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专题二 第三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归纳·整合·串联 专题·迁移·发散 专题一 检测·发现·闯关 专题三 ---- 幻灯片 2---- 幻灯片 3---- 幻灯片 4---- 幻灯片 5---- 幻灯片 6---- 幻灯片 7---- 幻灯片 8 1.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对于生态环境问题,要求是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以水土流失为例进行了分析,除了水土流失以外,还应了解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现将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列表总结如下: ---- 幻灯片 9---- 幻灯片 10---- 幻灯片 11---- 幻灯片 12---- 幻灯片 13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等)的问题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 幻灯片 14---- 幻灯片 15 (2)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角度: ①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②根据阶段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 ---- 幻灯片 16---- 幻灯片 17 ③根据措施确定措施: 即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如参照甘肃西峰南小河沟治理、江西千烟洲和河南商城县农业资源开发、宁夏中卫市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治理等的成功经验或措施,结合区域实际问题,分别提出我国某些水土流失区、中低产田区、荒漠区等的发展措施。 ---- 幻灯片 18 [例1]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1)~(2)题。 ---- 幻灯片 19(1)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 幻灯片 20 (2)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幻灯片 21 [解析] 第(1)题,参考表中相关数据可得出,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第(2)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相同降雨强度下,坡耕地的径流量和泥沙量最大,说明不利于水土保持,其生态效益最差,即可排除②;把“荒草地”和“油松幼林地”的两组数据对照可以看出,荒草地的水土保持效果较好,所以不能简单地说“退耕还林优于退耕还草”,可排除④。 [答案] (1)D  (2)B ---- 幻灯片 22---- 幻灯片 231.四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比较 ---- 幻灯片 24---- 幻灯片 25---- 幻灯片 26---- 幻灯片 27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 (1)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原因: 该原因必然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的紧缺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包括利用过程中的问题等。 (2)解决该资源短缺的途径: 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 幻灯片 28 (3)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线路选择: 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要考虑线路的造价;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评价该工程: 一问题需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方面来说明。对输出地侧重说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并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对输入地则突出说明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 幻灯片 29[例2] 读“西电东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幻灯片 30 (1)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它们分别为 (  ) A.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B.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 C.京津唐、辽中南、沪宁杭 D.辽中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 幻灯片 31 (2)目前北路送电路线输送的主要是火电,这种能量输送方式与过去传统的输送方式相比,对京津唐地区的经济和环境有哪些有利之处? (3)中路送电线路主要输送水电。该能源供应地的电力开发对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之处? (4)南路送电线路输送的主要是红水河的水电。红水河的长度只有几百千米,为什么水能却很丰富? ---- 幻灯片 32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箭头所指示的行政区域,三条送电线路终点分别是京津唐、沪宁杭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第(2)题,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减轻大气污染上。第(3)题,水电站修建对长江上游地区的航运、水产养殖、发电、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拉动有极大的影响。第(4)题,红水河流程短但水能巨大主要在于落差和流量。 ---- 幻灯片 33 [答案] (1)A (2)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缓解京津唐地区能源紧缺的局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京津唐地区燃煤大大减少,减轻空气污染,降低酸雨危害。 (3)为水电站修建的水库,使长江上游河道水量增加,通航能力增强,促进了水运发展;水库可发展水产养殖,增加经济收入;发展旅游业;建设水电站又可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运输业、建筑业及钢铁、建筑材料等工业的发展。 ---- 幻灯片 34 (4)红水河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流域内降水十分丰富,河水流量大;红水河又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很大,可同时进行梯级开发,因此水能丰富。 ---- 幻灯片 35---- 幻灯片 36---- 幻灯片 37---- 幻灯片 38---- 幻灯片 39 [例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依靠高分辨率(2米到10米)的卫星影像和“3S”技术,进行了第二次全国土地大调查,并建立了我国的“数字国土”。专家认为,“数字国土”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球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 ---- 幻灯片 40 (1)下图为冬小麦各生长阶段的波谱特性示意图,通过分析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国土”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3)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国土”的相关技术? ---- 幻灯片 41 [解析] 由题干可以获知:“数字国土”的建立基础是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和“3S”技术,“数字国土”相关技术的核心是“3S”技术的综合应用,所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联系“3S”技术相关知识分析相关问题。第(1)题,通过遥感获得的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波谱特性,分析冬小麦生长状况,并对产量进行预测。第(2)题,“数字国土”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一方面要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 幻灯片 42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改革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分析良性影响和不良影响,并分析如何消除不良影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它应用于农业的布局、灾情预报、污染状况、解决措施等方面。第(3)题,在其他领域中也可运用“数字地球”相关技术解决问题。例如,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矿产监测等。 ---- 幻灯片 43 [答案] (1)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其波谱特性不同,通过遥感获得某地冬小麦某一生长阶段波谱数据并与正常年份比较,即可判断出冬小麦的生长状况,进而对产量进行预测,为下一阶段的生产活动提供资料。 (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遥感调查,合理布局农业;监测预报气候变化,旱涝、长势、产量预测,提高抗灾能力;农业污染环境状况监测与预报,提出解决措施等。 (3)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等。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