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概念 (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课前准备 1、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2、查阅“文化”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文化“万花筒” 探究一: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 (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 (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教师:1、文化的形式有哪些?? 2、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 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文化素养的形成 (2)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探究二: 1、文化是什么? 2、归纳文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探究全面把握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本节课作为文化生活的入门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去感受文化,了解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从而真正理解并把握文化的科学内涵,发动学生去搜集整理,去分析归纳,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那么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是什么关系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者的关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作业。 板书设计 一、文化“万花筒” 二、文化的内涵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3、文化又是人们的文化素养 三、文化的作用 1、文化的形式多样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机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难点、疑点、探究点、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已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