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版权归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本公司热沈欢迎广大一线教师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 有意者请登录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版权所有,盗用必究! 高二政治上册教案 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 第一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高考资源网政治编辑部 陆国苑编撰 【教学目标】(四号宋体,加粗) 1、认知目标(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1)识记: 运动、静止的概念。 (2)理解: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运用: ①运用教材中引用的我国历史上的发明创造、优秀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材料,在理解哲理观点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②运用运动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增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心。 2、能力目标 (1)培养从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通过运动和静止关系内容的学习,培养在区别和联系中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四号宋体,加粗)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四号宋体,加粗) 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⑵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课时安排】(四号宋体,加粗)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四号宋体,加粗) 导入新课(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那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这些普遍联系的事物还有什么特征呢?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这是我们要研究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讲授新课(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 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板书) 前面我们谈到联系的普遍性时,谈到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比如:社会经济生活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商品的发展。正是说明由于这种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社会经济生活才不断地调整、改进和提高,最终得到健康快速发展。这说明一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构成该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部动因。 可见,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教师设疑:如何理解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有共同的地方,都是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但各个概念的侧重点不同,它们是有区别的。   (2) 区别: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变化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决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板书)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和变化的,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无不感到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9页第2自然段至第60页第2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思考问题:(1)物质运动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2)哲学上讲的运动是什么?它和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形式的关系如何?   教师总结:(1)物质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物质的这些基本运动形式各有自己特殊的运动形态,但是它们都反映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2)从哲学角度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的过程。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邓小平理论也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总之,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认识,都处于永不停止的运动之中。 既然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所以说运动和物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懂得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理解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关键,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运动观,所以,它是本课的重点。   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这个关系包括三点内容::(1)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l)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第一课讲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本框题又提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特性”与“属性”是什么关系?学生初学哲学容易把二者混淆,所以这是难点。讲清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特性是指独有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征,惟一特性,是说物质的本质。这个根本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客观实在性是从总体上泛指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是物质的、绝对的、不变的特性。(3)属性是事物所具有的感性物质和思维抽象出来的一般性质和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而运动的基础在于物质,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自身内部存在着的矛盾。运动是物质自身固有的,而不是从外面强加的。所以说,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4)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请同学们看书思考:   ①为什么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呢?   ②你能找出不运动的事物吗?   ③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呢?   前面在讲物质概念时,曾讲到“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那么“根本特性”和“根本属性”有什么不同?   (教师边引导学生回答边归纳。)   因为任何事物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我们上面了解的物质的五种基本运动形式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比如:宇宙中的各个星球都是在不停的运动中形成、演变、毁灭。我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也可以说明这个道理。(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教师点到为止就可以了。)总之,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任何物质形态,都是在运动中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是怎样存在的。   运动之所以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从运动和物质的其它属性的关系看,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如果没有运动,物质都不存在了,那还谈什么其它属性呢?所以,运动这个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那么,“根本特性”和“根本属性”又有什么不同呢?   物质“根本属性”或“唯一特性”的提法,是就世界上物质和意识这两大类现象的区别而言。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的唯一区别在于,物质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这里所说的“特性”是指独有的性质,即,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区别于意识而为物质所特有的属性;而“根本属性”是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角度,说明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是从事物多种运动形式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性质和规定。因为世界上的物质形态千差万别,物质的属性也多种多样。每一种物质形态都有许多属性,如质量、能量、导电性等。随着物质形态的变化,物质的具体属性也会发生变化。而物质的“运动”这种属性,同物质的其他具体属性相比,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是世界上一切物质形态共同具有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属性。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人们一谈到运动,自然要谈到是什么在运动,即运动的主体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回答前面讲过的物质的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主体各是什么?   多媒体显示: 机械运动 主体: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主体:分子、基本粒子?? 化学运动 主体:原子、离子   生命运动 主体:生物有机体?????? 社会运动 主体: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 不是。因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是认识运动的主体。   总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所以:   (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学生看书,然后回答为什么是错误的。略。)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事物,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永恒运动的前提下,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着静止状态。但又认为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4.静止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   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如:我们坐在教室里,我们的身体的位置相对于教室而言处于静止状态。   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间内基本不变。如:书上列举的张三的例子。(学生看书上的图片。)   但是任何静止状态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静止中也包含着运动,因为:第一,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当我们说某一物体是静止的时候,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它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运动。比如我们坐在教室里,虽然相对于教室的空间位置来说,是静止的。但同时我们和教室都在随着地球在太空中运动。而且,我们的体内始终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的生物运动,我们的思维活动也一直活动着。所以,这种静止是事物在运动中的某一方面、某一种形式的稳定状态。第二,任何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它还在进行着量的变化、比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就是说的人的一生中,年龄、外貌等的变化。而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某物就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转化成他物。又如:我们的教室这个建筑物在一定时期内是一座新楼。但逐渐的它会变旧,如不维修,最终会倒塌。因为,这个建筑物内部始终在不停的运动,加上外界的气候、温度、风雪、雨水等的侵蚀作用,建筑物经历着复杂的物理的化学的变化,这种运动迟早会使教室这个建筑物倒塌,而失去建筑物自身的性质。   总之,静止不是不动,只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通过以上分析,请一位学生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进行概括。)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l)区别: ①二者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地特殊状态。 ②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绝对、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     动      静     止  区别 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地特殊状态   性质不同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暂时的、有条件的  联  系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毛泽东 课堂小结(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学习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通过学习,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基本观点,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巩固新课(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1、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化学运动的主体是原于、离子,生物运动的主体是生物有机体;社会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思维运动的主体是人的大脑。这些主要说明 ( B )   ①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  ②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③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中的"静"说法错误的是 ( B )    A.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B.事物绝对不动、一点不变    C.事物的质的稳定性和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D. 事物运动的特殊形式 课后作业(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