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江苏版] 第三专题:直面人生 第一板块:生存选择 《渔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⒈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⒉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综合探究古诗词中“渔父”意象。 ⒊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 ⒈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⒉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⒈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⒉综合探究古诗词中“渔父”意象。 课前准备: 利用下课时间播放蔡琴演唱的《屈原》歌曲。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他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他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他的宏愿与梦想,他的热情和忧患。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研习新课: ⒈首先,让我们回顾印象中的屈原,了解他走过的人生之路,分享他的文学成就,品味后人对他的评价。(投影)   学生齐读:⑴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首创“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 政治上,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⑵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⑶“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请大家把书翻到《渔父》,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 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⒊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⑴前面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文言知识点的情况。本文一共有几个通假字? 明确:共有两个通假字。渔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⑵请同学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 明确:①颜色憔悴:脸色(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拘泥(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⑶请同学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 明确:①行吟泽畔。(省略句)          ②游于江潭。(状语后置句) ③是以见放。(被动句) ④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⑤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⑥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句)) 小结:掌握文言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课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在进入文本之前,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别请两位同学扮演屈原和渔父的角色,其他部分全班齐读。 ⒋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提示: ⑴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⑵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⑶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归纳: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⒌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人生态度。 讨论、明确:⑴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而对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 ⑵其实屈原和渔父的动作描写跟肖像描写一样传神,寥寥几个字,写出了两人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一个是“游于江潭,行吟泽畔”,一个是“鼓木世而去”,一个忧国忧民,一个潇洒豁达。 ⑶文中描写屈原的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现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⑷渔父的语言描写“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 ⑸文中还有一处关于屈原的语言描写也很重要“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体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教师小结: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⒍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现屈原崇高的人格。 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屈原的这一结局让很多同学都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么?我们在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后看了一篇文章《择生与择死》,同学们也写下了自己关于生死的考虑,就有同学为屈原设计了几条其他的人生道路,今天,就请同学们共同来探讨一下,屈原是否可以选择——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身实现他的理想;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⑴他能选择苟活么?为什么? 明确:①不能选择苟活,我们大家可以假设一下,假如屈原没有选择自杀,他活下来了,那么,他就会眼睁睁地看着他钟爱的楚国被彻底灭亡,他就要成为一个亡国奴,作为把高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屈原怎么会甘心让自己忍受这样的屈辱?他怎么会忍心看着楚国灭亡而自己却苟活于世呢?他选择自杀,就是要表明他既然无法挽救楚国,就会跟楚国共亡,决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②还有一点要补充,屈原的死除了表明他与楚国共存亡的立场之外,我觉得他还想用死来警示当时楚国的腐朽统治者,既然自己无法用语言说服他们抗争,就只能用行动来唤醒他们,至少可以发挥哪怕是一点点的作用。 ⑵补充得很及时,很到位,看来屈原是非选择死亡不可了,那么或者就一定会受辱么?他完全可以像渔父那样远离世俗保持自身的清白啊。 明确:选择隐居的话,需要一颗完全抛开世俗的心,但是屈原或许缺少渔父那样的心态,楚国是屈原的生命,他不可能忘记楚国灭亡的事实而沉浸于山水之乐中,他放不下,所以他也做不到渔父那样豁达潇洒。 ⑶心不自由,形岂能隐呢? 明确:去国这条路,屈原也走不通,因为离开了楚国,就等于离开了自己的根,如果到别国去,他或许还要亲手毁灭掉钟爱的楚国?这在屈原身上是绝不可能发生的,自己钟爱的国家没了,他还有什么动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复兴楚国,统一天下啊,到别的国家建功立业,岂不更是对他的侮辱,对楚国的侮辱呢? 教师:屈原是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的,我们与其把屈原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把它看作是屈原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彻底的决裂,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坚守自己的高洁情怀,以死来保持自己生命永恒的纯洁,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 ⒎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屈原,司马迁,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明确:⑴我比较欣赏司马迁,因为他选择的生,需要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在一般人看来,与其忍辱而生,不如死去,可是那样的话,他的人生将毫无意义,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实现它应有的价值,司马迁做到了,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忍辱而生,这是多么伟大的选择啊!  ⑵司马迁固然可敬,但屈原的伟大更令我敬佩,古人向来推崇宁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屈原便是如此,而且他的爱国热情是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比的,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⑶我比较欣赏渔父,他虽然没有前面两者那样高尚的情操,生活方式也似乎很消极,但他身上仍然有我敬佩的东西,就是当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常常是茫然或退缩,而渔父那种洒脱,镇定,沉着,潇洒的处世态度正是我们青年人所缺少的,我们常常表现出浮躁,应该具备一些渔父的精神。 教师小结: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勇敢的生,以生践志--坚韧的意志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每一种选择都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都从内心深处作出了对人生极度负责的抉择,以此提升了他们生命的价值,这三种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深沉饱满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至今不息。 他们不是轻生,不是苟活。正是因为热爱生命,才用行动捍卫自己崇高的理想和生命的尊严!他们的抉择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于是,文天祥、闻一多、老舍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贞不屈;韩信、勾践、鲁迅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韧执著;陶渊明,张志和,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潇洒豁达。 三、问题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明确: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三,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四、课堂引申: 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怎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呢? 学生齐读: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影) 屈原(蔡琴演唱) 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 你过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像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有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 人世的轻吟掩覆在你身上 总有多少无奈 都托流水寄怀 究竟你愿长久 躺在今世的江底 还是期盼着握桨的手解开你深邃的面容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五、布置作业: ㈠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例句:“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   1.靡不毕见(        )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   4.屈平既绌(        )   5.亡走赵,赵不内(        )   6.被发行吟泽畔(        )   ㈡写出加粗词语的古义、今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颜色憔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形容枯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㈢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               ㈣按“而”的意义、用法给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争宠而心害其能        ②王怒而疏平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⑤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⑥竟死于秦而归葬   ⑦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⑧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A.①/③④/②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C.①②⑤/③④/⑥/⑦⑧   D.①②⑥⑦/③⑤/④⑧   ㈤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组是( )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③兵挫地削           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A.②      B.①③    C.④⑤⑥   D.②③⑥⑦   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甲〕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宪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平。 〔乙〕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而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A〕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B〕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C〕。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①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D〕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注:①蜚:通“飞”。   1.下面句中加粗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屈平属草稿未定   ②数使诸侯   A.①zhǔ ②shuò        B.①zhǔ ②shù   C.①shǔ ②shù         D.①shǔ ②shuò   2.“左右莫敢谏”这个句子是从乙文中抽出来的。文中已用〔A〕〔B〕〔C〕〔D〕标明位置。这个句子在文中的正确位置是( )   3.下列句子中,“朝”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的“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A.朝辞白帝彩云间       B.序八州而朝同列   C.于是入朝见威王       D.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4.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与例句的“以”不同的一组是( )   例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①因留怀王以割地          ②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③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④洎牧以谗诛   ⑤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⑥王语暴以好乐   ⑦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⑧杀之以应陈涉   A.①④⑦    B.②⑤⑧   C.①③⑥   D.②④⑥   5.写出下列句中“之”指代的内容。   ⑴王甚任之(    )   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   ⑶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   ⑷因谗之曰(    )   ⑸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楚怀王是重用人才的明君,齐威王是淫乱无度的昏君。   B.楚怀王不理朝政,齐威王忠奸不辨。   C.楚怀王忠奸不辨,信谗疏贤;齐威王接受隐语劝谏,振奋治国,威行天下。   D.楚怀王和齐威王都不善用人,误国误民。   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加粗字注意有误的一组是( )   A.谗谄(chǎn) 惨怛(dá) 谗人间之(jiān) 忠而被谤(bàng)    B.帝喾(kù) 齐桓(huán) 靡不毕见(mǐ) 举类迩(ěr)    C.濯淖(nào) 蝉蜕(tuì) 浊秽(huì) 滋垢(gòu)    D.皭然(jiào) 不滓(zǐ) 广崇(chóng) 行廉(lián)    2.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明)    ②“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去)   ③人穷则反本(贫穷)      ④疾痛惨怛(内心悲痛)   ⑤谗人间之(离间)       ⑥明道德之广崇(广大崇高)   ⑦治乱之条贯(条理)      ⑧举类迩而见义远(事物)   ⑨不获世之滋垢(污浊)     ⑩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洁白)   A.①②④    B.③⑥⑦   C.②⑤⑩    D.⑧⑨⑩   3.为下列句中的加粗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信而见疑( )   A.诚信             B.相信,信任   C.实在,的确          D.随意,随便   E.信用,讲信用         F.信物,凭证   ②其文约( )   A.约束,束缚          B.简约   C.节俭             D.订约,约定   E.邀请,约定          F.大约,大概   ③其辞微( )   A.细小,轻微          B.卑贱,地位低下   C.含蓄             D.深奥   E.稍微,略微          F.若非   ④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   A.疏通             B.疏远,远离   C.稀疏,与“密”相对      D.粗糙   E.奏章             F.分条陈述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部分文字采用的议论方式是( )   A.寓议于叙   B.先叙后议   C.直接评论   D.夹叙夹议   ㈧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张仪闻,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1.在A、B、C、D处填入适当的词。   备选答案:焉  竟  也  而  耳  乃  遂  既   2.下列句子中,“如”的意义与“臣请往如楚”的“如”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B.沛公起如厕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春来江水绿如蓝   3.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例句: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A.大破楚师于丹、淅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又劣弱不中于款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      ②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③受物之汶汶者乎      ④被发行吟泽畔   A.①fù     ②bǔ    ③wèn    ④bèi   B.①fù     ②pǔ    ③mén    ④pī   C.①fǔ     ②bǔ    ③mén    ④pī   D.①fǔ     ②pǔ    ③wèn    ④bèi   2.句末用“欤”字的一句是( )   A.子非三闾大夫         B.而自令见放   C.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D.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受世之温蠖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4.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A.刚洗完澡的人一定会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完澡的人一定会用手拍掉衣服上的尘土。   B.刚洗完澡的人一定会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完头的人一定会用手拍掉衣服上的尘土。   C.刚洗完澡的人一定会用手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完头的人一定会用手拍掉衣服上的尘土。   D.刚洗完头的人一定会用手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完澡的人一定会用手拍掉衣服上的尘土。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择正确的选项(有几项选几项)( )   A.第一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第二段写屈原死后,楚国因没有敢于直谏的忠臣,终于被秦国灭掉。   B.“是以见放”的原因是“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C.“其后楚日以削”中的“日”是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意思;“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中“日”的用法与此相同。   D.第一段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屈原洁身自好,坚持真理,决不同流合污的光辉形象;第二段仍用对比手法,表现屈原的直言抗争,忠于楚国。   ㈩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杰出才能的一组是( )   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③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④于是怀石,遂自投泪罗以死   ⑤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⑥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十一)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1.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指代的内容。   ①想见其为人(    )     ②及见贾生吊之(    )   ③而自令若是(    )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   ①适长沙( )          ②未尝不垂涕( )   ③及见贾生吊之( )       ④而自令若是( )   3.“同死生,轻去就”的意思是( )   A.指屈原愿与楚国共存亡,把放逐与为官看得很轻。   B.指屈原感到死并不可怕,因而把放逐和为官看得很轻。   C.指贾谊把死与生一样看待,不在乎被放逐和为官。   D.指司马迁立志报效国家,把个人的荣誉置之度外。   (十二)前人对《屈原列传》的评论是:   “史公(司马迁)与屈子(屈原)实有同心。”   联系司马迁的遭遇指出最能体现两人“同心”的一项是( )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B.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C.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清。   D.正道直行,竭忠尽皆,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参考答案:   ㈠1.“见”通“现” 2.“指”通“旨” 3.“濯”通“浊” 4.“绌”通“黜” 5.“内”通“纳” 6.“被”通“披”   ㈡1.明年 古:第二年     今:次于今年的一年   2.诡辩 古:谎言      今:无理狡辩   3.反复 古:覆转,恢复   今:重复,颠来倒去   4.颜色 古:面色,脸色   今:色彩   5.形容 古:形体,容貌   今: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6.从容古: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不慌不忙,镇定沉着的样子   ㈢间:①离间 ②夹杂 ③参与 ④暗中,悄悄地 ⑤间或,断断续续 ⑥空隙、间隙 ⑦中间 ⑧期间   举:①选拔 ②全,整个 ③抬起 ④发动 ⑤全 ⑥攻克,占领 ⑦推荐 ⑧成   绝:①断绝,绝交 ②断,切断 ③消失,停止 ④.极,非常 ⑤断 ⑥横渡 ⑦绝对,全然 ⑧断   顾:①眷念 ②看 ③回头 ④拜访 ⑤顾及,考虑 ⑥顾惜,顾念 ⑦看 ⑧只是   ㈣C  ㈤A   ㈥1.A 2.C 3.B 4.D   5.(1)屈平 (2)屈平 (3)宪令草稿 (4)屈平 (5)齐威王   6.(1)屈平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2)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就会冲天;不叫就罢了,一叫就会惊人。   7.C   ㈦1.A 2.D   3.①A ②B ③C ④B   4.①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②文章说到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5.D   ㈧1.A.焉 B.乃 C.竟 D.既   2.B 3.D   4.(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   ㈨1.C 2.A 3.C 4.D   5.⑴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 ⑵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 ⑶宁可跳进江水,葬身鱼腹之中,又怎能拿高洁的品德,受浊世的污垢呢?   6.A B D   ㈩C (十一)1.①其:他,指屈原 ②之:他,指屈原 ③之:指“见放”,被流放。   2.①适:到②涕:泪 ③吊:吊念,蛋念 ④而:却   3.C   (十二)A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