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一政治《政治生活》3.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一、内容和解析 1、内容:本框下设三目:第一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第二目“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2、解析:第一目通过图示和说明展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步入了法制化轨道。第二目首先讲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划分,自治机关、自治权,其次讲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选择。第三目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讲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二、目标和解析 1、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2、解析: (1)结合课本76页“探究与共享”,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之一。 (2)学习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制度,可以用各民族互助的实例,说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从而表达全国人民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 (3)结合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取得的成就,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讲到实行区域“自治”时,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出错,有的同学甚至会认为,民族区域的“自治”和香港澳门的自治是一样的。在讲到民族自治地方的划分这一问题时,有的同学会将民族乡也算为民族自治地方。这些都是错的。教师要进行点拨。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政治学科的特点是内容多、时代感强,本节课的知识可以在计算机的支持下,选取典型材料帮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回顾所学知识 本节知识梳理 目标检测 配餐作业 (二)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进行新课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问题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问题2、如何理解民族自治地方?民族乡是不是自治地方?什么是自治机关?包括地方检察院和法院吗?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范畴。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不属于民主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体系。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问题3、什么是自治权?包括那些方面?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问题4、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78-79页内容。 问题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显著的优越性?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课堂总结、点评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2.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3)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 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四)目标检测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D ) A. 坚持党的领导 B. 设立自治机关 C. 坚持民族平等 D. 保障自治权 2、 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 ( A ) ① 人民代表大会 ② 人民政府 ③ 人民检察院 ④人民法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3、 2004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有利于 ( D ) ① 维护国家统一 ②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 ③ 促进现代化建设发展 ④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五)配餐作业 A组题 《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除享有一般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外,还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据此回答1-2题。 1.《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上述规定表明(A) A.民族自治地方有立法自治权?B.民族自治地方有变通执行权 C.民族自治地方有经济自治权???D.民族自治地方有文化管理自治权 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指的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B) ①人民代表大会 ??②人民政府?? ③人民检察院?? ④人民法院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是(B) A.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B.坚持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C.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D.坚持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B组题 4.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以年均l6.6%的速度增长,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被称为"内蒙古现象"。这表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 A.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B.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和繁荣 C.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D.使各民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实现了平等 5、国务院最新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这体现了(C) ①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是该地方唯一的自治机关 ②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③将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④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国家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A.②④?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②③④ 6、分析讨论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参考答案】 (1)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2)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3)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C组题 7.问答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载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又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参考答案】①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②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自己独特的优越性,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 ?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