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 (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体味文化 (二)主要学习内容: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创造,纯粹自然的东西不称之为文化,文化与人类社会俱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4)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二、学生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文化就在我身边” 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原则: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二) 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文化“万花筒”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教师总结: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2、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阅读材料,积极思考 并讨论问题 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请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活动或文艺形式 教师总结: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积极发言 体会“不同特色的文化内容就在我身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过渡到下一步内容  2、文化是什么 讲解内涵: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积极思考    问:哪些具体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哪些具体文化是非意识形态的,请同学举例说明 (幻灯片演示①) 积极发言 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更能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    3、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探究:华山自然风光是文化吗?将华山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老师归纳:华山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华山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积极思考 并讨论问题   4、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举例说明:孩子出生就会哭,哭不是文化素养,语言,文明礼貌这些文化素养,刚出生的婴儿不可能具备    5、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探究: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师归纳: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6、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教师讲解: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阅读,思考,讨论 举例说明 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7、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以《共产党宣言》为例,讲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学生在《哲学生活》的内容中了解了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对这部分内容不陌生,简要的讲述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关系。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八、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们都可以感受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活。以上材料说明(  )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 C.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D.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我国古代众多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以文学艺术形式展现了自然美。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景观也是一种文化 B.诗歌的创作属于人们的文化活动 C.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D.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