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导学案
课标要求: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①让学生了解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几种主要的消费心理②知道怎样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③准确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含义④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教学,向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②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③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以及避免盲从等消费观念使学生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教学
重点
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
难点
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教学
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网络、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交流信息等,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是否有课件
有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集体备课)
课后
补充
问题设计与
双边活动
授课内容
问题:妈妈和女儿的消费心理有什么不同?怎样评价她们的消费心理?
问题:这是一种什么消费心理? 怎样看待它?
什么样的消费心理才是理智的? 为什么?
提问:这四种消费方式有何正(负)面影响?
如何区分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
题:为什么要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实现可持续性消费?
教师引出问题
(一)引入新课
课本20页的现象表明:中学生消费存在许多误区,了解消费心里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十分必要,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进行新课
有一位妈妈最怕给女儿买衣服,女儿想买的,妈妈不愿意,妈妈想买的,女儿看不中。每次都闹得不欢而散。妈妈认为,穿衣服不能太张扬,和周围的女孩打扮的一样才好。女儿坚决不同意:“同学都穿这样的衣服,我不要!”她总是挑选那些和别人迥然不同的衣服。
分析:妈妈的消费属于从众心理,有这种消费心理的人,消费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仿效他人,其消费行为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和别人行为的带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消费心理。
女儿的消费属于求异心理。具有这种消费心理的人,通过消费个性化的商品来展示个性,表明与众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推动新产品、新工艺的出现,但展示个性应考虑社会的认可与代价。
据调查,一些大城市的中学生“吃的看广告,穿的看牌子,玩的看流行”的现象比较严重。三口之家,一个孩子的消费甚至超过了父母消费的总和,给家庭经济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许多家长无奈的表示: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我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矮半截,抬不起头来。
分析:这是一种攀比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购买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和生活需要,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以获得一种优越感。购买时往往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压力。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求实心理才是一种理智的消费心理。在选购商品时考虑到价格、质量、功能、服务等因素,考虑自己的实际需要,讲究实惠,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又不造成经济损失。
总结:人们的消费行为由四种消费心理引发:
1.? 消费心理面面观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详细内容,并思考相关提问:
?表现
特点
态度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归纳:(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正、负面影响)(强调适度)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正、负面影响)(强调适度)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负面影响)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正面影响)
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的区分
◆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因受别人影响而按照别人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现象。
◆攀比心理是指在不同的收入阶层之间,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以高阶层的消费方式为参照。
教师总结:综上可知,消费是否正确影响自己、他人、社会。因此,我们要:
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①、什么是适度消费?
②、你很有钱,年入百万,就可以天天牛奶浴、啤酒浴,吃“天龙御宴”了吗?
③、贷款消费是适度消费吗?如何看待“负翁”与“负婆”?
教师归纳总结:(略)特别说明:量入为出的“入”指的是过去、现在、将来的收入。适度消费的“度”指的是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的消费。所以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的贷款消费是适度消费。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还不起贷则是不适度的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的原则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
①你喜欢追星吗?购物时非名牌不买吗?
②你有过凭一时冲动而购物的行为吗?
③在你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多少?精神消费占多少?是否患“小儿麻痹症”?
教师小结说明:(详细理论略)
首先,在消费中注意避免盲目从众。
其次,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
最后,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原则
老师想学生介绍“白色污染”思考:
让学生为解决“白色污染”和“资源浪费”出谋划策: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得出: (绿色消费五R原则)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绿色生活、环保选购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
教师引出问题:同学中存在浪费现象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现在过时了吗?它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否矛盾?
学生讨论,然后引导说明两者不矛盾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尤其说明拉动经济增长与铺张浪费不能混为一谈。教育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能丢!
教师小结:以上四个原则,是科学消费观的具体要求,我们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并用他们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既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社会,将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跟踪练习:
1、2006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对包括啤酒、葡萄酒、果酒、白酒在内,酒精度大于0·5%vol的酒精饮料,推荐采用"过度饮酒,有害健康"、"孕妇和儿童不宜饮酒"等劝说语。在烟酒等商品上标注劝说语有利于
A·帮助商品顺利实现价值 B·消费者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C·杜绝酗酒现象的发生 D·增强生产者的社会责任感
2.2006年9月19日新华网报道,德国人去买东西一般会自备布制购物袋,他们家里一般会放置数个不同垃圾箱,平常将垃圾分成可回收塑料、玻璃、纸张等各种类别。对德国人来说,垃圾分类已经变得"像刷牙一样平常"。德国人的生活消费习惯启示我们
①要自觉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 ②要做理性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③要积极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④要重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谐调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3、某高一学生喜欢打球,疯狂崇拜NBA球星麦克格雷迪,跟父母软磨硬泡一个月,买了一双价格上千元的麦迪篮球鞋,他觉得这样可以拉近跟偶像的距离。在轰动一时的超女总决赛时,又有学生花掉上万元高额话费为自己的支持对象投票。上述现象行为
A、是受从众心理影响的消费 B、违背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
C、是重视精神享受消费的表现 D、是社会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
3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课堂
小结
作业
实践:根据今天所学知识重新设计一份个人或家庭消费的合理化建议。
教后感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