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讲读第一课《改造我们的学习》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筛选信息。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辨哪些是观点,哪些是材料。同是观点,还要区分哪个是总的,哪些是分支、从属。同是材料,还要区分哪些是事实材料,哪些是理论性材料。 2. 难点: (1)通过分析句子语法结构或复句间的逻辑关系,筛选出有效信息。 (2)要学会分析含蓄的语言,提取隐含信息。 三. 文章解析: (一)解题: 1. 写作背景:本文是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当时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中的一篇重要文献。《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个标题中,“我们”是指全党的同志,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特别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 2. 提问:标题中为什么选用“改造”这个动词?能不能换用“改变”或者“改进”? 明确:“改造”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 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改变”没有强调“立新”这一面,“改进”比较强调“有所进步”而没有强调“破旧”这一面,因此这两个词不能代替“改造”。 3. 准确划分本文的论证结构: 明确:文章开篇即给出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然后,作者分三部分进行了论证: 第一部分回顾党成立20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正面论证了“改 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作者先总述从“幼年”到“现在”的认识发展是从“肤浅”“贫 乏”变为“深刻”“丰富”;再回顾马列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的三个时期(“一 百年来”“十月革命之后”“抗日战争以来”);然后充分肯定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第二部分指出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从反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作者先从三个方面列举主观主义学风的具体表现(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再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论述这种坏学风的危害;然后谆谆告诫人们对此“不可等闲视之”。 第三部分将正反两方面加以对照,说明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原则区别,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改造我们学习的迫切性。作者先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剖析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类型、特点、危害和实质;然后具体说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同主观主义完全相反的表现、特点和实质。通过相互对照,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前一种态度必须“打倒”,后一种态度“应该具备”。 最后,作者提出了改造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 本文语言的生动性体现在哪几方面?举例说明。 明确: A. 作者善于使用得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 (1)富有生命力的古词语,例如:“为之一新”“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发号施令”“生吞活剥”“谬种流传”“实事求是”“哗众取宠”“钦差大臣”“华而不实”“无的放矢”“徒有虚名”“言必称……”等。 (2)来自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口头词语,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对不住”(“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满天飞”(“‘钦差大臣’满天飞”)“乱说一顿”等。作者似乎是信手拈来的,实际上都经过精心选择。这些词语或凝炼含蓄,或通俗易懂,都使用得十分准确恰当,十分生动传神,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也不乏幽默风趣,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B. 本文非常注意修辞,在这方面,有两点很值得注意。 (1)作者善于运用形式整齐的整句,运用排比、反复、对偶、层递(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就是典型的层递)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行文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也体现了政论语体的鲜明性的特点。 (2)善于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具有某种形象性的生动表述。政论语体中也常常使用比喻,本文中出现的“留声机”“墙上芦苇”“山间竹笋”“有的放矢”等,都是作者进行论述时采用的十分贴切的比喻。它使议论文中所要阐明的道理更加深入浅出,令人信服。本文中的上述比喻,都能有效地为理论阐述服务,体现了政论语体在准确、概括的基础上力求生动、鲜明的特点。 【模拟试题】 一. 基础知识及运用: 1. 填上空格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1)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 )者。 (2)拿了( )革命,则害了革命。 (3)错误常常是正确的( )。 (4)应该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 )。 A. 指导 引导 向导 先导 B. 引导 指导 先导 向导 C. 指导 倡导 向导 先导 D. 倡导 指导 先导 向导 2. 下面句中修辞格的运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 B.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C.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D.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这种极坏的作风继续存在着。 3. 根据原文填空 (1)文章的第一部分从三个方面摆出“学习”所取得的成绩,这三方面分别是 ① _____ ② _____ ③ ______ (2)文章第一部分包含了三个对比,分别是① _____ ② _____ ③ ______ 4.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① 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② 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③ 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④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⑤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⑥ 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 a 的大敌,是 b 的大敌,是 c 的大敌,是 d 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1)“或”在文中的意思是: A. 或许,也许 B. 或者 C. 有的人 D. 稍微 (2)下面四个成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一个同其余三个不同类,请将其选出。 A. 实事求是 B. 哗众取宠 C. 华而不实 D. 自以为是 (3)“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串”意思是说: A. 讲演的内容条理性强,但繁冗、拖沓。 B. 解演只罗列现象,脱离实际,缺乏分析。 C. 讲演内容丰富全面,但条理欠妥当。 D. 讲演内容芜杂。条理也欠妥当。 (4)对加横线句子所作的语法、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复句/排比 B. 单句/排比 C. 单句/对偶 D. 复句/比喻 (5)原文有abcd四处空缺,依次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民 民族 共产党 工人阶级 B. 人民 共产党 工人阶级 民族 C. 共产党 民族 人民 工人阶级 D. 共产党 工人阶级 人民 民族 5. 调整下列七个句子的顺序,联成一个包含承接、转折、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的句群(只填序号即可) ① 无论如何,最低限度不能妨害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必须大小不一地尽自己的一部分责任,多少不一地做好自己担负的工作,这是我们每个党员所应有的正确态度。 ② 我们,普通的党员在共产主义事业中也是做一部分工作,尽一部分责任。 ③ 所以,我们只要做好了一部分工作,就算尽了我们的责任。 ④ 我们当然要尽可能使自己做的工作多一点,然而,如果不能多,就少一点,也是有 益的,也是一样光荣的。 ⑤ 然而,我们总有一部分。 ⑥ 我们的这一部分,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那一部分,当然是小得多。 ⑦ 大小虽然不同,但都是整个伟大事业中的“一部分”。 调整后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6. 调整下面文段中几句话的顺序,使其意思顺畅,条理清楚。(答题时,只把代表句子的号码依次写出即可) ① 为了证验初次假设的正确性,需要继续观察或试验,如果新资料与它符合,那么它就得到了新的支持而变得更可靠。② 然后,对资料进行仔细的分析,经过类比、对比、推理、计算以后,思想便会发生一个飞跃。得出初步的结论。③ 如果不符合,就应研究为什么,找出原因。从而修改初步假设,以提出第二次假设。④ 但因这个结论还是粗糙的,只能算是尚未证实的假设。⑤ 一般来说,为了研究某个问题,应该从观察或试验开始,尽量收集有关资料。⑥ 如此继续下去,一次比一次更接近于正确的答案。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课外阅读 谈学问的功用 一般人常埋怨现在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个人任教的经验说,我也有这样的观感。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看成“读书”,一个错误的观念如果不全是我们养成的,至少我们未曾设法纠正。而且我们自己又没有好学问,给青年学子树一个榜样,可以激励他们的志气,提起他们的兴趣。此外,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尝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帐。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题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和“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敏锐,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中国儒家讲学问,素来全重立身行己的功夫,一个学者应该是一个圣贤,不仅如现在所谓“知识分子”。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 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在中学毕业的儿子去做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是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则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了。在这种情形之下的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窄狭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⑴ 生活对于有生之伦是唯一的任务,学问是为生活。⑵ 这两点本是天经地义。⑶ 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⑷ “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⑸ 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⑹ 人有肉体,有心灵。 ⑺ 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⑻ 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辟谷”。⑼ 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⑽ 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⑾所以测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⑿ 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阅读练习: 1. 第一段中画线的部分有两个“学问”,前一个的意思是________,后一个的意思是________。 2. 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述“学问的最大功用”的? 一个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个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这句话批判了一种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 再上述引文中,“稻种”指的是________,“大量谷子”指的是________。 4. 作者认为“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从全文看,“生活的需要”指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5. 给文中最后一段句子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从全文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几项是( ) A. 作者认为治学问可以分成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 B. 应用于事业和谋求职业都是学问狭义的作用。 C. 作者认为学问有“通”“专”之分,是由于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之分。 D. 作者引用“知识即德行”是为了证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识丰富。 E. 作者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和“得鱼忘筌”,意在批评青年学生中对学问功用的错误认识。 【试题答案】 一. 1. D 2. B(B项的“言必称希腊”是借代,其余各句是比喻) 3. (1)① 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认识”越发深刻、丰富。 ② “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③ 对现状和历史的“研究”有了进步。 (2)① 党幼年时期和现在对比 ② 十月革命前后对比  ③ 抗战前后对比 4. (1)C (2)A (3)B (4)A (5)D 5. 2657341 6. 524136 二. 1. 学识;做学问 2. 提高人的智慧(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完善人的性格(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 3. 学问是一种干禄的工具;青年学生治学问;学问的出路销场 4. 肉体生活的需要;心灵生活的需要 5. 第一层( ⑴—⑸ )把生活仅理解为“口腹之养”是错误的 第二层( ⑹—⑼ )生活有“肉体生活”和“心灵生活”两种 第三层( ⑽—⑿ )人的精神生活较之物质生活更重要。 6. BE(A。不是作者的观点C。学问的“通”与“专”与智力的“普通”“特殊”之间没有因果联系D。苏格拉底的话证明的是“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