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导学案 课题: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 课时 时间: 课标要求: 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货币的含义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理解货币的产生发展过程,纸币与货币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货币的本质和货币与纸币关系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 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 难点 货币职能、纸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教学 方法 启发式,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课件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集体备课) 课后 补充  问题设计与 双边活动 授课内容    教师活动:举例让学生辨别某物品是否是商品。 自然界的空气,人们收集的用于出售的新鲜空气,商店里的面包,变质的面包,朋友送给小明的钢笔。 教师活动:货币是和商品一起产生的吗?货币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货币的概念及其本质。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物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教师活动: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教师活动: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教师活动:个人或者是某集体是否可自自行制造人民币,供某一团体使用呢? 引入新课: ①本课结构及在此单元中的地位。 ②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离不开金钱,而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职的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讲授新课: 1、货币的本质 本框题着重围绕三个概念展开,即商品、一般等价物、货币。 (1)商品 举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商品。农 贸市场上的粮食、蔬菜、水果,超市里的油、盐、酱、醋,商场中的服装、鞋帽等,都是商品。 a、上述表面上各不相同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b、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提示:作为商品,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母亲亲手为我们织的毛衣不是商品,原因在于这件毛衣虽然也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但它没有用于交换,价值无法体现出来。 什么叫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什么时候才得以实现?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要实现必须要卖出去。进一步思考:人们为什么要买商品?因为商品是有用处的,即商品有使用价值。 引导学生理解商品的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凡商品必须居其二。 (2)一般等价物 阅读课本并讨论,一般等价物产生过程是怎样的?它的产生有何必要性? 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 一般等价物的表现形态是多样的,人类历史上很多东西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牲畜、布匹、贝壳等,它在这时并不是固定的。 (3)货币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产生过程:物物交换 扩大的物物交换 一般等价物产生 一般等价物固定到金银上,货币产生。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 金银的特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携带等。 注意: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比较商品、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异同。 商品 一般等价物 货币  产生时间     发挥作用     有无价值     2、货币的职能 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过渡到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A、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也就是用货币去表现某商品里面包含了多少人类的劳动。 货币为什么能够表现其它商品的价值呢? 因为货币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举例: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表现,如商店里商品的标价。但商品的标价一般是多少元,多少英镑,多少美元等,而不是多少货币。因为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注意: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就可以了。 解释: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B、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注意: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但可由纸币代替。 由于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参考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公式。 (2)货币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着重了解支付手段,举例;支付工资、赋税、利息、延期或预期付款等。 3、纸币 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纸币产生:金银 铸币 纸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可以代替金属货币购买商品,是不是我们国家可以大量发行纸币呢? 不行,因为市场流通中的货币有其流通规律,纸币作为其符号,同样要遵循规律。如果发行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发行过少则可能引起通货紧缩。了解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是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P8。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解释: ①通货膨胀指的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定要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 ②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会引发通货紧缩现象,导致商品零售价格出现持续负增长,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经营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花钱,银行金融机构不敢贷款等现象,整个经济处于长期萧条的状况。 (3)爱护人民币,反对假币 不行,因为伪造货币是违法行为,刑法里有明确规定,同时人民币由国家统一发行,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课堂可能练习 1、下列是对互联网上下载的信息认识正确的是() A.是商品,因为它有使用价值 B.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 C.不是商品,因为它是无形的服务 D.不是商品,虽然有价格但不是劳动产品 2.货币出现的标志是 A.物物交换 B.以一般等价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C.出现了金银等贵金属商品 D.金银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3.端午节时,一些食品商和星级酒店推出了售价高昂的“鲍翅粽”、“鲍鱼粽”、极品粽子礼盒等应节商品,一个粽子标价500元,这500元是 ①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③不具有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④现实的货币 ⑤观念中的货币 ⑥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①③ 4.2006年3月17日,欧洲央行公布数据表明,欧元正式装入欧元区12国老百姓的钱袋里后,欧元硬币共发行500多亿枚,纸币总数150亿张。欧元从本质上说是 A.货币 B.价值符号 C.一般等价物 D.商品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课堂 小结 本节内容讲述了商品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和职能,阐述了纸币的含义、产生、发行规律和电子货币,明确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纸币。  作业 本课学案内容  教后感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