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一轮复习政治人教浙江必修3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课程标准 考纲考点 考情分析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1.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近三年高考考频较高的知识点依次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①______。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②______。 3.传统文化的作用 (1)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③____作用。 (2)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④____作用。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⑤____,去其⑥____”,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⑦____,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⑧________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 3.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及其继承性 (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习俗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表现为: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辨析: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  区别 含义 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某一民族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民族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特点 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继承性 地域性   参照物 与现代文化相对 与外来文化相对   性质 有精华又有糟粕 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   内容 风俗、礼仪、信仰、习惯等 文化精神和价值系统   稳定性 相对稳定 发展变化的  联系 (1)都是指民族国家历史上形成的、固有的、能从各个不同的层面表现出民族国家面貌特色的文化部分,都具有民族性 (2)民族文化本身渗透着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传统文化的特点。 第一,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点拨:传统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具有稳定性,但是它又能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获得新的内涵。所以说,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第二,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深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指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指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②侧重点不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联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前提和基础;“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必然要求,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考点二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命题研究1 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例1】 (2011·天津)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答案试解: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道德对人们行为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应选。不是传统道德准则全部正确,完全适应现代生活,故排除A项。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具体内涵因时而变,故B项说法错误。材料只体现了传统道德对当代人们行为选择的影响,D项说法不如C项说法确切。 针对训练1(2010·江苏)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命题研究2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例2】(2011·北京)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古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试解:______ 解析:灾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③④应选。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而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指精华,①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错误,故舍去。选择D项。 针对训练2(2011·山东)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误点纠错1 “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一定要正确把握传统文化“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的关系。 矫正练习1 记者在山东农村采访时发现,开遍万村千乡的农村超市在为农民购买合格日用消费品提供便利的同时,还从诸多方面改变了农民过春节的习俗。以前农民每到春节都要大量准备年货,但是现在,由于超市开进乡村,农村购物与城市一样方便,不少农民春节不再大量准备年货,只是略微备点,够几天吃用的就行。这说明(  )。 A.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习俗能够与时俱进 C.传统习俗经常变化 D.传统习俗不可捉摸 误点纠错2 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传统文化有两面性,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矫正练习2 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这种观点说明(  )。 ①人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②人们需要把传统文化化做养料吸收 ③人们对待传统文化有不同的观点 ④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 误点纠错3 “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即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认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过程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其实质是把继承和发展完全分离,否定了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矫正练习3 某制鞋公司成立初期收集了300多件上至先秦下迄民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具有代表性的鞋,认真研究“张良跪履”、“谢公屐”等典故所代表的文化经典,然后把鞋与民俗、鞋与小说、鞋与民间美术、鞋与文学等结合起来,制作出独具特色的文化鞋。从“鞋文化”到“文化鞋”说明(  )。 A.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传统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 D.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误点纠错4 区分影响文化发展的多种因素 社会制度更替、科技进步、思想运动、教育都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区别各因素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不能相互混淆。 矫正练习4 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材料一:“中华诵·2011经典诵读大赛”2011年7~12月在全国开展。从2007年起举办的“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已成为促进实现“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基层的预期目标、提升语言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有效手段,成为“诵读行动”的传统品牌项目。  材料二:2011年9月2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2 562年诞辰日。曲阜孔庙内古柏森森,书声琅琅,秋阳普照,庄严肃穆,庚寅年公祭孔子大典上午在曲阜孔庙内举行。祭孔大典是孔子文化节中最具特色、文化品位和感染力的活动。祭孔大典以“天下大同、和谐万邦”为主题。 命题视角 视角 经典诵读如何体现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诵读活动的举办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中华经典”的思想等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旧有其内在价值。 (3)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既要保护,又要弘扬、发展和创新。 命题预测 1.“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国家语委、教育部推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并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诵读总决赛。因为传统文化(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永恒的稳定性 ②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作用已经消失 ③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如何面对传统文化这笔价值不菲的遗产,某班同学在讨论探究中有如下观点: ——坐在原地,虔诚的歌功颂德是无益的,不会有人因为你的虔诚而感动。 ——指点痛斥,把传统辩驳的一无是处更是不足取的,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还能指望别人怎样呢。 ——不是简简单单的接受,不是一味的尊经崇古,要用我们的才智详加辨识,让这份遗产中的金子,经我的整理,成我的体系,为我所用。 请运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就怎样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谈谈你的看法。  一、单项选择题 一位小朋友在论坛上说:“没有古代书信就没有Email,没有马车就没有小汽车……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高科技!”也有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漠视传统文化的“理由”时振振有词:“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同学们都在忙着学习高科技,无暇顾及传统文化。”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据此完成第1~2 题。 1.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  )。 ①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 ④传统文化限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比较两段发言,我们对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正确认识是(  )。 A.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传统文化是积极向上的,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D.传统文化对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促进作用 3.(2012·苏北四市调研)2011年9月29日,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又上新台阶的“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传统叫法,以“天宫一号”命名目标飞行器,很快得到了国人的共鸣。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稳定的特点 C.特有的包容性 D.博大精深的特点 4.(2012·江苏南京调研)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又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成功,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你从材料中获得的启迪有(  )。 ①先进、健康的文化决定了社会发展方向 ②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④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不开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讲英文,被称之为“现代文盲”。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生中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离开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民族文化会失去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6.(2012·江苏南京调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这一观点强调了(  )。 ①教育在增强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中起着决定作用 ②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 ③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教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在几千年的岁月流转中,儒学浸润在每一个华人的骨子里。读圣贤书,做天下事,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毕生追求。今天,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吸取儒学中“富而好礼”和“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的精华,让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扬光大,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据此完成第7~8题。 7.材料说明(  )。 A.传统文化总能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出来 B.文化与社会政治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C.传统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D.教育是人类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8.在今天如何对待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传统文化,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应该(  )。 ①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 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批判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 ④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既相互对立、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互影响,相互吸取营养,从而促进了我国古代艺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表明(  )。 A.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思想运动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C.思想运动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思想运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0.从下面两幅漫画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      A.应该开发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 B.对传统文化应该先开发再继承 C.对传统文化应该先继承再开发 D.保护传统文化是开发传统文化的前提 二、非选择题 11.在养老问题上,我国长期实行“反哺理论”,即成年人先抚养子女,子女长大后(老人身体不好后)再赡养老人。西方国家一般实行“接力理论”,即成年人养子女,子女养自己的子女……子女不对老年人承担责任和义务。目前,我国的养老文化遭遇年轻人自身工作、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代沟等的冲击。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制度是大势所趋。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12.“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这是古人留下的方式,而今,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网络祭祖等新方式,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一股文明新风。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2)应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 参考答案 基础梳理整合 ①稳定性 ②民族性 ③积极 ④消极 ⑤精华 ⑥糟粕 ⑦前提 ⑧社会制度 核心理解深化 针对训练 1.A 2.B 误区辨析纠错 矫正练习 1.B 2.A 解析:材料用形象的说法阐述了我们应怎样看待传统文化,①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④说法不科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应作全面、具体的分析。 3.B 4.D 解析:材料中的“喝早茶”“听笑话”都是人们欣赏文化的活动。因此“高铁”技术的出现可以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②④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的存在形式和传播方式等问题,故①③不选。 时政聚焦拓展 命题预测 1.B 2.答案:(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扬光大传统文化首先要学习和继承。 (2)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就是文化传承。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要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继承,勇于创新,自觉做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4)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演练巩固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①正确表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②虽然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③是加强对传统文化继承教育的原因;④是对传统文化的错误看法。 2.B 解析:A项颠倒了二者关系;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应做具体分析,故C、D两项说法不准确。 3.A 4.C 5.B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性以及文化创新的途径,①③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B项应选。②观点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舍去。 6.B 7.C 8.B 解析:对传统文化无论是全面肯定还是全面否定都是错误的,对传统文化不是重新构建的问题,而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所以,①④说法都是错误的。 9.C 10.D 解析:A项完全错误地理解了漫画的主旨;文化的继承和开发不是先后的问题,B、C两项错误;D项正确,漫画批评了有些地方只注意文化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对文化的保护。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1)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对待传统文化,要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不断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要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12.答案:(1)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2)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人们通过清明祭祖来表达对先人的尊重与怀念。②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继承不但要注意其形式的变化,更要注重其蕴含的文化精华的内容,不断为传统的民族节日丰富新形式,增添新内容,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网络方式对先烈、先人进行文明科学的祭拜,值得大力提倡。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