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生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理解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实现与社会发展、追求个性与奉献社会是统一的。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领悟和认识到,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是劳动和奉献,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是艰苦奋斗。学生要努力培养自己热爱劳动、奉献社会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2.解析价值判断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我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所以,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把握两点:一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在讲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时,应看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在讲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时,应看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 识记:(1) 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 ?理解: (2) 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观条件 ? 2.解析:通过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认识到劳动和奉献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方式,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理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可能会出现困难,原因是学生社会生活经验及理论的欠缺,且有一定抽象性。要克服这一困难,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悟,贴近学生生活,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可以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创设情景,诱导学生思考问题,能进行抽象思维。 五、教学过程设计 I.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才能,提高个人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课堂小结 II.教学过程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从创造的角度来看的 ◇课堂探究:(1)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话.为什么把奋不顾身地工作着的人生看作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2)为什么有些人虽然有优裕的物质生活,还是觉得不开心、不幸福,甚至认为生活没有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会,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设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学生思考,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劳动使人品尝幸福,奉献使人生获得快乐,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就应该是奉献着的人生,是以劳动为荣的人生。因此,把奋不顾身工作着的人生看成是真正的有意义的人生,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第二问可以让学生探讨,应该怎样看待人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度过自己的一生。 师生活动: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可列举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先寻找自己在生活中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如制作班徽、出板报等,学习中的一些创造性活动等,在此基础上,谈谈进行这些创造性劳动的感受,是否有获得成功的愉快,是否也使同学感到愉快,是否增强了自身的某种能力等。明确劳动在价值实现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确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课堂探究:(1)为什么雷锋把为人民做好事看作他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2)一个只想着自己吃好、喝好、玩好的人会幸福吗?一个没有亲情、友情和爱心的人会幸福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共有两问。第一问旨在告诉学生雷锋之所以把为人民服务看作是他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就在于他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人民,愿意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他把自己的生活的目的看作是让他人生活得更好。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第二问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一个整天想着自己、斤斤计较蝇头小利的人,一个心里没有他人,没有大众,总是走不出自我狭隘天地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幸福可言的。 师生活动:雷锋的事迹家喻户晓,也是学生熟知的,但是深入探讨雷锋行为背后的理念却是以往少有的活动。因此,本探究活动不在于一般性地谈雷锋,而是要深入探究雷锋的生活理念以及这种理念是雷锋为社会带来的效应。还可以联系自己的家人,如父母的生活体验等。从探究这些生活理念中获得对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理解,领悟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课堂探究:(1)“没有大家的努力,什么事也做不成”,这句话包含了什么道理? (2)马祖光是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 ?这一探究活动引用了科学家马祖光的一段话,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人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第一问是让学生回答“没有大家的努力,什么事也做不成”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一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人在创造价值时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个人所做的一切是构成社会成果的一部分。脱离社会,脱离他人,谁都无法真正实现自我的“个人奋斗”目标。第二问是让学生从自己对马祖光是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思考中,引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这就是:在马祖光的思想中,没有大家的努力,就没有他个人的成功,他把个人的成功看作是大家努力的结果,看作是党的给予的结果。马祖光的价值观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他就会毫无保留地为社会服务,为他人谋利益,而不去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价值观正确了,他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就是光明的,他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师生活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也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可以结合马祖光的话、行为及理念进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事例和感受,加深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解。例如,在生活中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是社会提供的,都需要别人的服务,以此说明自己也应该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领悟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是从实现的主观角度来看的 ◇课堂探究:(1)她的成功之路是怎样走出来的? (2)人生价值的实现除了具备必要的客观条件外,还需要哪些主观条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本探究活动告诉了学生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一个从未上过学的残疾女孩,凭借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走上了北京大学的讲台,向那些健康的、学业优异的学子们讲述自己如何顽强地与病魔斗争的经历,她就是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省十大杰出青年,齐齐哈尔市福源心理咨询所所长司晶。司晶是不幸的,出生仅九个月就得了小儿麻痹症。为了活下去,她接受了大大小小30多次手术,现在仍然靠固定在体内脊柱上的三根钢棍支撑着身躯,可以说,司晶时时都在忍受着肉体痛苦的煎熬。因为身体的原因,司晶从来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17岁才开始从糊在墙上的旧报纸学习认字,当她第一次读懂墙上的一小段文字时,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为了提高自己,她强迫自己每天写日记,为了握住那支分量小小的笔,她用脸贴在手上,给写字的手一些力量,硬是练得双手都能握笔写字了。就是凭着这种砥砺自我的精神,司晶走出家门自谋生路,开办了一家心理咨询所。有人问她:“你那么不幸,那么痛苦,却躺在那里帮助那些实际上命运很好的人,你心理平衡吗?”司晶的回答是:“因为我的生命中遗憾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要用我的聪明才智使那些有条件享受生活的人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最终成为社会中的良性细胞,这是我目前所做的工作,也是我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正是怀着一种极强的自我完善的意识和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司晶才选择了这种方式度过自己生命的每一天。结合这个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从中感悟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师生活动:通过对司晶人生之路的思考,会使学生有深刻的感受,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再找一些这样的事例,以进一步说明在人生价值实现中主观条件的重要性。还可以找一些身体健康、精神心理都健康的正常人来说明实现人生价值中的主观因素,并对这些主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如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结构素质以及各种能力素质等。这种情况离学生生活近一些,更有说服力。例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金牌得主刘翔,在他的宿舍挂着这样的名言:“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和自强的精神。 ◇课堂探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设有一问。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并说明提高个人素质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结构素质以及各种能力素质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助于在生命旅途上创造奇迹,实现人生的辉煌。 ?师生活动:为使探究活动具有实效性,教师可要求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谈起,还可以结合班级日常工作展开活动。采取分组讨论或班级讨论的形式,归纳总结几点,特别要说明原因和在行动上如何做。如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值日;学会吃苦,不怕困难,尽可能地做好需要自己做的事情;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在许多事情上能先考虑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等。以此说明提高自身素质必须从小事做起,必须从尊重他人做起。 ◇课堂探究:艾青的《光的赞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态?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设有一问:“艾青的《光的赞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态?对你有什么启发?”这一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光的赞歌》这首诗,感悟澎湃的生命激情和崇高的生命情怀: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为社会、为他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只有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才会选择如歌的生命。让学生结合实际,畅想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让学生懂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通往成功与幸福的人生道路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有心怀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下,懂得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才能展开自己有力的翅膀,遨游在人生广阔的天空中,才能在人生旅途中既能做一个对人类、对社会、对他人有用之人,又能够从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与满足。当我们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我们才能坦言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在这首诗中反映的诗人的心态不仅是积极的,重要的是这种积极心态表现在奉献精神上。无论自己的状况如何,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自己的贡献。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找一些类似的名人名言,结合这些人的事迹,说明积极的生活态度、为社会的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同时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所受到的启发,这种启发表现哪些方面、哪些事情上等,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实现人生价值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三、知识整合: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价值创造与实现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目标检测: 例题1:马克思说:“我们的生产同样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这句话直接表明(    ) ?A.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B.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C.人的本质力量是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 D.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解。劳动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也就是说,人在劳动中把自己内在的智力、情感、意志等本质力量表现出来,使之成为外在“可见”的。没有劳动,这些内在的本质力量就无法表现,人也就无法理解自己和肯定自己。正确答案为C。 ??例题2:易卜生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办法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表明(    ) ?①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②人生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③要实现社会价值最好先实现自我价值④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生价值的内容和实现条件的理解。①不准确,良好的社会条件是实现认识价值的有利条件,但也有很多人在艰苦的社会环境中实现人生价值。③不正确,它割裂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正确答案为D。 例题3: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在每一位教师身上,都有一种创造性的“思想火花,它能熊熊燃烧起来,而在一些人身上,却是奄奄一息,就要熄灭了”。上述材料说明(    ) ①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己的主观努力③具备了主观条件就能实现人生价值④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努力奋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理解。①不是本题想要表达的内容。③不正确,实现人生价值同样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正确答案为D。 配餐作业 1.马克思说:“人类的天性生成是这样:人们只有为了同代人的完善,为了他人的幸福而工作,他们自己才能得到完善。”这表明(    ) ?A.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有良好的条件 ?B.人们都是为了自身的幸福而工作 ?C.个人对社会的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D.人们不应该谋求自身的幸福 2.“不要问别人能为自己做些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不要问国家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表明(    ) ①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有一定的客观条件②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实现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④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为前提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3.不少留学生表示学成后回国创业,他们认为祖国的发展为自己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与国外相比,祖国有着独特的吸引人才的魅力。这主要说明(    ) ?A.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顽强拼搏 ?B.实现人生价值应选择优越的工作环境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 ?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4.有人认为,乱世出英雄。也有人则认为,乱世不仅不是创造英雄,反而为成就英雄设置了障碍。这两种观点共同认为(    ) ?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C.英雄是适应了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 ?D.外因是成就英雄的决定性力量 5.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胡锦涛主席倡导青少年要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    ) ?A.旨在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B.旨在提高青少年认识世界的能力 C.有助于公民道德意识的形成????????? ?D.有利于提高个人素质,为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创造条件 ?6.一位下岗女工不怨天尤人,办起了豆腐摊点,自立自强,在新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位下岗女工摆脱困境的事实,从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良好的客观条件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只有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二)非选择题 1.一位普通的城市女职工,从小就有当教师的梦想。20世纪90年代末,她自愿从繁华的大都市到贫困地区当了一名不拿工资的编外乡村教师,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农村孩子身上。有人认为她这是在做“傻事”,然而她却说:“我就是想做点儿有意义的事……在农家孩子中间,我感到自己被需要。” 结合这位女职工的事迹,谈谈应该如何理解人生价值。 ?2.霍英东先生是一位爱国的香港慈善家。过去数十年里,他用作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港元,在推动各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山区扶贫、干部培训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以霍英东的名字命名的“霍英东基金会”于1977年正式成立,基金会一直以捐献和非牟利投资形式,策划了数以百计的项目。有一次,某媒体记者问霍老一共向内地捐赠了多少钱,他回答不出来,只是谦虚地说:“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说不上是贡献,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 ?霍英东先生被评为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2.D3.C4.B5.D6.B ?(二)非选择题 1.①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说明;②这位女职工的事迹体现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③在对社会作贡献的同时,这位女职工实现了自己当教师的梦想,个人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 ? 2.(1)为他人和社会捐款,有助于他人摆脱生活困境,促进社会发展,增加了他人的幸福感,是一种利他行为。 ? (2)捐款有助于他人走出生活困境,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最终也有利于自己的长远利益。同时,捐款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实现了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也同样可以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