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幻灯片 2---- 幻灯片 3 1.了解地震波的类型及其传播特点。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各层的特点。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 幻灯片 4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的分类及传播特点 慢 固 快 液 ---- 幻灯片 5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依据: 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内部圈层 ①地壳:位于 界面以上,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17千米。 地震波 莫霍 ---- 幻灯片 6 ②地幔:介于 界面和 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上部有一 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③地核:位于 界面以下至地心,可分为 核和___核。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 (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莫霍 古登堡 软流 古登堡 外 内 上地幔上部 ---- 幻灯片 71.发生地震时感觉如何?为什么? 提示:若在陆地上,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感觉到左右摇晃。原因是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先到达地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后到达地表。若在水中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原因是纵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 幻灯片 8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 和 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主要成分是 ,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的圈层。 3.生物圈:是地表生物及其 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底部、水圈的 和 的上部。 气体 悬浮物 氮和氧 连续但不规则 生存环境 全部 岩石圈 ---- 幻灯片 92.生物圈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提示:(1)生物圈有生命存在,其他圈层是无机环境;(2)与其他圈层交错,没有分明的界线;(3)生物圈不仅包括全部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 幻灯片 10---- 幻灯片 11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地球内部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每个圈层各具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 幻灯片 12---- 幻灯片 13      (1)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 幻灯片 14(2)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四个比方 ①通过地震波间接了解地球内部的知识,就像运用X光线或B超、CT等了解人体内部结构。 ②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使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就像将一支筷子放在盛有半碗水的碗里,看见水面处筷子好像被折断了。 ③地壳的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就好像建房子,高楼必须挖深地基一样。 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就像煮熟的鸡蛋一样,有蛋壳(地壳)、蛋白(地幔)和蛋黄(地核)。 ---- 幻灯片 15[典例1]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幻灯片 16(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D表示______界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该面以上C代表_______,该面以下E代表________。 ---- 幻灯片 17(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____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________态,F面是________界面。 (4)C层主要由__________组成。G层叫__________,H层叫__________。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_________和__________(软流层以上)。 ---- 幻灯片 18解析:该图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状况的变化。右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图做出的判读结果。例如,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面为莫霍界面。 ---- 幻灯片 19又根据在2 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界面。F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F面以下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气态。那么,既然非固态,又非气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 答案:(1)横 纵 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 (2)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消失 突然下降 固 液 古登堡 (4)各类岩石 外核 内核 地壳 上地幔上部 ---- 幻灯片 20 “四厚四薄”对比记忆地壳厚度的一般差异 (1)海陆差异:大陆厚,大洋薄。 (2)地貌差异:高山厚,平原薄。 (3)海拔差异:高处厚,低处薄。 (4)深度差异:海岭厚,海沟薄。 ---- 幻灯片 21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1)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共同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四大圈层共同形成了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环境,具有三个特点: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在不断地变化着。 ---- 幻灯片 222.外部各圈层特点比较 ---- 幻灯片 23[典例2] 读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四大圈层中,物质的密度自上而下逐渐______,范围渗透于其他三大圈层的是______,属于从外部圈层向内部圈层过渡的圈层是______。 ---- 幻灯片 24(2)对地球起保温作用的是______圈,使其具有保温作用的主要温室气体是______等。 (3)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B.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是开放的、均一的系统 D.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 幻灯片 25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不包括岩石圈。其中,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岩石圈处于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的过渡位置。对地球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层,其主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 答案:(1)增大 生物圈 岩石圈 (2)大气 二氧化碳(CO2) (3)D ---- 幻灯片 26---- 幻灯片 27---- 幻灯片 281.教材第21页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点拨:读图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在同种介质中传播时,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2)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 (3)在地下2 900千米处,纵波的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 幻灯片 29 2.教材第23页活动 点拨:四大圈层各有特点,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也存在分异和变化,要深入认识,应当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认识。例如: ---- 幻灯片 30 (1)大气运动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2)大气运动有什么规律? (3)水圈的性质、特征、组成分别是怎样的? (4)海水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5)岩石圈是否万古不变? (6)生物圈有什么分布规律? ---- 幻灯片 31---- 幻灯片 32 谢谢观看!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