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 原理与规律 ---- 幻灯片 2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 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 与规律的要点。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 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 幻灯片 3一、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即考查考生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 展变化的能力。这一考试目标的着眼点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 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地理学科术语来正确表述 地理事物和现象,准确地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具体包 括: 1.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必须掌握足够数量的地 理基础语汇,如地理基础名词和短语、基本数据、基本图形语 言等,并能在需要的时候恰当地选取和运用这些语汇说明问题。 ---- 幻灯片 4 2.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 定量表述。从试卷上提供的信息中解读出定量的信息并加以应 用;同时要熟记一些终生有用的地理数据,如绝对数据、相对 数据、比例数据、顺序数据等。 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基本类型 1.有关地形图的读图题是最基本的也是经常出现的试题。 2.有关经纬网和晨昏线的题目。 3.描述某区域的地形特征。 4.描述等温线的走向等。 ---- 幻灯片 5三、描述和阐释事物的基本要求 正确阐释地理事物要善于概括归纳,要抓住实质、形成主 线、把握要点,把繁多的内容进行化简,讲究逻辑清晰。要以 地理原理、规律为依据,由因→果(果→因)、由大→小、由前→ 后等,环环相扣、层层分析,将要点整理成逻辑顺畅、层次分 明的论述。切忌思路混乱、语无伦次。 1.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这是正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前提。 重要的地理事物包括教材和《考试大纲》涉及的大洲、大 洋,主要山脉、河流,主要国家、城市、交通线、人口等。对 地理事物的认识要通过揭示其特征来进行。构成地理事物的众 ---- 幻灯片 6多地理要素中总有—个占据主导地位,抓住这一主导因素,就 可以得知其特征。例如我国部分自然区域的地理特征可分别概 括为:东北地区——冷湿;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西南地区 —— 地形崎岖;西北地区 —— 干旱;青藏地区 ——“高”、“寒”。 2.理清知识联系,整合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这是全面、 客观、动态地描述和阐释事物的根本所在。 复习过程中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立 体化,理清各个知识点的纵横关系,形成“知识网络”,就能 拓展思维,形成学科能力,从而达到应用自如的程度。在描述 ---- 幻灯片 7和阐释事物时就能做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主旨明确、逻辑 严密、语言准确,而不会顾此失彼、东拉西扯。 3.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做好“理”字文章,这是正确阐 释事物的关键。 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构成地理规律和原理。地理原理不清, 地理规律不明,阐释事物时就可能张冠李戴、生搬硬套。 高考中常考的地理规律和原理有: 经纬度变化规律(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 为南纬;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为西经)、地 球自转和公转规律(包括直射点移动规律、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 幻灯片 8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四季变化规律、水平运 动物体偏转规律)、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海拔每升高 100 米温度降低 0.6℃)、气压垂直变化规律(越往高处气压越低)、 大气运动规律、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规律、气候类型和自然 带分布规律、水循环规律、河流径流季节变化规律、洋流分布 规律、火山地震分布规律、城市化规律、地球上存在生命现象 原理、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原理、农业区位原理、工业区位原理、 人口增长模式原理等等。对这些规律和原理决不能“含糊不 清”,而应弄清其“来龙去脉”。 ---- 幻灯片 9(2011 年山东卷)图 1-7 为 1969~2008 年山西省长治市寒 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 1-7 ---- 幻灯片 10(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 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 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名师点拨]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一般答题思路为“形态特 征,延伸方向(从哪里到哪里),怎样变化(递变规律)” 第(1)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越靠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 响越大,反之越小。盆地由于受到南部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大, 两侧山地和高原由于海拔高,受寒潮影响小。第(2)题,由于水的热 容量大,可减缓地表温度下降太快对农作物带来的冻害。 ---- 幻灯片 11 [答案](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 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 区)。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 从而减轻冻害。 ---- 幻灯片 12一、了解指导用语,明确答题要求 1.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 2.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3.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4.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5.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6.指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 幻灯片 13 7.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 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 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8.对比——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 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 9.评价——用科学的观点和正确的地理思想对地理环境、 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 10.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11.判断——从已知的前提出发,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律, 推出新的结论。 ---- 幻灯片 14二、细化答题程序,建构答题模板 例如: 1.建构“描述……地理要素”的特征的答题模板 海拔 地形类型及其结构 地形特征 地势(地面起伏) 主要地形的分布及其变化 其他:典型的地貌形态 气候特征 气温:最高、最低月均温,气温年较差 降水:年降水量,降水的时间变化 ---- 幻灯片 15 径流量大小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汛期、汛期 水文特征 长短、水位变化) 含沙量 结冰期 其他 河流长度、密度 河流支流分布状况(形态、曲直) 水系特征 河流流速 河流落差(水能) 性质(内、外流河) 河流特征 ---- 幻灯片 16 2.“描述、指出……分布(特征)”的答题要点:地理事物+ 分布位置(注意极值)+空间变化方向(延伸方向)或时间变化等。 3.“分析、简述……原因(影响因素)”的答题要点:现象(事 物)+特点+成因(三者要对应,成因可分为自然和人为两大方面)。 4.“评价、阐释……条件”的答题要点:现象、事物的特点 +对人类活动影响+影响优或劣的原因分析(即评价要有优劣)。 注意:切不可机械照搬,应依据试题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