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识记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解析:从分析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综合抽象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哲学命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理解发展的实质和发展的普遍性。本框分为两目。 ?第一目,发展的普遍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的认识都是永恒发展的,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第二目,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是从事物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来理解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最后得出结论:没有发展就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和人类社会。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 (1) 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2) 识记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解析: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理解“发展的实质”可能会出现困难,原因是学生社会生活经验及理论的欠缺,且有一定抽象性。要克服这一困难,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悟,贴近学生生活,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可以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创设情景,诱导学生思考问题,能进行抽象思维。 五、教学过程设计 I.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课堂小结 II.教学过程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发展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 设计意图是,说明自然界是发展的。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认识到,从生命产生到人类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主讨论,得出结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人类的体质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共有两问。 ? 第一问:“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是探究材料中提供的内容。 ? 第二问:“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这一问题学生可联系第四课中关于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有关内容,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的发展永远处于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 ? 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讲的发展的普遍性? (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的普遍性包括三个层次: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引起的。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师生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发展过程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有关天文演化、地质演化以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内容,并结合学生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考察自然界中的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过程,提出问题,思考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由此得出自然界是发展的结论。 ◇课堂探究:(1)回顾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你能否体会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 (2)20世纪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总是处在不断前进和上升的发展过程中。本探究活动设有两问。第一问:“回顾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你能否体会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设问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中国百年历史巨变的照片和文字,认识到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再到2000年中国健步迈进小康社会,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在此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唤起学生时刻愿意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第二问:“20世纪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对你有什么启示?”这一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社会主义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将来还要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 师生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照片向学生介绍背景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制作成幻灯片,向学生播放,使学生有生动直观的印象。由此教师启发学生思考:1900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的民族、国家面临怎样的境遇?1949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的中国人民是怎样的精神面貌?进入新世纪,中国社会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能从这三个典型的历史事实中体会中国社会的发展吗?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你有什么启发?然后教师总结,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巨大的,中国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课堂探究:(1)“整个宇宙都要服从”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的神话为什么被打破?它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是这样,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也是如此,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不仅自然界和社会是发展的,人类认识也是发展的。共有两问。第一问:“‘整个宇宙都要服从’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的神话为什么被打破?它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牛顿经典力学理论不断被发展的事实说明,任何理论必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随着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定律,没有完美无缺的理论。第二问,主要是让学生领悟,自然科学的发展是这样,人们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因此,认识没有终点,真理没有顶峰。 师生活动: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介绍有关知识。牛顿的经典力学诞生后200多年,人们对此一直深信不疑。但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爱因斯坦、玻尔和海森堡等人在某些领域得出了与牛顿经典力学完全不同的结论。据此提问:难道是爱因斯坦、玻尔和海森堡等人错了吗?如果不是他们错了,那就是牛顿错了。可是,这又是为什么呢?爱因斯坦、玻尔和海森堡等人的理论有没有可能被后人证实是错误的呢?一个理论被另一个理论所代替,这里包含着什么哲学道理?这个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除了用教材中的例子,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一些其他有关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例子加以说明。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认识没有终点,真理没有顶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把握这一知识点时,应抓住“实质”“前进和上升”“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等关键词去理解发展的实质。 运动分前进的、上升的及下降的、倒退的两类,不可混淆。事物的运动只有进的、上升的才是发展,下降的、倒退的运动不是发展。 2.发展的意义。 有了发展才有了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日新月异科技。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举例说明发展的重要性。 ◇课堂探究:(1)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谈谈你对发展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发展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共有两问。第一问:“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要求学生从身边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开始,了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没有发展就不会有五彩的自然界,就不会有不息的人类社会,就不会有人的认识的提高,当然也不会有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这是因为,哲学上所讲的发展是世界发展方向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第二问:“谈谈你对发展概念的理解。”这一问主要让学生知道发展同一般的运动和变化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而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单纯的数量的增减,位置的变更,状态的重复和循环、进化和退化、上升和下降等,都是运动和变化。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进一步揭示的是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师生活动:先由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发展以及手机等通信工具的发展过程,因为这些例子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学生的知识面普遍比较宽。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在课前把相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演示。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其他事例,谈谈自己对发展概念的认识和看法,一方面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另一方面从理论上弄清发展的概念及发展的实质。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目标检测: 例题1: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一观点说明(    ) A.法、势、事例、风气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B.客观事物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变化 ?C.龚自珍是一个辩证唯物者 D.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解析:本题属于引文式选择题,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引文的内涵。本题材料强调的是事物的变化发展,并没有强调事物的客观性,所以A不符合题意;B项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引文观点只能体现一定的辩证法思想,而不一定能体现唯物论思想,C是错误选项。本题正确答案为D。 ?例题2:下列关于发展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任何事物都经历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B.发展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状态和性质的改变 ?C.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 ?D.发展标志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解析: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任何事物都经历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以,A是正确的判断;虽然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辩证法范畴体系中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但是,只有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C项的判断正确;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是正确判断。本题限制性条件是选出“不确切的”选项,所以正确答案为B。 配餐作业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 ?A.变化发展的观点?????????? ?B.普遍联系的观点??????? ?C.全面的观点??????????? D.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的观点 ?2.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非公有制的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②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特征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④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07年1月2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近四年来第四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7年的“一号文件”又进一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可以看出,党中央制定的政策与时俱进,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这表明(    ) ?A.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B.世界是客观实在的 ?C.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D.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通过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这表明(    ) ?①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以实现这一目标②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③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开拓创新,促进新事物成长④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2006年12月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这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有所不同。“好”字当头,是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的理念创新,是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这一变化蕴涵的辩证法哲理是(    ) ?A.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B.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C.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D.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6.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人往往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仅仅等同于GDP增长;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GDP增长,许多人对“物”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人”的重视程度。上述现象的错误根源在于(    ) ①没有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②没有很好地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④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再满足过去匍匐在自然脚下的角色,而要成为自然的主人,并大肆向自然掠夺。但是,当人们一度以为可以凭借大机器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沾沾自喜时,自然的疯狂报复也接踵而至:频繁的水旱灾害、大气臭氧层破坏带来的温室效应、频频发生的沙尘暴、流行病毒等已经极大地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人们这才猛醒,人成为驾驭大自然的主人之后,并不能带来真正意义的发展,人们以为已经驯服了的大自然,却以更加疯狂的反扑报复它的征服者,让人们措手不及。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吃饭问题,10万转业官兵到“北大荒”垦“荒”,之后,“北大荒”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开发。如今,每年粮食总产达70多亿公斤的“北大荒”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度的排水、开垦和捕猎,“北大荒”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湿地面积缩小了一半,多种动物了无踪迹,土地沙化、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使种粮效益大幅度下降。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随即又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湿、还“荒”计划。 ?(1)结合材料一,从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的不同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北大荒”从垦“荒”到还“荒”的历史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3)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社会发展理念?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A2.C3.D4.A5.B6.D ?(二)非选择题 (1)①从联系的普遍性角度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界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人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②从联系的客观性角度看,联系是普遍的,也是客观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要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人与自然的新联系,必须以承认人与自然联系的客观性为前提,否则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③从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同自然界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离不开整体,无论人类的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都必须在自然界的进化、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 ? (2)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哲学道理,当初的“垦荒”和今天的“还荒”都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结果。由于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决策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从“垦荒”到今天大规模退耕“还荒”,“北大荒”人绝非在做简单意义上的重复轮回,而是体现了“北大荒”人从向自然宣战到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历史性转变。 ? (3)应该不断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