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一轮复习政治人教浙江必修4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课程标准 考纲考点 考情分析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近三年高考考频较高的知识点依次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①______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②______: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③______。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④______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⑤______实现。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1.⑥______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点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考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完善。 4.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点拨:基本矛盾不等于普遍规律,普遍规律是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 考点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1)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考点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 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点拨:人民群众的构成部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一历史时期内,若某一剥削阶级代表新的生产关系而能参与甚至领导社会变革的活动,他就属于当时的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的作用 具体阐释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4.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区别 派别 根本观点 有关人民群众的观点 有关领袖人物的观点 有关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客观规律的观点  历史唯 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承认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人类社会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规律  历史唯 心主义 社会意识 决定社会 存在 人民群众不过是“氓民”“阿斗”,只能听任“英雄人物”的摆布 认为个别英雄人物可以“指挥历史前进”,决定人类命运 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规律可循  命题研究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例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 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针对训练1(2011·北京)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次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  )。 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 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 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 命题研究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例2】 (2011·山东)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答案试解:______ 解析:刑法的修改,是上层建筑的变化,反映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不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故选C项而不选A项。立法实践的变化决定政治制度的变化,故B项说法错误。刑法的修改,反映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说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故D项说法错误。 针对训练2(2011·浙江)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  )。 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 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误点纠错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决定” 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矫正练习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误点纠错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的地位是一样的吗? 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平等的,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 矫正练习2 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人的观念 D.生产方式 误点纠错3 改革≠革命 改革不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在这一点上,改革不同于“革命”。 矫正练习3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而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这是因为(  )。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B.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已不再存在 C.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利益差别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误点纠错4 “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的作用,个人总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或大或小,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矫正练习4 建国60余年来,我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凝结着人民群众的奉献和创造性劳动。这说明(  )。 ①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 ②尊重实践与尊重人民群众不可分离 ③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受历史条件制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点击“十二五”民生关键词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提高政府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 命题视角 视角 一系列的民生关键词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关注民生,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是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尊重。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国与民对立统一,既要国家富强又要关注民生。 (3)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价值观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立场上,关注老百姓的就业、住房等现实问题,是一种科学的价值选择。 (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医疗改革等保障建设,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命题预测 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十二五”期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这项措施集中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实践的主体 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两点论是重点论的前提和基础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波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必须完成的三项重大任务。无论是体现发展目的还是破解发展难题乃至走出经济困境,关注民生都是关键、核心、根本。 (1)说明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民生话题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怎样才能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请你对国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单项选择题 1.随着社会发展和低碳生活方式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乐于骑自行车上班或旅行。人们认为骑自行车上下班或外出旅游并不“丢份儿”,反而是体现主人年轻、健康、时尚的标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变化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推动作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2.(2012·江苏南京调研)针对频频发生的醉酒驾车引发的恶性交通事故,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刑法修正案(八)》,醉酒驾驶、飙车等行为正式入刑,“酒驾入罪”彰显了保护民生的立法原则。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法律要维护公民的利益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的哲学依据是(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④科学理论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2·浙江温州十校联考)目前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材料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主观与客观要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5.2012年3月,伴随着“两会”的召开,“民生”一词又成为媒体报端、街谈巷议的热点词、关键词。这体现了(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6.全国人大财经委和民盟中央均提出,中央应当将财政支出更多地用于社会保障和相关的转移支付方面,实现“藏富于民”。之所以要“藏富于民”,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据此完成第7~8题。 7.“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因为(  )。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个人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不起作用 D.要相信人民群众,因为他们的言行都是正确的 8.“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了________的思想(  )。 A.一切依靠群众 B.一切相信群众 C.一切为了群众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9.“光阴它就像杆秤,民心它重如山,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歌词呼唤着广大干部要坚决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从哲学上看,强调“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的理论依据是(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④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每年暑假,我国都开展暑期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要虚心向农民群众学习,同人民群众建立浓厚的感情。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③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11.(2012·浙江余姚中学期中)“十一五”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社会普遍关注的收入、物价、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六大民生问题在未来五年当中将迈上崭新的台阶。“十二五”规划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结合材料,说明加快以关注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基础梳理整合 ①决定 ②相对独立性 ③反作用 ④决定 ⑤改革 ⑥人民群众 核心理解深化 针对训练 1.C 2.A 误区辨析纠错 矫正练习 1.D 2.D 3.D 4.A 时政聚焦拓展 命题预测 1.A 2.答案:(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关注民生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 (2)①发展是硬道理,经济蛋糕不做大,就失去了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应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城乡居民收入要实现普遍较快增加。 ②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③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离退休职工、在校贫困大学生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 ④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⑤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 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等等。 演练巩固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B 5.B 6.D 7.A 8.C 9.C 解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不是引导者,排除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参与的改革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不是首创精神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不选③。 10.B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和政府根据我国民生现状和社会建设的实际,提出加快以关注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为此党和政府提出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把关注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 (4)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最高标准。关注民生,就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