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前 方   1.理解作者对人生之旅独特的哲学思考,并能准确说出“前方”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 2.准确解读内涵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对人类精神处境的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3.了解文章反弹琵琶、虚实结合的写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进行习作。  1.连线作者 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中国当代文坛“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著有长篇儿童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青铜葵花》,短篇小说《哑牛》《云雾中的古堡》等。短篇儿童小说《再见了,我的小星星》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山羊不吃天堂草》先后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短篇小说《蓝花》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新作奖。  2.探寻背景 本文是为一幅摄影作品而写的“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把一幅或者若干幅摄影画面表现的内容,通过文字说明或描述,形象地创造生活世界、塑造人物、抒发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摄影作品《前方》中呈现的是一辆颠簸于旅途的旧汽车,车中一位男子手托下巴,眼望车窗外,神色惶惑茫然。作家目睹这幅作品,生发了对人生、对家园的无限遐思,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家园的独特思考。作者就是根据这一画面,展开联想写下了这篇散文的。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按捺( ) 憔悴( ) 丰子恺( ) 崔颢( ) 惶惑( ) 温馨( ) 迁徙( ) (2)多音字     2.字形辨认      3.词语释义 (1)按捺不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痴如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义辨析 (1)度过 渡过 辨析:同:二者都有“经过、跨过”的意思。 异:“度过”指经过(时间)。“渡过”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强调的是空间上的跨越(也用于渡过难关)。 判断正误:①某当红女演员表示目前正在海南拍摄电视剧,圣诞节也在拍戏中渡过。( ) ②欧债危机再添波澜,东道主欧洲理所当然期望在这次峰会上借到来自区域之外的东风,以帮助自己度过危机。( ) (2)索然无味 淡而无味 辨析:同:都有“提不起兴趣”之意。 异:“索然无味”形容一点意味和兴趣也没有。“淡而无味”指食物淡,没有滋味,比喻事物平淡,不能引起人的兴趣。 判断正误:①穆里尼奥给了沙欣30分钟出场时间,在土耳其人登场时,1比6的比分使得奥萨苏纳早已放弃了抵抗,比赛也变得索然无味。( ) ②平静的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喝起来淡而无味,却不知道正是它的纯净无暇才让我们的生命幸福,懂得生活的人才会在平淡中品出甘甜和幸福。( ) 答案:1.(1)nà qiáo cuì kǎi hào huáng xīn xǐ (2)dǎo/dào níng/nìng bēn/bèn bǒ/bò 2.温馨/钟磬/罄竹难书 游艇/挺直/铤而走险 戈壁/游弋/摇曳 众口铄金/闪烁 迁徙/跋涉/徒劳 3.(1)指情绪急躁,克制不住。也指对客观形势不能遏止。(2)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 4.(1)× × (2)√ √  1.文章由一幅摄影作品引入联想,行文过程中,目光又几次回落到摄影作品上,那么作者是如何围绕“摄影作品”来组织材料的? 2.人离家是有各方面的原因的,作者对人为什么离家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从文中哪几段中可以找到? 3.文章的第十一段提到了人的精神状况的三重悲剧,请找出来,并试作解析。 4.怎样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答案:1.提示:作者首先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人物坐车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然后,作者用详尽的材料证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并引出“前方”这一理想,由“前方”到“路”到交通工具“汽车”完成了由联想回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进而思考人生——是一场苦旅,接下来以摄影作品“前方”的场景加以证明:“拥挤不堪”的车,“坑洼不平”的路,“东歪西倒”的人等,第二次完成了由联想回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人在旅途,总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之中,由摄影作品中的人们的“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的疑问,第三次完成了由联想回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2.提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句话统摄了下面第三至七段,具有很强的统摄性。第三、四段:首先,如同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第五段:其次,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虚荣心。第六段:再次,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的压迫,人不得不离开家。第七段:最后,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 3.提示:作者在第十一段中发掘了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所以,《前方》表面上虽然在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因此,作者才能揭示出人类精神状况的三重悲剧:一是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二是“人无法还家”;三是“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显然,这里的“家”,并不是“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 4.提示:这句话包含着好几层意思: ①人的一生总是要去追逐理想,在追逐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所以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②人在家的时候总是受到外界的诱惑想要离开家,而离家在外受到挫折时又想回到家,所以说人生是一场苦旅。 ③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因此,把人生旅途说成是一场苦旅。  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  我的学困点 我的学疑点       1.人们的心灵需要有慰藉的地方,人有了痛苦总会想到要回家;可是人却又在一次次对家的惦念中走向前方,怎样理解人们惦念家乡与走向前方的矛盾? 2.文章中出现的“路”“家”“旅途”“前方”等概念该如何理解? 3.古往今来思念家乡的作品太多了,而曹文轩在文中却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离家与归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答案:1.提示:家是心灵的港湾,是人们的精神归宿,生活中有些人并不是回不了家,而是找寻不到家。因为他们不单纯是在追求实质的家,更是在追求一个精神上得以慰藉的家园,但这个心灵的家园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理想情形与生活现实造成的反差让人们永远都觉得无家可归。寻找精神家园的道路和人生的前方都是漫无尽头的,因此,人们也在这条道路上,永远寻找着精神家园。 2.提示:文章中的“路”“家”“旅途”“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是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 3.提示:离家与归家是人生道路的两端,我们常常在家的目送下出发,最终又想回到家的怀抱。离家的路,往往是一条为了一个永远的家而不得不走的路。在离家与归家的进进出出之中,若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之处,那么人生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一般反映乡愁的作品,无非是借游子之口写漂泊在外的艰辛与寂寞,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与向往。本文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思绪与呐喊,理性地分析了人归家的原因,指出了人远行的积极意义——那梦中的远方,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比以往任何一部哀愁凄凉的乡愁作品在主旨上都要显得高远与旷达。  文章最后写道:“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观点一:是家。因为在课文第十一段的开头有“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几句,而且“归家”是中国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符合中国人的文化意识。 观点二:是无边的旷野。因为在第十一段中间作者说“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作者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家园”的构建,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家”;如果没有充实温馨的“精神家园”,前方只能是“无边的旷野”。 观点三:前方既不是家也不是无边的旷野。在本文中“前方”不仅是借以依托的摄影作品的内容,而且也被作者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是指人们的追求和梦想。  1.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像结合起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能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深化主题。本文虚实结合,以现实中的家、路为出发点,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2.反弹琵琶的手法。 “反弹琵琶”即反其意而用之,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是经过了多个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即一种逆向求异思维。运用逆向求异思维的方法,可以找到新的立意,发人深省。本文作者从摄影作品入手,如果仅是描摹画面,就缺少了味道,如果仅是想像人们内心正渴盼回家,也不足为奇。然而作者却运用逆反思维:他们正在路上,他们曾有离家之举。接着非常自然地点出了文章的中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曹文轩先生无论是治学还是创作,都很讲究独辟蹊径。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即是一个体现。 3.语言深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作者用深邃的语言阐发对人生和对人的思考,富有哲理的语句随处可见。“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这样的语句,给文章增添了深刻的内涵,使文章更加耐人寻味。  导练目标 反弹琵琶 本文作者从摄影作品入手,如果仅是直接描摹画面,就缺少了味道,如果仅是想像人们内心正渴盼回家,也不足为奇。然而作者却运用逆反思维,在立意上反弹琵琶,说的是离家,却从反面着笔,最终归结的仍是对家的追寻,只不过这里的家已经不是普通的生养之地,而是精神的栖息之所。这种做法令读者为之眼前一亮。 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见识,以“感谢自卑”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答案:运用反弹琵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发前人所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第二,所提出的观点要经得起推敲,具有合理性、逻辑性、现实性,能够自圆其说。 第三,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反弹”,那些违背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的共识和伤害人们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合适的。 范例展示 感谢自卑 每个人都不完美,我们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完美的我们很会在这个叫自卑的意识下作茧,许多人被茧包围起来,于是自暴自弃;而有的人,不甘心一辈子生活在自卑的茧套里,奋力冲撞、撕咬,最终羽化成蝶! 周国平的《智慧与人品》里有句发人深省的话:“我相信,天才骨子里大都有一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埋着一段屈辱的历史。”是的,被人认为“弱智”的爱因斯坦不自卑吗?被老师称为“不适合上学”的爱迪生不自卑吗?显然,他们自卑过。居里夫人自卑过,抱怨过,怀疑过,苦闷过。但他们在进与退的矛盾中正视自己,带着自卑走向辉煌!没有哪位天才自信十足,他们都有几分自卑。然而,与常人不同的是,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直追,有了惊人的成功! 我们需要感谢自卑。因为战胜了自卑,我们就又在人生路上迈了一大步。  话题集锦 (1)“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那位崔灏,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2)作者在《前方》中试图揭示并描述人的种种悲剧命运,不管你的生活境遇怎样,不管你是坐在如摄影作品或《围城》里所描绘的破烂不堪的汽车上,还是坐在舒适的交通工具上,人生都是一场苦旅,并没有本质区别。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里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 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家,更需要精神的家园。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心灵的寄寓之所,是精神的栖居之地。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不断地寻找这种精神家园,但这条道路和人类走向前方的道路都是漫无尽头的,因此,人类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永远在不断寻找着精神家园。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答案:(1)提示:家园是流浪灵魂的归宿 家园是一种感觉,一种无法抹去的烙印 (2)提示:精神追求 理想与现实 漂泊与回归 心灵归宿 佳作片段 离家是必然的,思家也是必然的。十八岁的我,是羽毛甫健的雏燕,向往着远方的高山大河,向往着广阔的天空。我的翅膀将带着我离开这儿低矮的山和涓涓的细流。但在飞行途中落脚停歇时,我的头必向着这儿,我的眼光必穿过山河抚摸这儿的山、这儿的草和草上的露珠,那是能洗去我身心疲惫的圣水。 离家,念家,归家,是人的必然,也是人生的一种模式。我虽未踏上离家的路,却也明白那是怎样一种深沉的情感,刻在心上挥之不去,是连逝水一样的时间也无法洗去的痕迹。自古无数的少年,意气风发地与家园作别,当脸庞爬满了皱纹,鬓角染上了霜华,归家后“儿童相见不相识”时才明白:乡音未改,家园未变,只是心老了。再摸摸那已经坍圮的残垣,已经衰败的破瓦,几十年的想念便涌上心头,把坚强卸下,把疲惫拿出,俯下身去痛哭一场。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知识精华 技能要领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