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解题一般思路
整理 陈彬
一、读: ( 解题的前提)
注意:可先读设问(定位材料限制的知识范围并明确答题方向),然后读材料。如果先读材料再看提问,可能造成阅读材料时所思考的问题与设问的要求不一致,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读设问时首先明确材料限制的知识范围(简称为定点)。明确知识范围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提问直接明确加以限制。如“运用哲学知识”、“体现经济常识道理”、“反映什么政治现象”等。这些限制只要稍加留心,就能准确把握;
二是设问没有直接明确限制,要根据材料或提问来进行判断,这就要看材料介绍的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还是精神现象。根据材料的特性来确定相应的知识。 例2003年高考39题第2小题: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应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三是设问本身所涉及的知识(如政府如何做到依法治国?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还要明确总指向,需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如何做”、 “分析”、“意义”等。)
二、找: ——找准题眼(解题的关键)
带着知识和问题读材料,抓关键词(有效信息)或中心问题,然后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也就是把审题分析设问和材料得到的有效信息与教材上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与当前政治热点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戴帽子)
例:2002年文综40题第5小题
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新纽带。它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的友好往来。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
三、作答: (解题的归宿)。按照材料和知识的逻辑顺序,精心组织答案。
注意: (1)戴帽子,点题切题;观点明确(观点、论点亮在本题或本角度的最前面,不要让阅卷老师去为你一点点地寻找答案)。(2)扣料子,每个角度应扣紧材料分析,不要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相互脱节。(3)分段子,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层次性、辨证性) 。(4)采点子,要努力挖掘出材料中的每一个“有效信息”,并且术语要到位,切莫用家常话来答题。 (5)挖坑子,多角度思考,详略得当
政治主观题的类型:
一、 体现型
二、 为什么型
三、 怎么办型
四、 意义型
五、 认识型
六、 启示型
一、 体现型
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
2000年第36题第(1)问: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2003年第39题第(1)问:2002年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降雨体现的哲学道理。2004年第38题第(3)问:“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2004年第39题第(6)问: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的方针。试说明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
解题思路: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疏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戴帽子)和材料(扣料子)相结合。
例题: 2000年文综第36题第(1)问: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请回答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15分
一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点
二联系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联系所给材料:所给材料的关键词句是“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达成协议”;“中国政府在谈判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双赢’结局”。联系所学知识:教材中阐述的我国政府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共有6个方面,即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以及我国对外政策包括五个基本点。
三疏理、作答:经过比较、对照,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符合了题意,自然也就成了答案的要点。
参考答案:(1)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观点)。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达成协议,正是为了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2)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在中美长达13年的谈判中,中国政府在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3)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原则(观点)。中国与美国在中国加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达成的是双赢协议,因而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对外政策原则(材料)。
昆明市2005年3月调考第40题。材料四:印度洋地震海啸灾害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第一时间派出了多支医疗队并提供了10亿人民币的无条件援助,这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对外援助,赢得受灾国与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6)材料四是怎样体现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点的? (9分)
参考答案:(6)①我国人民与政府对受灾国的援助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们对受灾国的援助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体现了我国对其他国家主权与内政的尊重。③对受灾国的无私援助有利于我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④对受灾国的无私援助,加强国际交往,体现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每一要点3分,共9分。只要能结合材料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
二、 为什么型
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
2001年第39题第(1)问:为什么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000年第37题第(3)问:美国为什么要插手该地区事务?如何插手?
2001年第39题第(2)问: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
2001年第40题第(5)问:2001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进入新世纪,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什么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加强?
2002年第39题第(5)问: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
2004年第39题 第(5)问: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
解题基本思路 :
“原因+意义”,原因一般是指已经存在的(即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意义一般指将要出现的(好的方面)。因此,此类题目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 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秩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具体来说:中间出发挂两头,前写原理或教材依据,后写意义或危害。
例题:2001年第39题第(2)问: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15分
依据: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3分
意义(重要性):加强思想建设,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3分)加强组织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3分)加强作风建设,才能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的传统。(3分)加强廉政建设,才能搞好现代化建设。(3分)
(本题实际上还可以回答: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可以保持党的性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意义。以及当前在党风方面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等必要性。)
例题:2002年第39题第(5)问: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
依据: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逢勃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可能性: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实依据)
必要性: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理论依据)
重要性: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按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发展旅游业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