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版权归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本公司热沈欢迎广大一线教师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
有意者请登录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版权所有,盗用必究!第三课第二节第一框教案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复习提问
据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问他的宰相魏征;“为人君怎样才能明智?怎样就会昏聩?”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还说:“尧舜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秦二世、梁武帝、隋扬帝由于偏听偏信于宠臣,所以遭到了失败。”李世民赞赏地说:“好!”魏征死后,李世民大哭,对侍臣说;“人用铜做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见兴替;用人做镜子,可以知得失。魏征没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由来,那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个成语故事中包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哲理呢?
(设计这个题的目的,是复习已学过的旧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矛盾普遍性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这个故事包含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这个原理要求我们看待问题或处理事情,都要用全面的观点,即两点论的观点,切忌片面性。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正面的,又听反面的既所顺耳的,又听逆耳的,才能避免片面性。如果偏听偏信,并以这种方式处理问题,就会出现错误。
通过我们对矛盾普遍性这一知识的复习和回忆,我们了解到,这一原理为我们分析事物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但仅仅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不够的,因为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矛盾也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我们教材上所讲的传说中的哲学故事和现代指纹技术,说明世界上的树叶千千万万,但没有两片相同的;人手的指纹千千万万,但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指纹,这说明世界上的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却又各不相同。为什么世界上的事物会千差万别,事物之间会有相异性、差别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新知识点。
第二节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板书)
一、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板书)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会千差万别,事物之间会有相异性、差别性,从哲学上说,就是因为事物的矛盾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即特殊性。具体来说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什么呢?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板书)
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板书)
那么如何理解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呢?具体说它表现在三方面:
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板书)
(l)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板书)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矛盾。比如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和社会的矛盾就各不相同。无机自然界包含的是吸引和排斥的矛盾,生物界包含的是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的矛盾,社会包含的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由此构成了三者质的区别。
拿我们学习的不同学科来说,它们就是因为各自的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才彼此区分开的。下面我们请各科的课代表试着分析一下你所代表的那个学科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是什么,可以吗?(各学科课代表发言,其它同学补充。)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同一班级的同学,是不是也各有特点呢?答案是肯定的,正因为我们各自有特点,才能彼此区别开,那么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特点是什么呢?相貌、身体、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任何一方面都可以。(教师组织学生发言,可任选1至2行的同学,并对学生发言加以引导,以使大家的发言把所列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
所以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
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在于:
任何事物具有不同的特殊矛盾。(板书)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或个性,那么走出我们这个班级,同样作为中学生,我们和高一、高三甚至和初中的小同学也同样具有不同的特点。
所以,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也各有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板书)
回到刚才的问题,走出我们的班级,我们和高一、高三甚至和初中的小同学也有不同的特点吗?就以你自己的发展为例,你能具体分析一下自己的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吗?
(选用教材上的“议一议”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议论,并请几个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讲解。)
通过同学们的议论和发言,我们了解到,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无论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尤其在心理方面,可能“出少年英雄”;也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除此以外,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具有不同时期的特点,比如在辩证思维发展方面,其中的辩证判断上,就有明显的差异。同学们可能看过法国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或电影,其中有一个面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如何用美与丑的标准评价这个人,各年级的学生便显示出了他们的差异,从所做的研究材料分析来看,初一学生主要用“个别性判断”来对事物个别性格作出判断,他们一般认为“卡西莫多这个人很好,因为一个人只要心灵美就行了。”
初三学生在“个别性判断”的基础上发展到“特殊性判断”的水平,即反映客观对象特殊性格的判断,他们一般认为“卡西莫多这样的人,如从外表看是丑的,但从他的行为和心灵看是美的。”
高二学生的辩证判断形式已占优势,他们的判断发展到以“普遍性判断”为主要形式,即反映客观对象的普遍性格的判断。他们一般认为“卡西莫多这个人从外表上看是丑的,但他有一颗美的心灵,心灵美比外貌美更重要。如果一个人有美丽的外表,但灵魂却是肮脏的,那他是丑恶的。”
这个例子反映出认识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差异,由个别性经特殊性达到普遍性。更多地了解些高中阶段自身的身体、心理、思维等发展的特点,成长过程中就会多一些主动性、自觉性、针对性;少一些片面性、盲目性,从而更好地成长、进步。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深刻总结历史和当前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中国基本国情,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特殊矛盾所作出的科学论断。这次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对我国现阶段特殊矛盾进行实事求是分析的结果,下面我们共同来做一下具体分析:
必须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我国人口多,底予薄、基础差,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仍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根据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字,如果按人均产值计算,中国只能排在132个国家和地区的第1o5位。人员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和明显改善,但总的来看还只是处于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并且全国农村还有5860万贫困人口,其中一半左右人均纯收入低于3oo元,在城镇还有2000万左右的人生活水平很低。
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2亿,今后每年还要以1300万的速度增加。
我国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淡水、耕地、森林、草地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口膨胀,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破坏。
我国国民经济总体素质和经济效益还不高,原材料的消耗强度比美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普遍高5一10倍,最高的达到百倍。
我国的科技水平在多数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产品增加值的科技含量还很低。
我国的教育还很落后,仍有 l亿多人的文盲,文盲和半文盲人数占了全世界文盲、半文盲人数的将近 l/4。
我国的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的70%以上,仍是一个农业大国。
我国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还占很大比重,商品化、市场化程度还很低。
封建残余、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还有广泛影响。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建议把以上有关我国特殊矛盾具体表现的9个方面制成投影片,教师可边讲边投出相应内容让学生看。)
因此,正如十五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以下内容略,可参看十五大报告。建议教师把这部分内容,课前钱成阅读材料,发给学生。)
所以,只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才能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主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
(3)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板书)
关于矛盾的特殊性,还必须进一步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不同方面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去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比如我们学校中存在着教与学的矛盾,教和学这两个方面就各有其特点。拿“学”这一方来说,你就要了解自己在识记能力上、理解能力上、运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从“教”这一方来说,也要了解各科老师授课方式的不同特点,因为教师因知识水平、性格特点、教学经验等的差异,有的可能严谨但欠灵活;有的可能灵活但欠严谨;有的可能擅长讲授;有的可能擅长指导学生自己思考,发表创见……等等,在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地去认识、把握教和学矛盾双方的特点,就会把学习真正地搞好。那么经济领域甲企业要搞好生产也一样,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构成的矛盾双方各有特点,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必了解矛盾双方特点,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研究企业特点解决产、供、销和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也只有抓住企业的生产和市场需求双方的不同特点,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矛盾的特殊性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但矛盾特殊性仍然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它和矛盾普遍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空间上看,“普遍性”是说事事有矛盾,那么各个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不是都一样呢?这是由“特殊性”来回答的问题,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从时间上看,“普遍性”说时时有矛盾,那么每一事物的矛盾自始至终都一样吗?这又需要“特殊性”来做出回答,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特点;再从空间上看,即使把每一事物内部不问的矛盾方面相比较,也
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说“事事”、“时时”都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在高中语文第一册“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我们已经学过“写景状物要抓住景物的特
点”’“人物描写要抓住外貌特征、个性语言和行动特点”,你能用学过的哲学道理加以解释吗?
相反,如果我们不抓特点、个性,只描写普遍性、共性,文章会怎么样呢? (选自教材“试一试”。)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