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主观性试题解题要领及教学建议 高三政治备课组 李凤耀编辑 关于高考阅卷 主观性试题的阅卷流程: 组长分组讨论——提出阅卷细则;分组学习细则——掌握初步规范。 分组试批答案——补充合理要点;分组汇报细则——确定操作标准。 熟悉操作标准——分组正式阅卷;组长汇报概况——提供题目评价。 阅卷反思: 反思一:教师的“教”——高三政治学科的复习教学主要突破两大难题 第一:基础知识的落实(复述——整合); 第二:解题方法的掌握(知晓——运用) ——破解高考应试难题的两把利刃 ?反思二:学生的“学”——学生专业素养急待提高:政治的敏感度,人文的厚实度,思维的开放度,逻辑的严密度,解题的熟练度。 一、主观性试题是提高政治考分的关键 (一)主观题的性质和特点: “主观”的含义:一是提供参考答案(以突出要点为主)但允许考生作不同的回答;二是阅卷教师有不同看法和评分标准,在阅卷中,允许有规定范围内的评分误差。 呈现的形式:以材料(或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考生文字描述作答的一种题型。 目前的高考文综主观性试题属于简析题。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题型特点:信息容量大、能力层次多 、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文综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 ?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 ?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二、主观性试题得分偏低的主观原因:?基础知识未落实,?常规能力未到位,?解题方法未掌握,?组织表达不清晰,基础知识未落实?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 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 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常规能力未到位; 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 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深层是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问题:思维的发散不活:认准一点 不及其余。 思维的聚合不准:信息干扰、题眼难破;思维的逻辑不严;分析不实 、推理不顺。 解题方法未掌握: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语言组织表达不清:?书写潦草,难以评判;术语不准,辞不达意;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三、文综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领:?源自于高考,服务于高考;?技巧是形式,关键看能力;能力强不强,基础是知识。 (一)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答题总体要求 积淀要厚——联系试题的背景知识;思路要明——明确答题的具体导向 ; 联系要实——辐射试题的知识背景;逻辑要严——分析推理要有理有据 ; 层次要清——推敲试题的答案要点。 (二)主观性试题解题的总体步骤 审题—— 一审材料(类型、层次、中心观点、材料间的关系) ——二审问题(范围、角度、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 (提炼静态信息——促发解题思路) ?切题——联系知识、选择内容、构思答案;?答题——描述知识、事理结合、导出观点 ?反思——结论必然、要点完整、估算分值; (三)主观性试题理想答案的特点 要点完整、层次清晰;观点明确、分析到位; 逻辑合理、思维严密;表达规范 、文字简洁。 (四)常见题型的解题要领 按照试题的思维特点,主观题可分为:演绎型主观题 (关键词:如何体现、怎样看待、怎样做到) 归纳型主观题(关键词:分析、说明、意义、影响、措施、原因) 第一、演绎型主观性试题 例一:“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10分) 参考答案:①“主权归我”表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 ②“搁置争议”体现我国实行和平外交,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和平。 ③“共同开发”体现我国坚持对外开放,促进共同发展。 例二: (4)我国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工作。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并对工程移民工作做出原则规定。此后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宣传教育和移民动迁,并先后查处了侵蚀移民资金案件100多起,从而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10分)  ?参考答案:依法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此类题型的特点:?材料丰富——内涵多层;?指向明确——理论点明;? 演绎思维——合理发散;?以事说理——联系紧密; 解题要领:依据提示呈现知识,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对应观点解剖材料,依据材料演绎观点 第二、归纳型主观性试题:(1)图表类主观性试题,(2)意义类主观性试题,(3)认识评价类主观性试题,(4)分析原因类主观性试题,(5)措施对策类主观性试题,(6)指定原理类主观性试题 (1)图表类主观性试题 例一:(2001年)读图8,说明我国土地利用构成的特征,(6分) 例二:(3)以下两个问题。任选其一回答。 ① 材料三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劳动力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试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劳动力构成的角度,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样推动上述变化的? ② 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题型特点:图表呈现、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提炼不易、得分不难、答案直观 、依赖背景。 解题要领:1、对照设问,明确要求:(明层次、明方向、明范围) 2、细读图表,提取信息:(读表题、读数据、读表注) 3、迁移知识,形成答案:(依据教材、结合背景、运用术语) 注意细节:“两比较”:“横比”——“纵比”;“三结合”:设问——图表内容——涉及背景 “三忌讳”:一忌、死套教材知识;二忌、脱离表题和设问读图表;三忌、离开背景导向主观臆断 (2)意义类主观性试题 ?例:2003年41题第(3)问。 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9分) ?04年: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11分) 解题要领:?注意限定词语的特殊要求,解剖主体和意义对象的关系,把握意义内容的层次和角度。 (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先经济,后社会(政治) (3)认识、评价类主观性试题 ?如:试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 ?参考答案:气象信息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损失,创造效益。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的经济价值。气象服务业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它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解题要领:定性(是什么)——对象的性质判断;分析(为什么)——分析原因、影响、意义;? 结论(怎么办)——我们的态度、做法 四、政治主观性试题的解题教学 指导思想:1、把解题方法作为教学的有机内容 2、着眼于思维方式的引导和习惯的培养 教学内容:传授方法——解剖验证——体验过程 教学过程:引导训练,掌握答题一般要求;合理归类,提炼解题特殊规律; ?细节渗透,形成答题基本技能;专题强化,提高得分技术手段; 操作建议:第一、坚持专题指导和分散落实相结合,集中指导有必要,分散落实显实效; ?分散落实:分时分段落实;分课型分方式落实;分层次,分类型落实。 第二、坚持适度训练和强化讲评相结合 第三、鼓励开设不同类型的专题指导课 解题方法的研究及教学是一项常变常新的课题,有待于我们加大投入,早出成果。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