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 三 单 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课前预习·巧设计 名师课堂·一点通 知识点一 设计1 设计2 第 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点二 创新演练·大冲关 ---- 幻灯片 2---- 幻灯片 3---- 幻灯片 4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和表现。 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 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 幻灯片 5---- 幻灯片 6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气候、 、生物和 等。 地貌 水文 土壤 2.整体性 ---- 幻灯片 7 3.整体性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 。 (2)环境要素间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 ,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协调一致 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 ---- 幻灯片 8地表系统 桥梁 纽带 热能 动能 降低 升高 ---- 幻灯片 9发展演化 光合 呼吸 二氧化碳 有机物质 氧气 氧气 二氧化碳 ---- 幻灯片 10水循环 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 幻灯片 11 一、教材P64图3-2-3探究 1.厄尔尼诺形成于哪个海域? 提示:形成于太平洋赤道海域。 2.厄尔尼诺年份与正常年份相比,大气环流、海水温度和流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与正常年份相比,厄尔尼诺年时,赤道暖流减弱,太平洋东部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升高,大气环流增强;西部气流上升变为下沉,导致降水减少,东部受到上升气流影响而降水增多。 ---- 幻灯片 12 3.厄尔尼诺年份出现的变化会对哪些地理环境要素产生影响? 提示:厄尔尼诺的发生通过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降水和蒸发,海水温度的变化影响到海洋生物,最终导致社会经济蒙受重大损失。 ---- 幻灯片 13 二、教材P68图3-2-9探究 1.碳在各圈层中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提示:大气圈:二氧化碳;生物圈:有机化合物;岩石圈:无机物。 2.碳循环的过程分为几个环节? 提示:碳循环过程可分为固碳和放碳两环节,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固碳环节,植物的呼吸作用、火山喷发、燃料燃烧、腐烂分解为放碳环节。 3.碳循环具有什么意义? 提示:碳循环的意义表现为:①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保持在某一相对恒定的水平,保证地表温度不致过高或过低。 ---- 幻灯片 14---- 幻灯片 15 1.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1)大气、水、生物、岩石等要素之间的物质联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发展变化。 ---- 幻灯片 16(2)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 幻灯片 17---- 幻灯片 18---- 幻灯片 19---- 幻灯片 20---- 幻灯片 21---- 幻灯片 22 2.案例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①案例1:秘鲁沿岸地区的环境特征。 太平洋东部秘鲁沿岸海区,因秘鲁寒流和上升补偿流,把下层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形成了著名的秘鲁渔场;受寒流影响,秘鲁沿海地区降水稀少,荒漠带延伸较长,植被、地貌也都呈现出干旱的特征。 ---- 幻灯片 23②案例2:撒哈拉沙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幻灯片 24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①案例1: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及其对当地的影响。 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逆流增强→秘鲁沿岸的荒漠地区多暴雨;秘鲁寒流减弱→秘鲁渔场鱼类死亡→经济受影响。 ---- 幻灯片 25 ②案例2: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 幻灯片 26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①案例1:厄尔尼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厄尔尼诺大约每隔2~7年发生一次。在其发生的年份,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 ②案例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 ---- 幻灯片 27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的应用 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生物要素最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目前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有许多都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要素受破坏而造成的,如水土流失、沙尘暴、物种减少等;水也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如过度开采地下水、修建水库等;这些变化都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时候,一定要依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事先做好分析和研究工作。 ---- 幻灯片 28 [例1]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 幻灯片 29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 主要过程。 (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 幻灯片 30 [解析] 第(1)题,地势与湖面面积(湖岸线进退)变化相关,结合图中湖岸线变化判断即可。第(2)题,首先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河流水量与三角洲之间的关系判断即可。第(3)题,从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结合干旱区域特征综合分析。 [答案] (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到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 ---- 幻灯片 31(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口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缓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 幻灯片 321.读下图,完成(1)~(2)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 幻灯片 33(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解析:第(1)题,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易分解,形成贫瘠的红壤。 答案:(1)A (2)C ---- 幻灯片 34 不同的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各地理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三种物质循环的特征和意义如下表所示: ---- 幻灯片 35---- 幻灯片 36---- 幻灯片 37---- 幻灯片 38 [例2] 读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幻灯片 39 (1)请将字母与所代表的化学式、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名称连线。 A    ①O2 B    ②CO2 F    ③游离氧 G    ④CO2或重碳酸盐类 (2)图中A、B的形成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H只有成为________才能被植物吸收。 (3)从A~H整个作用过程都是化学元素的________过程。A、B与C、D、E转换的结果,改造了________圈;F、G作用的结果,改造了________圈。 ---- 幻灯片 40[答案] (1)A—② B—① F—④ G—③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水溶液 (3)迁移 大气 水 ---- 幻灯片 412.读自然环境某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完成(1)~(2)题。 (1)若该图是水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表示海洋, 则箭头②可能表示 (  )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大气降水 D.蒸发 ---- 幻灯片 42(2)若该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代表 沉积岩,则①可表示 (  )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外力作用 D.地壳运动 解析:第(1)题,椭圆表示海洋,则②表示蒸发,①表示径流或降水。第(2)题,若椭圆代表沉积岩,则①表示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 答案:(1)D (2)C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