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版权归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本公司热沈欢迎广大一线教师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
有意者请登录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版权所有,盗用必究!第三课第一节第一框教案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导入新课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样的,在古希腊也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认为“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同学们,世间的万物都包含着这样的道理吗?你能用其它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吗?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入手,把握矛盾的概念)(学生举例。)
不论是老于的思想,还是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及同学们举的几个例子,都包含了事物一分为二的合理思想。既然事物本身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如实地反映它们的本来面目,也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这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即矛盾分析的方法。那么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课学习。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板书)
请同学们粗读第三课的内容,即只读这部分内容的课标题、节标题和框标题。
(阅读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第三课知识总体框架结构。)
通过粗读本课内容,我们已经明确,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是这课书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板书)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从教材引用的老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声音的高与低、前和后都是两个不同的方面,甚至是直接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有区别,但它们又“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说明它们还有密切的联系;在赫拉克利特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高山区别于平原,冬区别于夏,春不同于秋,但它们又共同联系组成大地,组成一年的四季;同学们举的事例中同样具有这样的共同点——任何事物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既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上就叫做矛盾。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2页第2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矛盾是如何对立统一的。首先看哲学上讲的“对立”的含义是指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2页第3自然段并思考:①在课初你举的事例中,事物两个方面的区别是什么?二者是如何对立的? ②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否是一回事?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阅读,结合事例分析、回答问题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归纳、总结。)
从同学们对一个个具体事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概括总结出共同的东西,对立指的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
(1)“对立”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板书)
(学生分析回答问题②,教师讲授。)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矛盾双方互相对立、排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表现为外部冲突、对抗与非对抗,也可以不是。哲学上讲的“斗争”不仅概括了社会领域中或政治用语中经常讲到的“斗争”,而且也概括了自然现象和思维现象领域中的一切对立和斗争。例如生物学上讲的遗传和变异就各有不同特点,他们的对立表现在:遗传指的是亲代与于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我国民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说法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映;我国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亲代与于代之间、子代的个体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这指的是变异现象。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遗传、变异的这种差异性也是哲学上所讲“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其它还有同学们在学习上的比学赶超;理论专家们在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鸣、讨论同样也是“斗争”的具体表现。因此,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同哲学上讲的斗争”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因此我们不能把哲学士讲的“对立”、“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
那么,什么是统一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3页第4自然段至第84页第1自然段,并思考:①统一的两种情
是什么?②分析课初你举的事例中,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怎样统一的?
学生阅读,回答问题并分析自己所举事例,教师归纳、总结、补充讲授;)
(2)“统一”的基本含义:(板书)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板书)
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板书)
同学们回答得不错,对事例的分析也很好,但在理解“统一”的含义时,还需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例如在空气、阳光、营养等“一定条件”下,同化与异化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生物体这个统一体中s在教育设施、教育设备、教育资金等“一定条件”下,教与学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教师的启发讲授,就没有学生的领梧与接受,没有学生的领悟与接受,教师的启发讲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双方共处于教学活动这个统一体中。同学们所举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个道理。
第二,矛盾双方之所以能相互转化,是因为具备转化的可能性。矛盾双方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存在着由此达被的桥梁,正是这种相互关系构成的事物,就有了转化的可能性。没有发生相互关系的双方,构不成具体的矛盾,也就构不成事物。例如,同化与异化构成矛盾,而不是同化与教师构成矛盾。
第三,转化的含义。教材上讲“向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里,既指化合转化为分解、分解转化为化合,胜利转化为失败,失败转化为胜利等这种甲变成乙、乙变成甲的转化,也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第四,转化的条件。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段材料井思考,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需要的国内、国际条件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阅读材料;
……在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历史时刻,必须郑重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近20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
(摘自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教师课前把此篇阅读材料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或制成投影片在课上打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正像同学们所说,需要的国内条件有很多,比如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政治要稳定等,但最重要的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因为这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最可靠保证。
需要的国际条件,最重要的则是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要注意(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5页第 l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
(l)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2)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3)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犯了逻
辑错误;辩证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矛盾法则,即事物的对立统一法
则。
扼要强调,矛盾的含义;“对立”的含义;“统一”的含义;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应注意的三点。巩固新课
选用教材《议一议》的内容,思考、讨论:
①天下事、人之为学有没有难易的分别?
②难和易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①天下事、做学问都有难易之分,这正是它们对立的一面;②难和易相互依存,共
处于天下事、人之为学之中,难易转化的条件关键在去“为”去“学”,只有立志去“为”去
“学”,才能化难为易。因而学习贵在立志、贵在实践。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