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苏教版]
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
第三板块:交锋时刻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结构,回顾辩论过程。
2、感受作者在辩驳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秀素养。
3、培育听、说、辩的意识,训练听、辩、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大致梳理文章结构,回顾辩论的斗争过程,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辩驳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秀素养,让学生明白辩论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堂模拟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就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命题进行初步的辩论,再将学生不成熟的辩论与大学生训练有成的辩论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到差距,从而增强辩论的意识,明确奋斗的方向。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优秀的言语素养、培育言语意识、训练言语能力
难点:梳理文章结构,再现辩论过程。
策略与手段
通过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回顾交锋过程;
设计活动方案,指导学生主动发言,恰当地应对辩驳。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拆除派的声音越来越大,梁思成不得不为之一搏。他抱病写下了本文,发表于1950年5月7日出版的《新建设》杂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
二、梳理文章结构,回顾辩论过程
1、明确何为辩论:
辩论的定义: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
2、引导学生寻找主张拆除者的理由。
(齐读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归纳)
参考:“失去功用”、“阻碍交通”、“封建遗迹”、“有利可图”。
3、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组寻找主张保存者的反驳言辞,概述四次交锋过程。 过程再现: ?
三、结合辩论的过程,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此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秀素养。 让学生就每一个交锋过程,说出自己在此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作者体现出来的优秀言语素养。如:
①善于倾听????②目光长远?????③视野开阔
④学养深厚????⑤角度新颖?????⑥以情动人
将学生感受到的“优秀素养”用一个“力”来板书。趁机告诉学生:辩论要据理力争。
巧妙过渡:辩论中素养固然很重要,然而这样的素养是建立在“听”、“说”这两种基本言语能力之上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重点来训练一下“听”、“说”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训练。
1、“听”、“说”的指导。
A:“听”的指导:①尊重说话人,虚心真诚地听,不能打断说话人。②用心地听,记下对方言语的要点。③思考对方言语中的漏洞。
B:“说”的指导:①说话的语气温和、不能太绝对,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②言语清晰、响亮,体态自然得体。③言语全面委婉,不露破绽。 2、听说训练:
一列火车快要进站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铁轨上有一群孩子在玩耍,司机想把车驶向右边废弃的铁轨,一看,呀!这铁轨上也有一个小孩子在玩耍。司机心想,我只有两种选择?往前走,?一大群孩子受害;驶向右边,杀害了一个很听话的小孩。司机心理很矛盾,往前走吧,谁让他们在不能玩的地方玩呢?往右走吧,受害的毕竟只有一个人,但会不会给人一种误导:在使用的铁轨上玩是不会有事的?
请同学们假设自己是火车司机,做好选择,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指导学生利用好下面的表格进行听说训练:
学生听众参与情况记录表
姓名 日期
辩论题目
请陈述自己的观点:
请表述自己的理由:
①
②
③
④
请做好听写要点记录
正方辩论要点 反方辩论要点
①
②
③
④
①
②
③
④
你的反驳
操作步骤:
1、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准备自己的陈述。
2、让部分学生自愿站起来陈述,要求其他同学将自己所听的要点记下来,并注明是谁说的,然后进行思考,准备好自己的反驳。
3、让学生就自己所听的要点展开自由反驳。
四、体验反馈?
1、让同学们对学生们的辩论进行评价。
反馈指导:从听、说两个层面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
教师在学生的评价之后再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要求,激发学生观看专业辩手的兴趣。
2、在观看视频比较后找到差距,明确奋斗的方向。
五、小结
???作业?:阅读讲义上的“技法理论实例分析”。(旨在让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辩论要求落实到更高的层面,在课堂培育的意识下,进一步提升听、说、辩等言语能力。
板书设计:
?????????????????????
(板书时点到:辩论就是要据理力争,然而力争是需要素养分作前提的,而素养又是建立在一定的听、说等言语能力的基础上的。)
《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体验,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
2.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3.通过辩论活动,懂得观点正确、陈述明确、应对敏捷、谈吐文雅对开展辩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会倾听,能够准确把握信息,提炼别人论述的观点。
2.引导学生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要求学生熟悉辩论稿内容(设置表格)
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
班级 ??
?姓名 ??
?具体时间 ?? ?
甲方要点
?乙方要点 ?
丙方要点
?丁方要点 ?
你赞成的观点
?赞成的理由
准备提出的问题
?备注??
2.指导学生明确辩论的基本要求。
(1)辩论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可以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写好相应的文稿;
(2)应自觉遵守辩论活动所确定的各项规定;
(3)可以根据整场辩论的临场状况作出随机的应变;
(4)语言必须规范、准确;
(5)尽量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6)活动中途可以插话提问,但必须在对方辩词结束以后;
(7)不得对辩论对方加以调侃,杜绝带侮辱性的语言和仪态;
(8)辩手必须着装整洁、仪容端庄。
(这两个预习环节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辩论活动所必需的辩论材料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更有利于辩论活动的顺利展开;二是要求学生明确辩论活动具体展开中应注意和必须遵守的规范细则,努力促使学生懂得辩论,擅长辩论。其中,“辩论基本要求”可以用书面形式告知学生,而表格中的“备注”一栏适用于课堂辩论活动展开时作出精要性的记录。另外,课堂辩论时间有限,为保证辩论的时效性、鼓动率,这两个预习环节应该花费较多的时间认真落实。)
二、背景导入:
2002年5月,武汉市的一位高三学生,把自己在网络上受到很高评价的三篇小说和一篇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教育论文结集为《愤青时代》出版,声称出版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北京大学的特招资格,一时引起广泛的关注。一些教授和学者充分肯定这位同学的文学才华,对《愤青时代》的成熟表示惊异。7月3日,中央电视台一套《十二演播室》栏目播出北京大学的两位老师和其他人士就此展开的辩论,引起巨大反响。众多网民也纷纷发表看法,就“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展开论辩。
(论辩背景的介绍是基于课文解说比较笼统,因而作出较为具体的说明,以期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论辩内容,增强事情的真实程度,同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升他们参与论辩活动的积极欲望和对类似活动的认知度。)
三、检查预习效果:
1.小组交流:
各小组成员简要说明甲、乙、丙、丁的陈述要点,然后按是否同意“文学特长生能够特招”确定分类,并推选全班交流的代表。
基本观点:?
甲的观点是“文学特长生不能特招”,理由是“每一种才能和职业的特长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如果“因此而成为某些人应当为大学特招的理由,现行的整个高考制度就会因此而崩溃”。乙的观点是认为文学特长无法量化就不特招,对真正有文学天才的人来说并不公平。丙的基本观点也是“文学特长生不能特招”,并指责想被特招是“极不诚信的表现”。丁并没有对辩题表明观点,只是回击丙的片言只语。
3.班级交流、学生倾听、记录:
由各组推举的代表人选,按同意观点的分类特点分别朗读各方观点,要求其他同学努力倾听、认真记录。在此基础上,确定辩论正反两方的论辩选手。
(强调采用这种方式组织教学,是基于强化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倾听能力的考虑,也是为下一步的辩论比赛作好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概括和倾听能力,是语文教学亟待重视的问题,也是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环节应该认真落实。)
四、辩论比赛:
1.明确规则:
①正方:“文学特长生可以特招”,反方:“文学特长生不能特招”。
②每方三名选手,各分为一辩手、二辩手和三辩手,另设评论员两位。
③针对对方陈词,每方都有提问质疑的必要,以利于充分展开论辩。
④面对提问,必须直接回答,不得回避;但有权证明提问与辩题无关,从而不予回答。回答时不得提出反问。
⑤自由辩论阶段,双方必须围绕辩题展开辩论,反对回避问题或作貌合神离的回答。
⑥总结阶段,每方根据己方的陈词辩论进行有针对性地总结。
辩论程序:
双方一辩手利用3分钟时间陈述己方观点;
自由辩论,各方根据己方观点辩说理由;
自由提问,双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评论员提问,检验双方的论辩效果;
⑤各方三辩手总结陈词,以有利于自圆其说。
3.可能提出的问题:
(1)正方:
有了特招,“现行的整个高考制度就会因此而崩溃”,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跟?
具有文学特长,包括甲所提到的管理特长、电脑特长等,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具有?能否形成“通例”而冲击现行的相对公正的高考制度?
经济不发达、教育落后的地区,能否与教育先进地区实施同一个考核标准?落后地区的特长生更是应该如何对待?
就如丙所说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一切竞争游戏的根本法则”,那么文学特长生属于什么行列?
⑤如丙所说文学特长生特招就是“极不诚信的表现”,这种说法是否属于简单的上纲上线呢?
(2)反方:
①文学是否就一定是难于量化?古代科举考试是怎样确定状元、榜眼、探花的呢?
②仅以看过这本书的那几个教授、学者、作家的片言只语能否说明问题呢??
③联系中国的现状,出现这类特长生的背后有怎样一张看不见的“人情网”呢?有没有考虑社会的公正性呢?
如江苏08高考新方案的要求,学生必须各门学科全面发展,只要有明显短腿的学科而没有通过省级考试就不能有高考资格,仅有文学特长能有什么用场?一旦特招就不是明显的“开后门”吗?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主要目的是通过双方的辩论活动,努力促使全体同学了解辩论的基本要求,掌握辩论的常用规格,尤其是在倾听过程中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辩手应有充分的准备和灵敏的反应,以机智灵活的心智及时应变,压倒对方,自圆其说。同时,总结陈词要注意现场总结,准确概括陈述相同观点同学的主要理由。) ?
五、辩论总结:
针对双方的辩论情况作出较为恰当的评判。(可以由赛场的评论员点评,也可以由其他同学评说,更可以让老师作出归结性评语,以有利于学生对论辩艺术的了解和掌握。)
(安排学生结合具体材料,评说论辩各方的言语谈吐,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辩论的语言智慧语言谈风度,从感性认识出发,加深理解辩论的基本规范和一般方法。评说应该注重观点是否有理,陈述是否明晰,辩驳是否恰当,谈吐是否文雅,不能脱离学习材料另外去评析方式方法,更不能把参考书“专题内容解析”中的有关评析作为标准,用以衡量、判定学生感受的正误,而应该注重学生个体体验的独特性。) ?
六、作业布置:
以“上网是否有利于中学生的学习”为话题,编写辩论提纲,为开展辩论会作好准备。(有条件的可以围绕这个话题组织一次辩论会。)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