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第一册 第10课《琐忆》
二.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 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与鲁迅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深情地歌颂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表达了对鲁迅先生永久的怀念和深深的崇敬。
2. 概括本文的内容提要:
答:鲁迅的七次讲话,按叙事的角度,如下:
(1)自称姓唐,使我疑云消尽
(2)批评自夸地大物博者
(3)鼓励自惭浅薄者
(4)评论替人补靴与进化论
(5)讽刺攀附阔佬
(6)抨击禁止同泳是自欺欺人
(7)剖析皇帝免冠
3. 鲁迅的七次谈话体现其何种精神
答:第一次见面,着重表现对鲁迅的深刻印象——平易近人
第二、三件事,重点表现鲁迅的平等待人,具体说,就是他教育、帮助青年,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
第四件事,用鲁迅自己的谈话解释“俯首甘为孺子牛”,表明鲁迅关心青年的目的和对青年的殷切期望。
第五次谈话讽刺国民党政权依赖美国。
第六次谈话讽刺国民党官僚的假道学。这是要说明鲁迅的战斗风格:善于采取讽刺和幽默的形式,尤其是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善于分析事物的本质。
第七次谈话,鲁迅指点迷津,揭露了敌人的虚弱,令人清醒。表现出鲁迅“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和”对社会观察的深刻”。
4. 本文题为《琐忆》但又散而有序,原因何在?
答:文章以“琐忆”为题,包含几层意思。一是虽然小,但能够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点点滴滴的小事具有不平凡的意义。二是虽然是小事,但因是亲历耳闻的,所以弥足珍贵。可见,“琐”字表明散文的特点,一是小中见大,二是“形散”。
“琐而有纲”保证了本文“形散而神聚”,文章主旨是表现鲁迅爱护、关心青年,特别表现鲁迅对作者的关怀指导,于是文章开篇便引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接着作者不拘泥于原诗先“横眉”后“俯首”的顺序。关心青年的材料有三个,一是告诫,一是鼓励,一反一正,以粹概全。表现“横眉”的三个材料从不同侧面揭露反动派和腐朽势力,讽刺他们的无耻,虚伪和虚弱。
(二)难点、疑难词句辨析:
1. “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答:“狮子”喻强大的国家,“猪”“羊”喻弱国(暗指中国),鲁迅用此句暗示青年,要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首先要进行本身的变革,不要自吹自擂,否则地大物博只能令侵略者垂涎,令自己倒霉。
2. “一条小溪,明澈见底……,也许还是浅点好!”
答:“小溪”比喻青年,虽然年轻,知识少,经验少,正如小溪的“浅”,但他们真诚、坦白,也如小溪般“明澈”,因而他们大有希望。
“烂泥塘”比喻夸夸其谈的学者,他们并无真才实学,但会装样子吓人,令人莫测高深。
鲁迅用此句鼓励青年坚持自己的真诚,树立信心,不要自惭浅薄,被“名人”吓倒。
3. “在苦难的梦魇一样的日子里,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
答:“梦魇”喻指旧社会像噩梦一样黑暗、恐怖。“闲话皇帝”事件就充分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蛮。鲁迅的深刻在于他不仅看到了敌人的凶蛮和欺骗,而且还看透了敌人的卑怯和失败的心理,给作者以勇气和力量。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12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陌生( mò ) 内疚( jiū) 众口铄金( shuò )
B. 伎俩( liáng ) 内蕴( yùn ) 妄加揣测(chuǎi)
C. 倔强( jué ) 犀利( xī) 自惭浅薄( cán )
D. 梦魇( yǎn ) 卑怯( bēi ) 指桑骂槐( sáng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事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
B.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消骨”。
C. 我觉得十分内疚,很想当面致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瑞瑞不安。
D. 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______,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_______。
(2)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是决不______,也决不妥协的,这也许就是有些人觉得他不易接近的缘故吧。
A. 体现 写照 饶恕 B. 体现 写照 宽容
C. 写照 体现 宽恕 D. 写照 体现 原谅
4. 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
讽刺显示他进攻的威力,______幽默又闪烁着反击的智慧。______社会观察的深刻,______使他的批判独抒新见,入木三分。鲁迅先生的后期杂文,几乎______是讽刺文学的典范,他的谈话,______往往表现了同样的风格。
A. 而 对于 往往 全 还 B. 而 对 往往 都 也
C. 而 对 经常 都 也 D. 而 对于 往往 全 也
二.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4题。
① 在苦难的梦魇一样的日子里,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② 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③ 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④“如坐春风”,唔,让人开怀令人奋发的春风啊!⑤ 每当这种时候,我总是一面仔细地吟味着每句话的含义,一面默默地抑制着自己的感情。⑥ 不然的话,我大概会呼喊起来。⑦ 真的,站在鲁迅先生面前,我有好几次都想呼喊,我想大声呼喊: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
回答下列问题:
1. 这段文字在《琐忆》的全文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
A. 照应开头
B. 总结全文
C. 总结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的精神特点
D. 说明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
2. 最能体现这段文字意思的中心语句是:( )
A. 第①句话 B. 第④句话 C. 第⑦句话 D. 第②句话
3.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抒发的主要情感是:( )
A. 对鲁迅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B. 热爱生活,热爱一切正义和真理的感情。
C. 聆听鲁迅先生教诲时那种“如坐春风”的快慰之情。
D. 抒发自己的狂喜之情。
4. 文中的“春风”用来比喻的是:( )
A. 鲁迅先生的深刻思想
B. 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C. 鲁迅先生的“平易近人”的态度
D. 鲁迅先生的崇高品德
三. 阅读下文,回答1—4题。(22分)
抓一把真的悲凉
① 长篇小说《马桥词典》竟然真的是按词典的体例叙述下来的。
② 世俗观念中,一个好的小说家其实更像一个雕塑家:把多余的泥巴去掉,让我们看他需要我们看的泥巴。而我们也把它看作是我们该接受的生活本身。这种惯性使我们即使疑惑过,也很快被惰性轻轻抹去。
③ 《马桥词典》让我们重又疑惑:生活真的那样井然有序?真的像要求学生写作文那样,有因有果、有头有尾?“跑了题”的内容、多余的泥巴真的是碍眼的废物?
④ 《马桥词典》让我们看到:泥巴还能这么玩儿。它不止是形式上的出新,更在于它掺杂了太多的我们承担不住的真实。抽去了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站在局外人的角度,需要更多的勇气。
⑤ 作者韩少功毫无表情地解释着马桥人113个专用词,以其专用的内涵代替了故事、人物,成为小说的真正主角。
⑥《马桥词典·题记》中写道:“不是地域而是时代,不是空间而是时间,正在造就出新的语言群。”这种对于时间的探究,大概可以看作韩少功笔下越来越清晰的主题线。
⑦ 与之相关的问题——人物的本性的表现,也体现出时间上的渐进过程。
⑧ 这样的结构,使得小说中可能含有的象征意味不像他的《爸爸爸》那样突出、鲜明,易于被捕捉和易于被把握。
⑨ 看《马桥词典》不可能马上轻易地把握住它的全部内涵。然而,浮光掠影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所打捞到的是一把真实的人生悲凉——不是被扔掉的泥巴,也不是硬加上的泥巴。
回答下列问题:
1. 对第④段中“泥巴还能这么玩儿”一句的含义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 小说的传统写法可以打破。
B. 按字典的体例叙述长篇小说。
C. 让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完全等同。
D. 从不同时间的词语的特定含义,揭示人物本性,揭示小说主题。
E. 保留生活的原貌,揭出其他作家没有勇气写出的事实。
F. 在嬉笑怒骂中揭示生活的本质。
2. 第⑤段“毫无表情地解释”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5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⑧段“这样的结构”指的是什么?(不超过25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最后一段概括了《马桥词典》的内容方面的什么特点和意义?请作简要回答。(不超过2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D 3. C 4. B
二.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4题
1. C 2. A 3. A 4. C
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4题
1. CF
2. 答:用113个专用词自身的含义去揭示主题。
3. 答:字典式体例,由“解词”来揭示人物,主题。
4. 本书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忠于生活,没有作过多的取舍。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