言 国家、团体、政党等对重大问题发表的意见 (4) 指出来,给……看 上对下的要求、意见等 (5) 盟约 限定,使不出范围 (6) 任何一年的第二年 今年的第二年 表原因,离开;父母兄弟姐妹 表结果;前往;母系、妻系的亲属 (二)负 (1) 依仗,凭借 (2)辜负,对不起 (3)违背 (4)使……承担 (5)背着 使 (1) 派 (2)做使者 (3)使臣 引 (1) 引见,延请 (2)拉 (3)牵,拉,引申为掉转 徒 (1) 白白的(2)只,只不过 幸 (1) 幸好,侥幸(2)宠幸(3)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4)希望 顾 (1) 副词,只是(2)动词,回头(3)动词,拜访(4)副词,难道,反而(5)动词,关心,照顾 (三)以 (1) 介词,凭借(2)介词,用,拿(3)连词,而(4)连词,表目的,用以,用来(4)介词,因为 于(1) 介词,在(2)介词,和,跟(3介词,到(4)介词,被(5)介词,对(6)介词,比 之(1) 代词,他(2)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3)代词,这(4)代词,我(5)动词,到……去(6)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其 (1) 代词,他的(2)代词,自己(3)指示代词,那(4)指示代词,其中的(5)副词,表揣测,大概(6)副词,表反问,难道(7)副词,表祈使,一定(8)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 因 (1) 副词,于是,就(2)介词,趁机(3)介词,通过,经由(4)介词,按照(5)动词,沿袭 而 (1) 连词,表并列(2)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3)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4)连词,表转折,但是,却(5)连词,表修饰(6)连词,表承接,就,接着,或不译 (四)(1) 名词作动词,舍:安置,住宿(2)名词作动词,刃:杀(3)名词作动词,衣:穿 (4) 名词作状语,廷:在朝廷上(5)名词作状语,间:从小路(6) 使动用法,完:使……完整(7)使动用法,破:使……破碎(8)使动用法,负:使……承担(9)使动用法,归:让……回去(10) 意动用法,羞:以……为羞耻(11)意动用法,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五)(1) 定语后置句。寻找可以做使者去答复秦国的人 (2) 判断句。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3) 被动句。我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4)被动句。恐怕得不到秦国的城池,白白地被欺骗(5) 介词结构后置句。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闻名(6)宾语前置句。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7) 被动句。而您被赵王宠幸(8)判断句。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 (六)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且庸人尚羞之 况于将相乎!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 其势不俱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六、1.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3.(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晁 错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语境,准确解释“便宜”“善”“好”“卒”“而”“乃”等词语的意思。 2. 把握晁错的形象,探究其悲剧的根源。 3.?了解本文通过矛盾冲突、人物语言、烘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 [课前学习] 了解晁错: 晁错(约公元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文景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汉文帝时,曾任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更受信任,历任内史、御史大夫等职。由于他极力主张加强中央政权,推行“削藩”政策,遭到了诸侯王和朝廷亲贵的反对,因而在景帝三年,吴王刘濞等举兵发动叛乱,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时,景帝畏于七国连兵,遂将他处死。 二、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本文主要记述了晁错哪些事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几遍课文呢?自我检测一下吧! (一)给加点字注音 因上便宜事( )多不好错 ( )发怒削地( )噤口(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太子善错计策 2.多不好错 3.莫敢难 4.宠幸倾九卿 5.疾晁错 6.吾亦恨之 7.卒受大戮 温馨提示:你是否有疑问呢?请在题目序号前做好标记吧!其他的疑问请写在下面。 四、我的疑问 1、文言知识方面 2、内容理解方面 课堂学习] 五、文言知识梳理 温馨提示:通读课文,独立思考“我的疑问”中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也可向老师求助!然后,请独立闭卷完成下列题目。全部完成以后,再对照课文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会做的题目;最后请当堂巩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注意用法。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然奇其材 内杜忠臣之口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以太学为太常掌故 错以此愈贵 六、深入阅读 1.?本文主要记述了晁错哪些事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 2.本文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的? 3.?晁错最后落得腰斩东市的结果,原因有哪些?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看法: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在下面,并让我们一起研讨吧! 我的问题: 研讨结果: 七、写作延伸 1、司马迁说,晁错擅权,“变古乱常,不死则亡”。苏轼《晁错论》中也说,以七国之强,而晁错要立即削弱它们,是为了沽名钓誉。你如何评价晁错的所作所为?你认为一位政治家要想改革时弊,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才有可能结局比较圆满? 2、本文在刻画人物方面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借鉴? 我的借鉴: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课后学习] 八、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堧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善错计策 善:使……善,改进 B. 错乃穿两门南出 穿:越过 C. 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难:反对 D. 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道:路过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错所更令三十章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 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传记的中心线索是晁错削地收郡,这一改革举措震荡朝野,影响深远。丞相悔、公卿畏、窦婴争、诸侯疾、老父死、七国反、自身亡皆因此举措而发。 B. 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 C. 晁错深得文帝和景帝信任,两代皇帝都重其才识,他提出的治国建议多被采纳;在其他朝臣反对晁错时,景帝总是信任他;但最终为保全大局而诛杀晁错。 D. 汉景帝在杀了晁错之后,仍对削藩造成七国之乱耿耿于怀;但听了邓公一席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为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懊悔不已。 4. 下列对这篇传记的写作手法和太史公赞语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 B. 作者围绕晁错“峭直刻深”的性格特点,选择多个材料加以表现。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晁错始终坚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张、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缩的情节。 C. 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决心作了如实记述,体现出作者“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风范。 D. 太史公赞语中对晁错颇有微词,主要是批评他专权自用、欲报私仇,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而他“反以亡躯”,则是势所必然。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文时,嘉迁为御史大夫。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余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①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②。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呕血而死。谥为节侯。 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注:① 绌:不足,此处指不满。② 堧垣:宫外的墙。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 B. 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但,只管 C. 此吾弄臣,君释之 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 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 其意常在沛公 B. 不来,且斩通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 汝曹怯弱,为蛇所食 D. 乃先请之,为错所卖 今其智乃不能及 3.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部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的一组是( ) ①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 ② 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 ③ 嘉责曰:“……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 ④ 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 ⑤ 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 ⑥ 因呕血而死。谥为节侯 A. ①②③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④⑤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已多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丞相。 B. 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 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 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的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资料链接] 汉代风云人物——晁错 易中天 晁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但不等于是一个适合搞政治的人,他其实只适合做“政论家”,并不适合当“政治家”。 晁错有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汉景帝继位,任命晁错为内史。内史负责的是京城地区所有的行政工作,相当于现在一个首都市的市长。他仗着汉景帝信任自己,不停地提意见,不停地提建议,今天要改革这个,明天要改革那个,汉景帝还言听计从,都采纳他的建议,成为炙手可热的权贵。 俗话说,树大招风。第一个被惹毛的是当时的丞相申屠嘉。申屠嘉被惹毛了以后,找了个岔子就要杀晁错。内史有一个办公机构叫内史府,内史府有一个门朝东边开,晁错觉得这个门朝东边开,出出进进不方便,他就在南边开了一扇门。南边是太上皇的庙。南边开一扇门就是把太上皇的庙外面围墙打了一个洞,这是大罪。申屠嘉于是商量说,我们明天上朝的时候弹劾他。不知道这个消息怎么就走漏了风声。晁错得到消息之后连夜进宫去见汉景帝,就把情况都说了,汉景帝说:这个事情朕给你做主了。第二天一上朝,丞相申屠嘉就把这件事提出来。汉景帝说:哎呀!这个事儿朕知道了,这个晁错他是在太上皇庙的墙上开了一个洞,不过那个墙不是内墙,那是外墙。那是安置闲散官员的,没什么了不起的。最后汉景帝说了一句关键的话:这个事儿是朕让他做的。申屠嘉没有话说了,回到家里吐血而死。 第二个问题,性格不好。史记和《汉书》讲到晁错的时候都用了4个字:峭、直、刻、深。峭,严厉;直,刚直;刻,苛刻;深,心狠。一个人又严厉,又刚直,又苛刻,又心狠,讨人喜欢吗?不讨人喜欢。这就是晁错性格上的原因。 他的性格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执著。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他可以不顾一切,包括自己的身家性命。晁错推出削藩的政策以后,朝野哗然,晁错的父亲千里迢迢从颍川赶到长安来找晁错,他是这样说的:“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并说“吾不忍见祸及吾身”。那么这个情节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晁错的忠心耿耿。晁错是一个既忠心耿耿又深谋远虑的人。按说这实在是国家的一个栋梁。但是晁错的忠心耿耿和他的深谋远虑都有一点儿问题。他是为国深谋远虑,为自己一点儿都不深谋远虑,所以《汉书》对他的评价是,“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而自己要倒霉了,他都不知道。 第三个问题,他总是一往无前。一往无前是一个很高尚的品德,但是对政治家而言却不行。政治家必须是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妥协的时候妥协,该让步的时候让步,该迂回的时候迂回。而且政治家要考虑的问题是,一件事情不仅仅是该不该做,而且还要考虑能不能做,现在就做还是将来再做,这是一个政治家所需要的素质,他得看三步。而晁错是执著,坚持,认死理,只看一步,认为削藩就是对的,就是要做,对于能不能做,他不考虑,现在就做还是将来再做,他也不考虑。 而汉文帝是考虑的,所以他一再向汉文帝上书,汉文帝终不采纳。后来晁错给汉文帝上书的时候写了这样一句话:“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就是说我是一个很狂妄的人,我说了一些狂话,请英明的皇上来做出决策。汉文帝批示的是什么呢?汉文帝批示说:“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就是说一个国家提意见的人其实并不狂,但是做决策的人如果糊涂,那就糟糕了。所以汉文帝是政治家,他是清楚的,他很清楚建议归建议,决策归决策,建议没有狂不狂的问题,什么建议你都可以提,但是决策有英明不英明的问题,决策不能不英明,这个道理文帝懂,景帝不懂,于是采纳晁错的削藩政策,而且让晁错自己来主持这项工作,这下子麻烦就大了。 对于这件事情,宋代的苏轼有一篇文章叫《晁错论》很好地进行了解释。《晁错论》一开始,苏东坡就提出一个观点来,他说一个国家最困难的事情,是看起来天下太平,实际上埋藏着隐患,这个事情是最难办的。只有那些特别的、杰出的、优秀的人才可以担当这样一个重任,而晁错不是这样一个人。也就是说削藩其事是其事,晁错其人非其人,削藩这件事情做是该做的,让晁错来做是不对的。因为按照苏东坡的观点,做这件事情要有3个条件:“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第一个条件,知其当然,就是事先把这个事情想得清清楚楚,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利害关系,我如果做的话可能会怎么样,我如果要做的话应该怎么样,全部都把它想清楚了。晁错想清楚了没有呢?没有想清楚。我们看到他提出的就是一个口号:“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只有这8个字,没有看到他做什么可行性研究,也没有看见他提出可操作方案,他只是觉得应该这样做,其他再没有了,所以不具备第一个条件。 这样他也就不具备第三个条件:“徐为之图”。“徐为之图”就是指到了最后你有足够的智慧和办法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来处理问题,他也不具备这个条件。更重要的是,他也不能做到“事至不惧”,即第二个条件。“事至不惧”就是说事情来了以后不害怕。但是晁错没有。 吴楚叛乱以后,晁错蒙了,景帝、君臣也都蒙了,虽然他们有一点儿思想准备,讨论过这个问题,说削藩以后,他们会不会反呢?晁错说:不管这个了,总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反正是要反的,管他呢?汉景帝说:是啊,是要反的,我们就搞他一下。到真反了时,他们就没有主张了,完全没有主张。 晁错还有两个馊主意。第一个是杀袁盎。这是晁错的第一个错误,他不该提出杀袁盎,他不提出杀袁盎,袁盎也不会杀他。第二个馊主意更糟糕,他提出请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苏东坡说:谁都知道外出打仗是危险的,留下来看家是安全的。你怎么能在这个紧急关头,把最危险的事情派给皇帝,最安全的事情留给自己呢?这是任何人都不会同意的。 当然了,晁错最大的错误就是太相信皇帝了。他认为自己忠心耿耿,一心为公,他认为自己给皇帝出了这个好主意,皇帝怎么着都会保他。没想到,文帝、景帝虽然在历史上算是好皇帝了,但也是要杀人的。这就是晁错之错,他太急于成功了,他就想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干成一件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他也太个人英雄主义了,他不知道,即使是一个英雄,也是要有后援,要有后盾的。而他这种孤军奋战,是既无后援(朝廷的大臣不帮他),也无后盾(最后皇帝也不帮他,皇帝也舍弃他)。这就是历史的教训。 (有删改) 答案提示: [课前学习] (一)biàn hào xuē jìn (二)1.称赞 2.喜欢 3.反对,反驳 4.压倒,超过 5. 痛恨 6. 遗憾,这里指悔恨7.“卒”通“猝”,突然 [课堂学习] (1)名词作动词,穿 意动用法,奇:以……为奇 名词作状语,对内 (1)副词,却 副词,于是,就 代词,没有人 连词,表转折,却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六、2.(1)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2)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 (3)通过反面衬托和侧面烘托表现人物。 [课后学习] 八、1. C(A项,称赞,称许;B项,开凿;D项,取道、从。) 2. C(A项,趁着、借乘/通过、经由;B项,代词,……的事物/名词,处所;C项,介词,因为;D项,动词,以为,认为/动词,做,担任。) 3. B(A项,丞相悔何不先杀晁错为的是“穿门”,是在“削地”之前。B项,错父言“刘氏安矣”。 邓公言“削地以安京师”,故认识同。 C项,“治国建议多被采纳”错,文中有“孝文不听”。D项,“耿耿于怀”无据。) 4. D(错在“专权自用”,文中“擅权”只是“执掌权柄”的意思;“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也不符合原意。) 5. (1) (晁错)在孝文帝时多次呈上奏章,时常论述削弱诸侯势力的事及可以修改的法令。 (2) 我本当先杀了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反而被这小子出卖,实在是大错。 (3) 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或伦常、伦理),即使不死也要垮台(或不是死 就是败逃)”,是否就是说的晁错这些人呢? 九、 1. D 2. C 3. A 4. B 《郅都》和《张骞》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语境,准确解释“宁”“发”“中”“竟”“诚”等词语的意思。 2. 结合文本,对郅都有自己的评价。 3.? 体会《史记》传记文学的感情倾向。 [课前学习] 一、人物简介 (一)郅都,西汉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汉景帝时期,是西汉最早以严刑峻法镇压不法豪强,维护封建秩序的名臣。郅都为官忠于职守,公正清廉,对内不畏强暴,敢于捶扑家强权贵;对外积极抵御外侮,使匈奴闻名丧胆。后人对他评价皆很高。 (二)张骞 ,西汉杰出的外交家,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同位之间互相复述一下《郅都》和《张骞》的故事。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几遍课文呢?自我检测一下吧! (一)给加点字注音。 野彘( ) 至贵倨( ) 以危法中都( ) 传诣单于( ) (二) 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1.野彘卒入厕 通 2.已倍亲而仕 通 3.与其属亡乡月氏 通 4. 并南山 通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 如厕 2. 所少宁贾姬等乎 3. 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 4.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 5. 竟郅都死不近雁门 6. 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 7. 道必更匈奴中 8. 若欲何之 9. 诚得至 10.都不行 温馨提示:你是否有疑问呢?请在题目序号前做好标记吧!其他的疑问请写在下面。 四、我的疑问 1、文言知识方面 2、内容理解方面 [课堂学习] 文言知识梳理 温馨提示:通读课文,独立思考“我的疑问”中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也可向老师求助!然后,请独立闭卷完成下列题目。全部完成以后,再对照课文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会做的题目;最后请当堂巩固。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注意用法。 1.上目都 2.面折大臣于朝 3.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 (二)写出下列句式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郅都者,杨人也 2. 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 3.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六、深入阅读 1.?郅都是西汉最早以严刑峻法镇压不法豪强,不阿权贵,不惧强力,维护封建秩序的酷吏,文中举哪几个例子? 2.你如何评价郅都? ?在《史记》中,作者在对所描写的人和事上,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感情上的一些倾向,试从《郅都》和《张骞》中找出这样的句子。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在下面,并让我们一起研讨吧! 我的问题: 研讨结果: 七、写作延伸 1、让我们通过时间隧道回到汉朝,假如我们所学部分是一篇新闻稿,你作为新闻读者,给此新闻写一点评。 我的点评: 2、禁抑豪强,执法必严本是臣子的本分,郅都却因此招来杀身之祸。请结合历史,联系现实,说说他的遭遇引发你怎样的感想。 我的感想: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课后学习] 八、课内阅读 阅读自选文本《郅都》,回答后面的问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济南瞯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 豪猾:豪强不守法度,强横奸猾 B. 而都独先严酷 严酷:严厉 C. 得以便宜从事 从事:处理政务 D. 以危法中都 危法:危险的法令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贾姬如厕 纵一苇之所如 B. 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 阿母谢媒人 C. 问遗无所受 留待作遗施 D. 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郎事孝文帝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 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 何不其糟而啜其醨 C. 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 今君乃亡赵走燕 D. 居边,为引兵去 旦日飨十卒,为击破沛公军 4.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表现郅都有节义的一组是( ) ① 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 ② 至则族灭瞯氏首恶,余皆股栗 ③ 公廉,不发私书 ④ 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 ⑤ 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⑥ 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 A. ①②⑤B. ①③④ C. ②③⑥D. ③⑤⑥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郅都因为说服汉景帝不可自轻而受到窦太后的赏识,后来因为对列侯宗室也毫不留情,激怒了窦太后。 B. 汉景帝时,一些豪强利用宗法关系,结成强宗大姓,勾结权贵,在地方上横行霸道。 C. 郅都不救贾姬,是因为贾姬是汉景帝的宠姬,他作为一个臣子应该避让,不可入厕相救。 D. 匈奴人素来畏惧郅都,听说他担任雁门太守后便撤军了,一直到他死都没有进犯雁门。 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者,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拓展阅读 下列文字节选自《汉书·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试对照课文梳理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道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 文言实词: 2. 文言虚词: 3. 文言句式: 其他: [资料链接] 关于《史记·酷吏列传》 王延海 《酷吏列传》是一篇类传,记述汉前期以酷刑峻法为统治工具,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十几个官吏的史实。特别是对汉武帝时代的10个酷吏,即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等,作了集中而概括的描写。司马迁之所以要这样写,是因为汉武帝喜用酷吏打击豪强,抑制商贾,惩治贵戚奸吏,以加强中央集权,聚敛财富,应付其挥霍和对外战争的需要。汉武帝这样做的结果,固然能强化皇权,保持国家的统一,但是酷吏的严刑峻法和残酷杀戮,也使各阶层的人们特别是普通百姓遭受意想不到的灾难——无辜被杀,冤狱横生,社会不宁,出现了“法令滋章,盗贼(实际上多为官逼民反的起义者)多有”,“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的局面。作者反对酷吏,倡言不能以此为榜样,其反对苛政虐民的思想,完全深寓于叙事之中,所以前人说本文是“讽谏微情,盎然可掬,此极用意文字也”(姚苧田:《史记菁华录》)。实际上作者把酷吏苛政出现的罪责归之于汉武帝。文中多次说“上以为能,至太中大夫”,“天子以尽力无私,迁为御史大夫”等等,甚至说“汤尝病,天子至自视病,其隆贵如此”。司马迁“深慨之情”(张云璈:《读酷吏传》),“悲世之意”(刘熙载:《艺概》),溢于言表,反映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当然,作者对某些酷吏的某些品质,如对郅都的“伉直”,及其“行法不避贵戚”,“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的廉洁奉公的品德,和“居岁余,郡中不拾遗”的治绩都大力赞扬,甚至说“其廉者足以为仪表”,显示了作者公允的史德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表现了《史记》一贯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体现了司马迁美刺艺术的重要原则。 附:名家对严刑的看法: 孔子说:用政治法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约束百姓,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却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仪来约束百姓,那么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改正错误,走上正道。 老子说: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表现在形式上的德,因此才有德;道德低下的人,执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没有实际的德。 法令越是严酷,盗贼反而更多。 太史公说:法令是政治的工具,而不是管理政治清浊的根源。 典实和传说: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张骞 邓绍基 张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关于他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该书的《卫将军骠骑列传》中附有张骞传,在《大宛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处也记有张骞事迹。如果说《史记》是用“互见”法,因而张骞附传反倒简略,那么《汉书》中的《张骞传》则比较集中地记载了张骞的生平和事迹。从《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看,张骞的功绩有两个方面,一是他作为使臣的功绩,一是他作为将军的功绩。张骞曾被封为博望侯,因何功劳而被封,《史记》记载有抵牾,同是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一处说“从大将军有功,封博望侯”,一处说“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后人对“博望”的解释也不一样,有认为是地名,有认为是取“博广瞻望”义。不论对“博望”如何解释,也不论其被封原因,“博望侯”后来成为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者的通称,则为事实。《史记·大宛列传》载:“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即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影响于后世的,更为后世称颂的正是他作为使臣的功绩,“张骞通西域”,早已成为世代流传的历史事件,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一种历史佳话。而张骞的故事也早已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题材,成为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典故。 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的唐诗创作中,张骞和张骞的故事经常被作为典实使用。以下举些实例来说明“张骞”成为使臣的代词。如杜甫在《哭李尚书》中云:“修文将管辂,奉使失张骞。”此处李尚书指李之芳,曾出使吐蕃,故以张骞比他。又如,杜甫在《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诗中写道:“讨胡愁李广,奉使待张骞。”这里也是以张骞来喻使臣,可见“张骞”之名已成为使臣的代称。又如韩栩在《送监军李判官》中说:“旧从张博望,新事郑长秋。”又如武元衡在《酬太常从兄留别》中写道:“张骞随汉节,王浚守刀州。”此处也是用“张骞”来喻使节。 张骞寻河源事成为去往西部边陲的典故。《史记·大宛列传》载:“记张骞向皇帝说到‘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太史公曰:“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于是唐诗中就把“寻源”或“寻河”作为去西陲的典故使用。骆宾王在《西行别车台详正学士》诗中说:“泄井怀边将,寻源重汉臣。”杜甫在《东楼》诗中说:“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羊士谔在《赴资阳经嶓家山》中写道:“今日鸣驺到嶓峡,还胜博望到河源。”岑参在《碛西头送李判官》中说:“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李嘉祐在《送崔夷甫员外和蕃》中说:“君过湟中去,寻源未是赊。”崔融在《从军行》中说:“临海归来闻骠骑,寻河本自有中郎。” 还有人写石榴树,也用张骞典故,如沈亚之的《题海榴树呈八叔大人》:“应笑强如河畔柳,逢波逐浪送张骞。”海榴即石榴。“张骞使大夏,得石榴”的记载见于《昭明文选》李善注引《博物志》。唐代以前,南朝梁萧绎在《赋得石榴诗》中就写道:“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此外,孔绍在《咏石榴》诗中也有“移根逐汉臣”句。 无论是把“张骞”作为使臣的典故,还是把“寻源”当作去往西陲的典故,实际都关及张骞通西域,关及他作为一位使臣的历史事迹和历史功绩。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张骞出使事迹确实对后世影响很大。 (选自《阴山学刊》1995年第1期,有改动。) 答案提示: [课前学习] zhì jù zhòng yì 1. “卒”通“猝”,突然 2. “倍”通“背”,离开 3. “乡”通“向” 4. “并”通“傍”,靠近 (三) 1. 到……去 2. 难道……吗 3. 对……怎么办 4. 征:召诣:到……去 对簿:指受到审问 5. 直到 6. 竟:最终,最后 中:中伤 7. 经过 8. 若:你之:到……去假设连词,如果,果真10.不肯行动 [课堂学习] (一)1.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2.名词作状语,当面3.使动用法,使……臣服,使……称臣 (二)1.判断句。郅都是杨县人2. 介词结构后置句。窦太后最后竟然用汉朝法律中伤郅都3.被动句。大月氏王已经被胡人杀了。 七、提示:刚直不阿,为官楷模。(答案不唯一) 八、 1. D(“危法”应解为“严厉的法律”。) 2. B(分别解作“谢罪”,“推辞,拒绝”,动词。 A. 两个“如”均为“到”或“前往……”之意,动词;C. 两个“遗”均读wèi,解作“馈赠”,动词;D. 两个“引”意为“率领”,动词。) 3. C(A. 前一“以”,介词,凭;后一“以”,介词,把。B. 前一“而”,表修饰关系;后一“而”,表并列关系。C. 两个“乃”都是转折连词,却。D. 前一“为”,因此;后一“为”,替。) 4. B(⑤句所述为汉景帝对郅都的信任,⑥句则反映了匈奴人对郅都节义的敬畏,故排除A、C、D三项。) 5. C(据文中“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句,郅都不去救贾姬的原因不对。) 6. (1) 公正廉洁,不拆开私人求情的信,不接受送礼,对私人的请托他也不听。 (2) (既然)已经背离父母出来做官,自然应当在官任上奉公尽职,守节义而死,终究顾不上妻子儿女了。 (3) 匈奴人甚至做了像郅都模样的木偶人,让士兵骑马用箭射击,但没人能射中,他就是这样让人害怕。 第一单 元 检 测(共150分) 第Ⅰ卷(30分) 一、 (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6题。 尽管司马迁为李陵的辩护有值得商榷(quàn)的地方,然而他的拳拳之心是日月可鉴的。可是,汉武帝却认为他“沮贰师”“诬上”,而判处宫刑。司马迁通过自己的不幸遭遇,倾诉了满腔的委屈之情,控诉了社会政治的黑暗与凶残、公卿达官的势力和冷酷,控诉了汉武帝善恶不分、残害忠良的刻薄寡恩和刚愎(fì)昏庸。司马迁的一片忠心和公心,换来的却是“深幽囹圄(líng.wǔ)” “佴之蚕室”,这是怎样锥心刺股的悲愤,是怎样的冤愤!“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孝,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庭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具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tǎn)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wēn)颈之交。 1. 上面两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有( )。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 2. 上面两段文字中有几个错别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说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 乃辞谢 谢家来贵门 两个“谢”字的意义相同 ② 相如顾召赵御史 顾吾念之两个 “顾”字的意义不同 ③ 太子善错计策 素善留侯张良 两个“善”的意义相同 ④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以,连词,来/让,责备 ⑤ 寒暑未薄而疾 但以刘日薄西山 两个“薄”意义相同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② 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B. ①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②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但意义不同:前一个可译为“凭借”,后一个可译为“因为”。 C. ① 诚得至,反汉 ②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两个“诚”字用法和意义不同,前一个是副词,确实;后一个是连词,如果,果真。 D.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 燕王欲结于君 两个“于”用法和意义不完全相同,同是介词,前一个译为“在”,后一个译成“跟”。 5.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 A. 且庸人尚羞之 B. 孝文不听,然奇其材 C.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D.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6.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君幸于赵王 A.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B.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D. 刘备,天下枭雄 二、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张汤者,杜人也。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①。并取鼠与肉,具狱②磔③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父死后,汤为长安吏,久之。 周阳侯始为诸卿时,尝系长安,汤倾身为之。及出为侯,大与汤交,遍见汤贵人。汤给事内史,为宁成掾,以汤为无害,言大府,调为茂陵尉,治方中。 武安侯为丞相,征汤为史,时荐言之天子,补御史,使案事。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于是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已而赵禹迁为中尉,徙为少府,而张汤为廷尉,两人交欢,而兄事禹。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情,孤立行一意而已。见文法辄取,亦不复案,求官属阴罪。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始为小吏,乾没④,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注:① 迅鞫(jū)论报:反复审讯,定罪判决。② 具狱:定案。③ 磔(zhé):古代的一种酷刑,分裂肢解尸体。④ 乾没:谋私利,或侵吞他人财物。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劾鼠掠治 劾:揭发罪状 B. 汤给事内史 给事:供职 C. 两人交欢,而兄事禹 兄事: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 D. 公卿相造请禹 造:就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汤倾身为之 均之二策 B. 于是上以为能 以诛错为名 C. 始为小吏 临江王既为书谢上 D. 而张汤为廷尉 秦强而赵弱 9.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4组,能说明张汤“阿上弄权”的一组是( )。 ① 劾鼠掠治,传爰书。② (周阳侯)尝系长安,汤倾身为之。 ③ 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 ④ 两人交欢,而兄事禹。 ⑤ 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 ⑥ 见文法辄取,亦不复案。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②④⑥ 10. 下列对原文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汤看守家舍疏忽大意,以致肉被老鼠偷吃而遭父亲鞭打。于是张汤掘洞取证,审鼠施刑。这一模拟刑狱审案的举动暗示其后来所形成的酷吏的性格。 B. 张汤善于政治投机,他以周阳侯为仕途升迁的突破口,为其解困纾患,因此得以结交显贵大夫,为他日后官场升迁、飞黄腾达铺平道路。 C. 张汤交游甚广,先后结识了周阳侯、宁成、武安侯、赵禹、田甲等,并得到他们的赏识和重用。张汤的升官过程,实际上就是一部依附显贵而攀爬权力高峰的发迹史。 D. 张汤私交富贾,贪赃侵财;收接名士,沽名钓誉。为人狡诈而多权谋。张汤从长安小吏到位列九卿的升官经历,既说明其机变擅权的手段高明,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恶劣风气。 第Ⅱ卷(120分) 三、 (22分) 11.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出为侯,大与汤交,遍见汤贵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2分) 诗中的“归雁”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为什么这样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 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四、 (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6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淮南厉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袁盎谏曰:“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适削地。”上弗用。淮南王益横。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上因迁之蜀,车传送。袁盎时为中郎将,乃谏曰:“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奈何?”上弗听,遂行之。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卫不谨,故病死。”于是上乃解,曰:“将奈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于是文帝立其三子皆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盎素不好晁错,及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晁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闻,晁错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上召袁盎入见,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遂诛晁错。 吴楚已破,上更以元王①子平陆侯礼为楚王,袁盎为楚相。尝上书有所言,不用。后袁盎病免居家,梁王欲求为嗣,袁盎进说,其后语塞。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刺者至关中,问袁盎,诸君誉之皆不容口。乃见袁盎曰:“臣受梁王金来刺君,君长者,不忍刺君。然后刺君者十余曹,备之!”袁盎心不乐,家又多怪,乃之棓生所问占。还,梁刺客后曹辈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 太史公曰:袁盎虽不好学,亦善傅会,仁心为质,引义慷慨。遭孝文初立,资适逢世。时以变易,及吴楚一说,说虽行哉,然复不遂。好声矜贤,竟以名败。 注:① “元王”,即楚元王,其子为平陆侯刘礼。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0分) (1) 上益庄,丞相益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 _____________ (3) 今儿廷毁我 _____________ (4) 盎遂不谢     _____________ (5) 及绛侯免相之国 _____________ (6) 盎素不好晁错 _____________ (7) 梁刺客后曹辈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 ____________ (8) 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 (9) 上因迁之蜀 ————————————— (10) 以不用公言至此 —————————————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哪些事表现了袁盎的“亦善傅会,仁心为质,引义慷慨”,请用简洁的话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16分) 17. 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序号。)(4分) ① 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 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③ 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 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 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下面是“周有光先生百龄华诞”时周有光先生的感谢词中的一段话,从中你能获取哪3个方面的主要信息?(6分) 我的孙女在小学时对我说:“爷爷,你亏了,你搞经济半途而废,你搞语文半路出家,两个半圆,合起来是一个‘○’!”我说:“一点不错,我就是这么一回事!” 获取的主要信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隐隐约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我们也分明感到,“以白话诠释经典,___________,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国有着波澜壮阔的前景。 (1) 请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使上下文既衔接自然又构成排比句。(3分) (2) 请找出上面文段中的一处语病并加以改正。(3分) 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六、 作文(60分) 20.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的独特并不止于此,在那里,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长,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5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6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尤其让人惋叹的是,这种极难长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它便随母株一起香销玉殒。 依米只是大自然千万家庭中极为弱小的一员,可是,它们却以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昭示:生命只有一次,美丽只有一次。一次便足矣!一次的青春,一次的成功,一次的勇往直前,一次的轰轰烈烈,一次的无悔人生…… 请以“一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1) 自拟题目;(2) 自定立意;(3) 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 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 一、 1. A 2. D 3. D 4. C 5. C 6. B 二、 7. D(拜访。) 8. D(A. 代词,他;指示代词,这。B. 动词,认为;介词,把,用。C. 当,担任,做;写。) 9. B(①项指张汤审鼠,应排除;④项从上下文看,两人无上下级关系,只是朋友交往,不“阿上”,也无“弄权”,应排除;⑥项说的是赵禹,并非张汤,应排除。②③⑤都体现了张汤“阿上弄权”,只是在“阿上”和“弄权”这两项意思上轻重程度有所不同。) 10. C(张汤并没有得赵禹、田甲等的重用,故此说法不妥。) 附译文:   张汤是杜县人。他的父亲任长安丞时,一次外出,让儿子张汤看守家舍。返家后发现肉被老鼠偷吃了,张汤的父亲很生气,鞭打了张汤。张汤掘开鼠洞捉住了偷肉的老鼠,发现了吃剩的肉,于是张汤就揭露它的罪行,拷打审讯,书写文书,再反复审讯定案,并将鼠犯和剩余的肉都提来取证,然后将鼠犯处以磔刑,肢解分尸。他的父亲见了这情景,看他审判老鼠的文书写得像老练的狱吏写的一样,非常惊奇,就让他书写断案文书。张汤父亲去世后,张汤做了长安吏,任职很久。   周阳侯开始任卿时,因罪曾经关押在长安,张汤竭尽全力帮助他。等到他释放出狱并封侯后,与张汤交往密切,向张汤一一引荐权贵要人。张汤调到内史府任职,是宁成的属官,宁成认为张汤办事干练无误,将他推荐给丞相府,调任为茂陵尉,主管操办修建陵墓的土石工程。   武安侯任丞相,征召张汤为相府史,时常向皇帝推荐,补任为御史,派他审理案件。在处理陈皇后巫蛊案件中,深入追究查办参与的同党。于是皇上认为他很有才能,逐渐迁升到太中大夫。张汤与赵禹共同制定所有的法律条令,务必使条文法令定得严谨细密,用来约束在职的官吏。不久赵禹升为中尉,又调往少府,而张汤也升为午廷尉,两人来往密切,交情很深。张汤像待兄长一样侍奉赵禹。赵禹为人清高孤傲,当官以来,家中不养门客,公卿相继去拜访邀请赵禹。赵禹从不回报答谢,目的在于杜绝知己朋友和宾客的请托,独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见到法律判决书就采取通过,也不复查案情,以便掌握官属们暗中的罪恶。张汤为人狡诈,玩弄智谋以控制他人。开始当小吏的时候,侵吞他人财物,与长安的富商田甲、鱼翁叔一类人暗中交往。到他官至九卿之列时,就收留接纳天下的知名人士和大夫官员,自己内心虽然和他们合不来,可是表面上却装出敬慕他们的样子。 三、 11. (1) 他的父亲见了这情景,看他审判老鼠的文书写得像老练的狱吏写的一样,非常惊奇,就让他书写断案文书。(2) 等到他释放出狱并封侯后,与张汤交往密切,向张汤一一引荐权贵要人。(3) 就收留接纳天下的知名人士和大夫官员,自己内心虽然和他们合不来,可是表面上却装出敬慕他们的样子。 12. (1) 五言律诗王湾 (2) 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 (3) ①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② 用“生”“入”两字使“海日”和“春入”人格化,生动地写出红日升腾、春天来临的景象。③ 用季节变换之快表现了作者思乡之情的急切。 13. (1) 落霞与孤鹜齐飞(2)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4)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四、 14. (1) 渐渐地(2) 怨恨,责怪(3) 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4) 谢罪,道歉 (5) 到……去(6) 喜欢(7) 阻拦(8) 副词,于是,就(9) 副词,于是,就 (10) 连词,因为 15. (1) (绛侯)被囚禁在监狱中。皇族中的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 (2) 袁盎详细地说明了吴王谋反的情况,(是)因为晁错的缘故,只有赶快杀掉晁错来向吴王认错,吴军才可能停止。 16. (1) 劝说皇上按“礼”的规定行事,注意君臣身份。(2) 绛侯身陷牢狱,袁盎证明他无罪。(3) 在处理淮南王一事中的进谏。(4) 刺客不忍杀袁盎从侧面表现了他的仁爱名声。 五、 17. ③①⑤②④ 18. (1) 周有光先生最早从事的是经济学研究;(2) 后来因爱好语言学,转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3) 周有光先生品性谦虚。 19. (1) 以经典诠释智慧(2) “波澜壮阔”改为“广阔” 六、 略。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