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一轮复习政治人教浙江必修4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程标准 考纲考点 考情分析  1.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1.世界的物质性: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近三年高考考频较高的知识点依次是: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①______。 2.世界物质性原理 (1)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②______性。 (2)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③______。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④______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运动与静止 (1)运动是⑤______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⑥______性和客观性。 (3)规律可以认识、发现、利用、变化,但不能改变、改造、创造和消灭规律。  考点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辨析:不能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  区别 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 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 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具体的物质形态有生有灭  联系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2.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深化: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物质的,受规律支配;唯心史观夸大意识作用,认为英雄人物决定社会发展。 4.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原理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载体。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运动 静止  区别 含义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性质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点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二者不能混淆。 考点三 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点拨: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4.把握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能动性的关系 正确认识 错误倾向 启发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无视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  人的能动性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   命题研究1 物质概念 【例1】 (2011·江苏)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答案试解:______ 解析:材料中引言的意思是:自然界按其自身规律运动变化发展,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D项正确。 针对训练1(2010·海南)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命题研究2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例2】 (2011·浙江)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试解:______ 解析:盐分进入海水和海床沉积层以及盐分蒸发,体现运动变化的观点;海水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体现相对静止,③④当选。①②与题意不符合,应排除。 针对训练2(2011·江苏)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命题研究3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例3】 (2011·江苏)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答案试解:______ 解析:一个个静止的图像构成了运动的画面,说明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A项正确。 针对训练3(2010·天津)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  )。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命题研究4 规律及其客观性、普遍性 【例4】 (2011·重庆)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破坏力较小但速度相对较快,横波破坏力较大但速度相对较慢。根据这一特性,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十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应对时间。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对地震的成功预警,根源于地震活动的规律性 B.对事物因果联系的推测,提高了地震预警的预见性 C.地震预警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认识地震规律的程度,决定着地震预警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答案试解:______ 解析:地震预警系统是根据地震产生纵波和横波的不同特性做出的,把握了地震活动的规律性,A项符合题意。地震预警系统是利用了因果联系,而对因果联系预测,B项错误;C项认为预警系统不受主客观因素制约是错误的;D项中“决定”的说法错误。 针对训练4(2010·课标全国)材料: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误点纠错1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矫正练习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误点纠错2 规律≠联系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并非所有联系都是规律,只有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才是规律。 矫正练习2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误点纠错3 应注意在静止问题上的两种错误 一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二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矫正练习3 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诗中写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误点纠错4 “人可以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矫正练习4 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出的哲理是(  )。 A.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类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材料一:2011年8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召开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新闻战线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把握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着眼于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材料二:2011年10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在北京召开中央新闻网站“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强调网络媒体要以更加有力的领导、更加自觉的行动积极推动“走转改”活动深入开展,不断提高面向群众、贴近群众、报道群众、服务群众的水平。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担负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网络媒体开展“走转改”活动具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 命题视角 视角 谈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哲学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走转改”活动突出表现了哲学特点。 (2)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转改”活动是从实际出发的具体表现。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走转改”获得有利于新闻工作者获得更多理论认识,为群众服务。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走转改”活动能够正确把握时代脉搏。 (5)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走转改”活动是我们的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命题预测 读漫画《领导的文章》,可以得到的哲学启示是(  )。  A.发挥意识所具有的能动性作用 B.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C.党和国家的干部要做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文章 D.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  一、单项选择题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10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 000亿元,因灾死亡 4 800多人,均为近10年之最。据此完成第1~2题。 1.材料告诉我们(  )。 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人力所能预测和控制的,但通过人的努力,将灾害消灭在最小状态却是可能的。这就需要我们鼓足勇气、坚定信心,在抗击严重的灾害过程中,一定要未雨绸缪、有所作为。这表明(  )。 A.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B.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改造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C.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3.(2012·浙江杭州学军中学月考)“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我俱在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 4.太极拳是一项身体动静平衡统一的运动,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从哲学上看,太极拳运动体现了(  )。 ①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②绝对的运动和绝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③动亦静,静亦动,没有区别 ④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遥看瀑布挂前川”之句,后人评述此句的意境全在“挂”字之上。这是因为此字体现了(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6.(2012·江苏南京调研)“你最痛苦的时候,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这句格言的寓意是(  )。 A.学习小鸟快乐生活 B.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的 C.人的尊严在于思想 D.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7.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如山东济南的老城,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②城市布局要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 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 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2012·江苏南京调研)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参与今年的“两会”,人民网专门开通两会专题网,你只要点击,就能及时了解关于“两会”的有关信息。这表明(  )。 A.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C.坚持与时俱进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D.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工作方式的创新 滑坡、泥石流、地震、海啸……有时人类不得不面对许多自然灾害。据此完成第9~10题。 9.滑坡、泥石流、地震、海啸的发生用残酷的事实表明(  )。 A.地壳运动具有复杂性,其运动并没有规律可言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有些自然规律具有隐蔽性,是无法掌握的 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10.有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有一定关联。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①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④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请问:以上白居易和陈与义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12.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排放标准,提高检查监督力度,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有人认为生态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也有人认为是无法改变的。你持什么观点?为什么? (2)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试用人与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基础梳理整合 ①客观实在 ②物质 ③物质性 ④固有 ⑤绝对 ⑥普遍 核心理解深化 针对训练 1.A 2.D 3.A  4.答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的合理性。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 误区辨析纠错 矫正练习 1.B 2.D 解析:题干中两句引言表明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谷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进一步说明按客观规律办事会取得积极的效果,故D项可选。A、C两项不全面,B项说法错误。 3.C 解析:陈诗体现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C项正确。A、D两项表述错误,B项不合题意。 4.B 解析:题干强调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A项不合题意,B项入选。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造,C项表述错误;D项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时政聚焦拓展 命题预测 D 演练巩固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解析:解题关键在后两句诗,“卧看满天云不动”,云相对于我来说,云是静止的,但作者恍然大悟,原来云随我同行,一道向东飞去,世间万物是绝对运动的,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选B项。 4.B 5.D 解析:瀑布是流动的,但又给人以静止的感觉,用“挂”字体现了动静结合,因此①应选;②本身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③正确揭示了“挂”的寓意;④不符合题意。 6.B 7.A 解析:“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同时体现了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①②正确,A项应选。 8.B 9.B 10.D 解析:自然灾害给人类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反思,告诉我们人类活动要以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背联系的客观性,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活动,趋利避害。①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1)白居易的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若回答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也可) (2)陈与义的诗:大意是,“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是相对于静止来说的“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2.答案:(1)生态环境是客观的,生态环境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是不尊重规律和违背规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使生态环境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2)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经济发展服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