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版权归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本公司热沈欢迎广大一线教师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
有意者请登录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版权所有,盗用必究!
第六课第一节第二框教案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哲学上价值的含义、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导向作用;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价值观问题。能够认识、分析不同价值观的现象与本质;比较不同价值观的实质及作用;提高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和思辩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进行启发探究学习,设计问题连续体,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分析不同价值观的实质和作用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
【教学重点】
价值观的作用
【教学难点】
价值的概念和价值观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漫画导入:
设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不同的情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过渡:要了解价值观的知识,必须首先弄清价值的有关知识。
复习回忆:高一经济学上讲的“价值”是什么?──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扩展:除了经济学价值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价值?(学生举例:如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医疗价值、文学价值等)
设问:那么哲学上的“价值”是什么?它和上述价值又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先看下面事例:
显示:粮食、蔬菜、水果、禽蛋→人们营养的需要(箭头上标明满足二字)
衣服、房子、车船→人们穿、住、行的需要
阳光、空气、水→人们生存的需要
文学艺术、道德、法律、知识→人们精神的需要
试一试:你能概括出箭头两侧内容的共同点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人的需要和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这就是哲学上对“价值”的界定。
1、价值(哲学上的含义)
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属于哲学领域(一般)的概念;而前面我们提到的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医疗价值、文学价值等属于具体领域(个别)的概念。
因此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
◇ 哲学领域和具体领域的价值是不同的,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 价值是一种关系
◇ 事物包括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人(把人单独点明是为后面第七课人生价值的学习打下铺垫)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事物,就会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形成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我们称之为价值观。
2、价值观
(1)人们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设问:价值观从性质上讲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属于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重新深入思考分析导入时的漫画《当年砍树人,如今植树人》,得出漫画实质反映了价值观的变化。
扩展:生态价值观的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时期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古代
生产力水平低
人是自然的奴隶
工业时代
生产力发展
人是自然的主宰
现代
环境恶化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时期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古代 生产力水平低 人是自然的奴隶
工业时代 生产力发展 人是自然的主宰
现代 环境恶化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所以今天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这种价值观的变化还是根源于社会存在。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都会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因此价值观人皆有之。但是不同的人的价值观不一定相同。
(3)价值观具有多样性 。
表现在:
◇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
◇ 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群体有不同价值观。
◇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
材料一:出示图片,观看视频录象《信访局长张云泉》
设问:想一想:他坚持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
材料二:出示图文《法轮功修炼者自焚场景和自焚女大学生》
看一看法轮功修炼者的话:李洪志编造的“法轮大法” 的“真谛”:人类中的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犯有“应该销毁”的罪恶。“返本归真”、回到“天国”,才是做人的“真正目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从事创造性的劳动,主动创造历史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在于追随和服从李洪志这个“教主”,去“修炼法轮大法”,消业积德,早日“升天”。
想一想:他又坚持的是怎样的价值观?
讨论:
(1)这两段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引发了什么样的行为?最后会产生什么结果?
(2)结合问题(1),归纳这两段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人们的价值观不同,追求的具体目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必然不同,行为和效果也不一样。
3、价值观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1) 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2) 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
(3) 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再引导学生重新深入思考分析导入时的漫画《当年砍树人,如今植树人》,得出漫画实质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对事物评价就不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行为和结果就不同。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哪个同学来谈谈?(让学生畅所欲言,但要注意一个核心引导,就是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
课堂练习:
1.哲学上讲的价值是( )
A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B 阳光、空气等满足人的需要
C 人们关于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D 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 )
①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 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④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⑤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 ⑥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有导向作用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⑤⑥ D ①④⑤⑥
3.社会意识与价值观的关系是( )
A 社会意识属于价值观
B 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 社会意识和价值观没有直接联系
D 价值观和社会意识都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4.(2004年高考文综广东卷24)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这说明( )
A 价值判断总是有主观性
B “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
C 两者的评价都受到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
D 价值判断是有阶级性的,蔡襄是奸臣,所以不能客观看待广东荔枝的价值
5.马克思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段话说明( )
A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B 价值观人皆有之
C 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DCBAC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