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 荷塘月色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案)
教学设想: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1、了解作者
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请阅读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
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朗读课文
听录音,正音正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 ( ) 袅娜 ( ) 踱步( ) 霎时 ( )
弥望 ( ) 斑驳 ( ) 渺茫 ( ) 点缀( )
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 蓊蓊郁郁:
踱: 弥望:
袅娜: 脉脉:
斑驳: 一例:
丰姿: 碧:
大意:
3、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4、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5、从哪些语句中,还可出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5、朗读全文,说说全文的感情脉络:
(三)总结扩展
“作者思路,遵路识斯真。”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抓关键语句,找出显示作者行踪和情感变化的词句,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流向,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