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苏教版] 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 第二板块:英明与事业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学习目的?? 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三~六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一)??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1.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五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1、2、3小题。?? 2.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赞其功(二)??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板书:颂其德(三)??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作业: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七、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揣縻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理解能力。? 4、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深层理解本文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其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分析1——6、17——25节。? [教学步骤]? 导入? 40多年前的8月28日,即1963年8月28日,在美国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天,美国25万人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集会,浩浩荡荡地从华盛顿纪念碑出发,分两路游行到林肯纪念堂。在林肯纪念堂前,一位30多岁的黑人汉子被众多黑人簇拥着,站在高高的石阶上演讲,这次演讲就是举世闻名的《我有一个梦想》。这个黑人就是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1、??马丁·路德·金(1929~1968), 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被誉为“黑人之音”。1929年,马丁·路德·金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洲的亚特兰大市。他是一位基督教牧师的儿子。小时候他喜欢打篮球网球,踢足球。他把大量时间用来读书。他喜欢广交朋友,而不喜欢任何形式的打斗。15岁时他获得入学成绩优秀奖而进入壮方某州的一所大学深造。黑人在那里享有平等的权利,可以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自由地生活、学习和工作。1948年他大学毕业,担任教会的牧师。当时在南部各州.黑人还没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虽然美国在1865年学结束了奴隶制,然而南部各州.通过了它们自已的法律,继续把白人和黑人分开。法律禁止黑人和白人通婚,在商店、饭店、医院、公共汽车和火车里都有为黑人设置的隔离区。黑人儿童在单独为黑人开设的学校上学,花在黑人儿童身上的教育经费只及白人儿童的四分之一。南部各州的黑人没有选举权,如果他们想要参加选举,就得通过一项阅读测验。1948年到1951年间,马丁·路德·金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他毕业生相信,如果人们得不到民权,那么要求社会变革则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深受圣雄甘地不抵抗,非暴力运动的影响,他认为,可以通过和平革命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而不通过战争和杀戮,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抵抗主义。在他的一生中,他迫使政府解放美国黑人,给他们平等的权利。他主张以怨报德,以爱报恨。美国第一夫人劳拉称金“毕生致力于和平和改革事业”。她说:“我们难以想象没有金的美国历史,他代表真理,他遵照上帝的旨意让美国变得更公平。”?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1964年通过了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这法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 由于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1968年4月18日—一个永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2、背景简介?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要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步行,而要继续斗争。他的房子被子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公开。?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丁·路德·金被子关进了监狱。他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了三十年!”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有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有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17—25节) 1、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那么,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角度来写梦想? (梦想的内容、怎样实现梦想?为什么要实现梦想?) 2、我们现在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看看有哪些段落是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和的。 (要求:默读全文,给每一段标上序号,然后勾画出含有“梦想”字样的句子?齐读一遍。教师范读,再请学生自读。) 3、请根据这些句子,再结合文章背景,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先具体表述,再限字表述(15字内回答) (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小结: 这六个句子不但极具气势、形式整齐。而且,内在逻辑严密。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还是个人,只有在政治上确立了自己地位,才能拥有讨论正义和自由的权利,只有在偌大的社会中推行正义和自由的思想,才能从思想上消除歧视思想,只有消除了歧视,才能真正出现黑人和白人和睦共处的局面。 4、现在,请大家用排比句的形式来评论这六个排比句(提示:可以从表达效果、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 参考:????这六个排比,如长虹贯日,瑰丽绚烂(文采);如阳光普照,正大光明;如飞瀑直下,一气呵成(表达酣畅淋漓);如铁链相接,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5、引申: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一个可以和马丁媲美的人物——墨子,在战国时代,他就提出了兼爱非攻思想,希望天下人人平等。 五、师生共同研读课文(1—6节) 过渡:第18-25段为什么用排比句?(强化感情。)作者感情为什么如此强烈?(因为黑人生活是何等的悲惨。)你从那一段知道这一点的?(第2段。)一生读。(抓出短语“骇人听闻”) 1、黑人处在怎样的处境?请提取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理解黑人悲惨处境) 2、比较阅读,删掉“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一部分生读:“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另一部分生读原文。 分析:去掉后面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主要内容不变,但语气显然不如原文更有气势。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百年后的今天?说明黑人遭受压榨的时间之长,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让学生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1、语言有气势。2、感情充沛。3、(结合演讲词这种文体)会使听众受到鼓舞。 3、概括为什么要实现梦想的原因和目的。(60字内) (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将出现叛乱。) 3、??解决课后练习三(1)(2) 4、??朗读指导: 第2自然段是作者揭示黑人的现今生活的,同时又是演讲的开始,因此读时既要充满激情,又要沉痛有力。第三自然段在读时整体语调可略和缓一点,第5段作者的情感再次抬升。 5、资料: 林肯:美国总统(1861~~1865).共和党人,曾任律师,1848~1849年当选为众议员。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当选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宣布脱离联邦,内战爆发。战争的初期,曾谒力设法与南方诸州妥协,遭拒绝;在群众运动高涨和军事失利的情况下,1862年开始采取革命措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内战结束时,即被南方奴隶主指使的暴徒刺杀。? 《解放黑奴宣言》,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于1862年9月22日颁布的宣言,它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成为自由人,但没有明确废除奴隶制,也没有规定给黑人以土地。宣言当时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支持,并使战争形势转向有利于北方。1856年的宪法修正案的第十三条例废除了奴隶制,但战争后的黑人依然受到歧视。? 六、课堂总结: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悲愤而热烈的情感。 七、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在文段和语境中揣摩重点词语与修辞方法的运用,体会文中奔涌的激情。 2、??理清思路,掌握演讲词特点。 [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7—16)节 1、学生朗读 2、怎样实现梦想?(40字内) 斗争的方式:采用非暴力手段。 斗争的手段:团结白人、长期坚持以彻底达到目的。 斗争的态度:坚决、毫不退缩、彻底。(决心) 3、体会排比句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一(2)分析:非暴力抵抗主义 5、引申:墨子曾经说过:使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爱得万民-------爱人者必见爱,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6、第26—32节写了什么?(读后讨论明确:实现梦想的信念) 7、课后练习三(3) 三、分析课文思路 对比以前的议论文,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没有按提出观点--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非常新颖。逻辑上环环相扣,非常严密,别致。梦想放在后边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引人思索让人振奋,影响深刻。 (提示:要分析文章的层次主要是抓议论和评论性的句子要让文章写得层次分明,需要注意逻辑关系。) 参考:???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回顾。肯定《解放黑奴宣言》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2—16)揭示黑人生活的现状,抨击美国社会黑暗的一面,提出自已正当的要求。? 第三部分(17到结尾),展望前途,前途是光明的,胜利一定能够到来。 补充:第二部分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揭露事实”“讽刺许诺”“提出要求”“提醒当局”“讲究策略”“表明决心”。? 四、总结归纳演讲词的特点? 同学们,演讲词这种文体,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除了在初中学过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和上一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外,想必大家也一定在报刊杂志上看到过一些别的演讲词.现在,我们对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已经在了更深的理解。那么,请同学们来做一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尝试:总结与归纳一般演讲词的基本特点和实质。? 1.?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2.?明确:通过我们对演讲词的横向比较,回顾.体悟,我们可以这样说,演讲词为了增强语势,提高感召力,使感情更加充沛,它有“三多”,即多用整句,多用短句,多用修辞,用整句.如本文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要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 除了语言方面的特点,在内容方面的特点,我们已了然于胸,那就是针对性。逻辑性。思想性。演讲需要真情,演讲无需作秀。谁顺应时代,谁代表大从的心声,谁就是讲坛上的主宰者。危急关头,想民所想,讲民所不敢讲,乃是演讲的第一要义,是演讲的生命之源。舍此则为缘木求鱼。悟到这一点很重要,愿同学们多想一想,多悟一悟。? 五、拓展训练: 出示四画面。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成山、沙尘暴。让学生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当堂训练写一段排比句,表明自己对治理环境恶化的渴望。 参考: 我有一个梦想,让所有的沙漠都变成绿洲,再也没有铺天盖地的沙尘暴,遮挡我们的双眼; 我有一个梦想,每一条河流都清澈见底,不再泛起肮脏的白沫,让每一条鱼儿快乐的嬉戏; 我有一个梦想,每一片天空都碧蓝如洗,不再涂抹滚滚的浓烟,让每一只鸟儿自由的翱翔; 我有一个梦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不再有垃圾堆积成山,让每一个孩子在绿树下草地上健康的成长。 六、自由讨论: 在马逝世后的今天,你认为在美国,马丁的梦想实现了吗? (直到今天,这种种族歧视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师出示图片材料:美国辛辛那提的警察开枪打死违章驾车的黑人,不仅未受处罚,反而得到休假一周的奖励。1995年来,该地共有五名黑人被警察开枪打死。) 七、课堂小结? 本文情感充沛,词句优美,设计喻巧妙,感召力强。作者以回顾历史开端,以揭示黑人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展望美好的末来而结。全文思路明晰,富有逻辑性。整个演讲词,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才情,更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愿同学们也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早日成材,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及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八、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解写作背景和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论证中的作用,在理清论证脉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加强论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能阅读论述类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能够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能够归纳文章的中心观点和论述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了解作者痛悼、赞颂革命烈士,以及勖勉国人继承烈士遗志,完成革命大业的作序意图。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在内忧外患不断,民不聊生,国家陷入被列强瓜分的惨痛年代里,一位对中国和她的广大人民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孙中山先生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中山先生的文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中山生平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非常国会又于广州议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写作背景 解题? 序文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 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值孙中山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 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土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作者热情赞颂了烈土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泛滥的现象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继述…‘光大’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四、课文字词 1、注音 艰难险巇 Xī ?一抔土 póu ?坚毅不挠 náo ?湮没 yān ?踬踣者屡 Zhìbó 墓碣 jié ?吾党菁华 jīng ?编纂 zuàn ?全国久蛰之人心 zhé 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zhuàn ?怒涛排壑 hè ?贼氛方炽 zhì ?民国肇造 zhào 杌陧之象 wù?niè ?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xù 2、生字词辨析? 巇(xī):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抔(póu):用手捧东西? 踬(zhì):①被东西绊倒,②跌倒;失败????肇(zhào):①发生;引起,②开始? 杌陧(wù?niè):(时局、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蛰(zhé):像动物冬眠一样隐居起来? 3、解释字词? 踬踣者履:跌倒,比喻事情不顺利,失败?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直:简直;惊、泣:使动用法,使……震惊,使……哭泣? 与武昌革命并寿:一同永垂不朽。? 顾自民国肇造:开始建立? 不能继述先烈遗志:继承?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勉励? 巇(xī):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抔(póu):用手捧东西? 踬(zhì):①被东西绊倒,②跌倒;失败????肇(zhào):①发生;引起,②开始? 杌陧(wù?niè):(时局、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蛰(zhé):像动物冬眠一样隐居起来? 踬踣者履:跌倒,比喻事情不顺利,失败?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直:简直;惊、泣:使动用法,使……震惊,使……哭泣? 与武昌革命并寿:一同永垂不朽。? 顾自民国肇造:开始建立? 不能继述先烈遗志:继承?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勉励 段落划分 第一段,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第二段,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了作者巨大的悲痛。 第三、四段,激励人们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事略》传世而不朽。 六、研习课文(第一段) 1、本段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先?写清朝末年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国家而艰苦奋斗的情况,一个“最”字突出了黄花岗起义死伤之惨重,损失之巨大。“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造”即时代,区别于下文“民国肇造”中作建立解的“造”。“艰难险蛾”与“踬踣者屡”,当主要指革命?党人发动和组织的1895年10月广州起义,1904年11月长沙起义,1906年底萍、浏、醴起义,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同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同年9月钦州、廉州防城起义,同年12月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钦州起义,同年4月河口起义,包括1910年2月和1911年4月两次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是在第二次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等。?大小多次武装起义的均归失败和革命党人的不断牺牲。“贼”,指满清反动统治者,区别于下文“时子方以讨贼督师桂林”中指北洋军阀的“贼”。但作者并未被这?巨大的悲痛所压倒,“然”字笔锋一转,给这次战斗以极高的评价,并抒发了自己对烈士深挚的赞颂之情。这里,作者的感情进入了另一高潮。“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烈土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才令“久蛰之人心”大为振奋,使他们千年的“怨愤”,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吸取了沉痛的教训,才在不长的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碧血”语出《庄子?外物》中“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之句;后多用它来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黄花岗起义是武昌起义的序幕,有了“斯役”,才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巨大胜利!段末作者再次满腔热忱地肯定“斯役”的伟大意义及深远影响,它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在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2、朗读并翻译课文第一段 清朝末年,国民党革命人士,历尽艰难险阻,凭着坚定果敢、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与人民的敌人战斗,受到的挫折不止一次,而牺牲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战斗为最多。(在那次战斗中)我党的中坚分子完全毁灭了,那损失可说是大到了极点!然而这次战斗啊,革命者的碧血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为它饱含悲痛,风云因它改变颜色,全国久不觉醒的人心,这才大大兴奋起来。(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好像汹涌澎湃的洪水冲出山沟,不可阻止,不到半年,在武昌爆发的辛亥革命因而成功!那么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悲泣,同武昌起义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 七、小结课文 本节课研习了课文第一段,体会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八、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第一段 2、预习理解二三段 第二课时 研习课文(第二、三段) 第二段,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了作者巨大的悲痛。由于“民国肇造,变乱纷乘”,致使烈士坟茔,仍“湮没于荒烟蔓草间”,民国七年(1918),“始有墓碣之建修”,民国十年(1921),“始有事略之编纂”。这里,作者连用两个时间短语,意味着时间之漫长,也表明修墓编史进程之缓慢。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有的虽有记载而不详尽,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更有甚者,有的连姓名也无法知道!?“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变乱”,系捐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把政权交给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夭折;1913年3月坚持“共和”制度的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宋教仁被袁世凯的亲信赵秉钧、洪述祖派遣的特务武士英所刺杀;1914年5月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并于1915年12月公然宣布恢复帝制,自称为“皇帝”;1917年?月段祺瑞导演张勋复辟的丑剧;1917年7月?开始的护法运动支持了仅一年又告失败,以及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新老军阀的连年混战等情况。在详尽地记叙了上述惨痛事实后,作者又引用?历史上“善传游侠”的史迁“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的事作比较,进一步抒发了作者悲痛的情怀。这一段记烈士遭受冷落的境况,恰与上一段评说黄花岗之役“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形成对照,强烈地表达了“滋可痛已”的深沉情感。“史载田横事”:田横(?一前202),秦末狄县(今山东高青东?南)人,本齐国贵族。秦朝末年,从兄田儋起兵,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不久为汉军所破,投奔彭越。汉朝建立,率徒党五百余人逃亡海岛。汉高祖命他去洛阳,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侯不来,且举兵加诛焉!”横被迫前往。途中他顿悟自己“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奈何北面事之?”?不愿称臣,于是自杀。留居海岛的五百余人闻田横死讯,也全部自杀。上述事情在《史记》与《汉书》中均有记载。第三段,激励人们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事略》传世而不朽。这是作者作序的目的所在,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先略述邹君求序的事,然后较详尽地写了非常环境中自己肩负的?重任。是时,国内“贼氛方炽”,形势动荡不安,以致作者“三十年前所主唱”、“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均“不获实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三十年前”是一个约数。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入会盟书上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词,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满清帝制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在《民报》(同盟会机关报)发刊词中,才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鲜明地举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不是孙中山革命伊始就一下子完整地提出来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1923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更进一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的三民主义。?作者桂林督师讨贼,其责任之重大,尤倍于三十年前。值此义旗高举,整装待发的时刻,恰逢邹君求序,作者借此机会再次为北上讨贼鼓舞士气、激励民心。之后从正面阐明发扬先烈牺牲精神的重要,从反面指出空发感慨的无济于事,正反说理,论述透彻,具有极强的号召力量。 文章最末一句,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这一“痛”一“勖”,寄情无限,正是序文的主旨。 二、朗读课文第二、三段 四、写作特色(学生归纳,老师总结)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语言也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文章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第三段则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总之,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勖国人”之理为骨干,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序文。 2、?这篇书序用语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末造”、“贼氛”、“清季”,蔑视之意显然;“菁华”、“碧血”、“浩气”,表彰之情可掬。 3、?全文排偶叠用,整散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激荡之势,读来琅琅上口。 4、?比喻精辟,用典切当,也使这篇序显得更有文采。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了解了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学习了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使得文章表现力得到增强?。课后要注意加强文句的理解,写作手法的体会。 六、完成《45分钟》上的练习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