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高一地理必修Ⅰ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
幻灯片 2地形: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
幻灯片 3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㈠聚落的概念:
㈡聚落的分类:
按性质和规模分
城市
乡村
----
幻灯片 4----
幻灯片 5看图回答:
1、比较山区聚落和平原聚落,简要说
明它们在规模、空间分布、形态和人口
数量方面的差异。
----
幻灯片 6北方平原和南方山区的聚落差异
平坦广阔
地形复杂
一般较大
一般较小
团聚型、棋盘式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聚居的人口较多
聚居的人口较少
----
幻灯片 7看图回答:
2、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形成的
主要原因。
----
幻灯片 8
1. 根据图4-3、4-4,回答问题:
P89活动:
(1)图4–3、4–4中,哪一个是山区的聚落,哪一个是平原地区的聚落?简要说明它们的主要差异?
(2)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
图4-3是山区聚落,图4-4是平原聚落。山区的聚落多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分布相对而言稀疏,规模较小;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布局。
平原地区地势坦,相对开阔,聚落的分布、规模受地形的限制较小,因而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也较大;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地势起伏较大,聚落多分布于山间盆地或谷地等相对平坦的地区,因而聚落分布相对分散,规模较小。
----
幻灯片 9 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沃野。海拔2400米,是丽江行政公署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所在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古城以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称号。
1、结合书上材料和图片,分析丽江古
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2、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
有利的地形条件?
古城北面和西面是山地能抵御秋冬西北风,导致冬无严寒;坐落于云贵高原上,地势较高,根据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夏无酷暑。
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充分利用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条件,还利用了河流的有利条件。
----
幻灯片 101、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
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
城镇呈串珠状分布于盆地边缘的山前冲积扇上,各城镇之间有交通线路相连。
----
幻灯片 112、除地形之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
还有哪些?
交通、矿产资源、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
水源、气候、河流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
幻灯片 12 图4–8《中国地势三大阶梯》、图4–9《2000年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反映了我国地形大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读图并回答问题:
1、对比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交通线路密度?
2、讨论我国地形大势与交通线路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原因?
P91活动:
第三级阶梯密度最大,第二级次之,第一级阶梯最小。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使得交通线路密度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这是因为我国的第三级阶梯海拔较低,多平原和丘陵,因而各类交通线路较多;第二级阶梯海拔多在1000米—2000米之间,为我国高原、盆地、山脉相互交错分布区,地表起伏较大,交通线路密度明显比第三级阶梯低;第一级阶梯主要是青藏高原,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多冻土、生态脆弱)交通线路最为稀疏。
----
幻灯片 13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P92活动:
四川省地形复杂,大致上可分两部分: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盆地中部又有平原、丘陵和低山等。不同的地形区,不仅交通线路的布局不同,而且交通线路的形态也各有差异。
读图4—10,简要说明四川省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
西部的川西高原,交通线路稀疏,多呈“之”字形分布;
东部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稠密,基本上呈网状分布。
----
幻灯片 14----
幻灯片 15冻土带
----
幻灯片 16杭州湾跨海大桥
----
幻灯片 17两湖平原的高速公路网
----
幻灯片 18塔里木沙漠公路
----
幻灯片 19----
幻灯片 20简要说明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线路
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
----
幻灯片 21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少
多
大
小
网状分布
呈“之”字形
低
高
----
幻灯片 22 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
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
等因素,选择有利地形,避开
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
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
坏。
----
幻灯片 231、地形
平原:限制少,尽量少占耕地。
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或沿河谷修
筑,遇陡坡走“之”字形路或开凿隧道。
2、水文:
应避开沼泽地,尽量少跨越河流。
3、地质:
尽量避开断层和地质灾害多发区。
4、气候:
工程设计需考虑暴雨、大风等出现频
率,以及冻土、积雪情况。
自然因素:
----
幻灯片 24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铁路与公路国道线以直达为主,适当照顾沿线
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市区边缘经过;
地方性公路(含省道)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
和居民出行为主,尽量经过居民点。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
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
幻灯片 25技术因素:
生态因素:
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
减少环境破坏
----
幻灯片 26读“兰州市分布略图”,回答问题。
1、为什么兰州城区沿黄河分布?
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山区,地形崎岖,而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黄河水又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因此兰州城区沿黄河分布。
(2)推断兰州城区主干道是什么走向?
东西走向。
----
幻灯片 27在下图铁路选线中,比较A、B、C三种方案,选出你认为较为合理的一种,并说明理由。
三种方案中,A方案线路最短,但要跨越山顶附近,地形坡度大,给铁路修筑和运营带来极大的困难;B方案线路较长,基本沿山谷修筑,但中间也需穿越山顶的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C方案尽管线路也较长,但所经地区坡度较小,相比而言,最为合理。
----
幻灯片 28 结合四川省地形图和交通路线图,从地形和交通方面分析历史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的原因。
⊙地形崎岖不平,出入的交通线路少。
⊙随着宝成、成昆、襄渝、成渝、川黔等铁路以及一系列公路的修建、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交通联系困难的格局。
P94活动:
小结:
⊙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P92)
⊙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因素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在交通线路选线时起决定性作用。
----
幻灯片 29下图为某地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
建设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
1)建设规划设
计走向有甲、
乙两个方案,
试分析两个方
案的不足之处。
2)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a聚落比b、c聚落
规模大的原因。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