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与鉴赏。
难点:意象的把握。
【教学设想】
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激趣:听歌曲《雨巷》。(课前进行)1’
这首歌曲《雨巷》是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感知,领略情感美:6’
1、听名家朗诵,感受美妙的意境。4’
2、难读字注音:1’
彳亍?(chì?chù):慢步走,走走停停。??
踟蹰(踟躇)(chí?chú):心里迟疑,要走不走地样子。
踌躇(chóuchú):①犹豫,②停留,徘徊不前。
颓圮(tuípǐ)?:毁坏、崩塌。
太息(tàixī):叹息。
3、提问:听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1’
(忧愁的,哀伤的。)
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小桥流水似的明丽轻快,而是笼罩着一层浓浓的哀伤,深深的惆怅。
三、深入赏析,咀嚼意象美。10’
1、师:诗歌中那些地方描写了这种浓重的忧愁呢?1.5’
(“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追问:这些描写主要集中在那些意象上?
(我、雨巷、姑娘)
师:我的心情怎样?
(苦闷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
2、师:“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2.5’
(雨巷“悠长,悠长,又寂寥”)
师: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变得更加朦胧,显得更加阴郁而孤寂。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
学生齐读第一节。
师: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这撩人愁绪的梅雨季节里,在这阴暗狭长的巷道里,我独自彷徨在雨中,孤独、冷漠、苦闷又忧愁。我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
3、我只希望逢着一个姑娘,一个什么样的姑娘?4’
????? (丁香一样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学生齐读第二节。
师:为什么说丁香一样呢?丁香是什么样的呢?
????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结”是其花蕾。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
师指出:以丁香喻姑娘,不仅形似,更是神似;既是对古人的继承,更有自己的创新。师:那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呢?
?????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静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地走近。投出太息般的眼光,充满忧郁、哀伤。)
????? 师总结:是啊,姑娘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满含着迷茫,她悄然飘至我的身旁,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那叹息里有太多的忧伤。然后,姑娘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像梦境般翩然而逝,渐行渐远,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4、学生齐读第三、四、五、六节,感受意象美。2’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意美:15’
1、师:“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不是说明这是一首爱情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2、学生讨论交流。2’
3、师:可以将其看作爱情诗。2’
场景:悠长、寂寥的雨巷
人物:冷漠、凄清、愁怨的“我”
爱情诗 对象:丁香一样的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4、师:不仅仅是爱情诗。
5、师:(简介作者、写作背景)1’
戴望舒大学期间加入共青团,积极投身于进步的社会斗争和文化活动,并开始诗歌创作。受法国象征派影响,他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是我国早期的现代派诗人。1942年春被日寇逮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保持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高尚的民族气节。
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在黑暗中渴求新的希望,在阴霾中盼望彩虹绚丽的光芒。
6、师:那么,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象征意义。雨巷象征了什么?2’
????? (雨巷象征了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
????? 师:那么姑娘呢?
????? (姑娘象征了美好的理想。)
????? 师:“我”象征了?
(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7、师:我们还可以跳出时代背景,作出更深远的解读,把它看成一首哲理诗。2’
场景:悠长、寂寥的雨巷
人物:冷漠、凄清、愁怨的“我”
哲理诗 对象:丁香一样的姑娘
意蕴:美好事物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情绪:欲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哀怨
8、教师有表情配乐背诵,学生听读,感受诗意美。5’
五、关注形式,品味音乐美:10’
1、师: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1’
(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师:说得好,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2’
经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4’
诗歌的押韵。
?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使得音节舒缓悠扬。
②排比的手法。
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从而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3、全班齐读,感受音乐美。3’
六、总结:1’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年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页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请你一定不要丧失生活的希望。
【板书设计】
场景:悠长、寂寥的雨巷
人物:冷漠、凄清、愁怨的“我”
爱情诗 对象:丁香一样的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场景:悠长、寂寥的雨巷
人物:冷漠、凄清、愁怨的“我”
哲理诗 对象:丁香一样的姑娘
意蕴:美好事物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情绪:欲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哀怨
【教学后记】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