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 幻灯片 2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课 区域环境问题 ---- 幻灯片 3---- 幻灯片 4【锦囊】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 幻灯片 51.危害: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 2.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多从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入手分析,人为原因一般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3.治理措施: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对应措施,从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治理措施一般包括组织管理、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等。 ---- 幻灯片 64.我国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 ---- 幻灯片 74.我国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 ---- 幻灯片 8---- 幻灯片 9【考点1】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1】(宝鸡2012届模拟)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 幻灯片 10(1)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 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 C.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D.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 A ---- 幻灯片 11(2)关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雨年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地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 ---- 幻灯片 12【解析】此题组主要考查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土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少雨年份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近现代西北荒漠化的发展主要是人为因素起决定作用。 ---- 幻灯片 13【1—2】(2011年泰安质检)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的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 幻灯片 14(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2)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A B ---- 幻灯片 15【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形成原因。由图示信息看,本区域沙漠广布,多时令河,可推断出区域气候较为干旱,因此,主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再由环境变化信息判断,随着森林的大面积减少,河流水量减少,流程变短,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由此不难得出本区域荒漠化发展主要是人类乱砍滥伐植被引起的。 ---- 幻灯片 16【考点2】 荒漠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2—1】(2011年泰安质检)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作“地球的癌症”。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此完成(1)~(3)题。 ---- 幻灯片 17(1)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 ) 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 B.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C.土地生产力下降,植被荒芜 D.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C ---- 幻灯片 18【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荒漠化的危害、分布以及防治对策。第(1)题,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其带来的直接危害主要是导致农业土地的生产功能下降、退化乃至消失殆尽。A、B、D三项与题干并不存在逻辑或因果上的关联,所以排除。 ---- 幻灯片 19(2)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地区 C.华南、西南地区 D.东北、东南地区 A ---- 幻灯片 20【解析】第(2)题,荒漠和荒漠化发展较快且集中分布的地区主要是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域,正确选项是A。 ---- 幻灯片 21(3)防治荒漠化最有效的途径是( ) A.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B.恢复荒漠化地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C.增加地表湿度,消除地表沙质物质 D.改善荒漠化地区小气候,降低风速 B ---- 幻灯片 22【解析】第(3)题,荒漠化的防治要结合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但最有效的措施应是恢复自然植被,因此正确选项为B。 ---- 幻灯片 23【2—2】(福州2012届质检)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1)~(2)题。 ---- 幻灯片 24(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重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C ---- 幻灯片 25【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荒漠化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状况及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新疆地区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内蒙古和宁夏水土流失所占比重大致相同;西北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荒漠;云南、贵州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破坏植被。 ---- 幻灯片 26(2)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 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 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 幻灯片 27【解析】第(2)题,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应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保护植被,减少对薪柴林的破坏,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提高天然气的使用率;我国目前能源消费仍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无法从根本上减少开发矿物能源。 ---- 幻灯片 28【考点3】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3—1】(湖北襄阳2013届高三模拟)下图分别是“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迁图(阴影部分表示湿地)”“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洞庭湖1825~2006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幻灯片 29---- 幻灯片 30(1)简述长江中游湿地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人为原因。 答案:湖泊数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湿地面积大幅下降。人为原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是导致湿地面积减小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上游地区对森林的砍伐,使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也加快了河湖的淤积。 ---- 幻灯片 31(2)扼要说明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及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案:影响:①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②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洪水的调蓄功能;③破坏了水平衡,改变了这里原有的水循环方式;④使水分的蒸发量减少,影响当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⑤压缩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原有的水生生物大量灭绝。保护措施: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 幻灯片 3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图示直观地反映出湿地的变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要从当地、上游地区两个视角加以分析:从当地来看,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加大,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是最主要的原因;上游地区对森林的砍伐,使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也加快了河湖的淤积。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对症下药,根据形成原因找对策,有的放矢。 ---- 幻灯片 33【3—2】(长宁2012届质检)阅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湿润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及山区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 幻灯片 34材料二 “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 幻灯片 35(1)完成“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 人口增加 ,B 高温多雨 , C 滥伐森林 ,D 水土流失 。 ---- 幻灯片 3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的措施。第(1)题,根据图表内容,结合南方丘陵地区情况正确分析得出结论。 ---- 幻灯片 37(2)南方地区“红色沙漠”主要发生在 江南 丘陵地区,它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答案: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当地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下游河道易淤积和湖泊萎缩。 ---- 幻灯片 38【解析】第(2)题,从“红色荒漠”发生的机理分析主要发生地应该为江南丘陵。它的形成对生产和地理环境都有影响,主要是表层土壤流失,对地形的影响,使下游湖泊河道淤积,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 幻灯片 39(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 干旱和半干旱 地区。简要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措施。 答案: 北方:植树造林,退耕还牧还草,合理载畜等。 南方: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开发新型能源,退耕还林等。 ---- 幻灯片 40【解析】第(3)题,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南北方形成原因不同,地理环境也有差异,荒漠化防治措施不同,结合课本知识正确作答。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