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 幻灯片 2D ---- 幻灯片 3解析: A错,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又有部分溶解,该溶液中可能含有Zn2+、Mg2+等;B错,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FeBr2,先加入适量氯水,Fe2+先被氧化为Fe3+;C错,pH试纸不能用用蒸馏水润湿后,再测定溶液的pH。 ---- 幻灯片 42.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图1中关于各实验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图1 A.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NH3或HCl气体,并防止倒吸 C.装置③可用于收集H2、CO2、Cl2、NH3等气体 D.装置④可用于干燥、收集氯化氢,并吸收多余的氯化氢 C ---- 幻灯片 5解析:A错,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溶的液体混合物;B错,装置②用于吸收NH3或HCl气体,不能防止倒吸;D错,收集氯化氢应用向上排空气法。 ---- 幻灯片 63.下列物质的制备方法合理的是 ( ) ①将氯化铝与硫化钾溶液混合后过滤制备硫化铝 ②将过量的铁与氯气加热反应制备氯化亚铁 ③在配置的硫酸亚铁溶液中常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和硫酸 ④先将铜氧化成氧化铜,再与硫酸反应来制取硫酸铜 ⑤将45 mL水加入到盛有5 g氯化钠的烧杯中,配置50 g溶质 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A.只有 ④B.只有②③ C.只有③④ D.全部 解析:①错,Al3+与S2-相互促进水解,生成氢氧化铝;②错,铁与氯气反应生成FeCl3;⑤错,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是5%。 C ---- 幻灯片 7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实验结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粗略配制浓度为2 mol·L-1的NaCl溶液,可将58.5 g NaCl加入到盛有500 mL水的烧杯中,搅拌、溶解 B.将滴定管洗净,再用蒸馏水润洗后,即可注入标准液进行滴定 C.向乙酸乙酯中加入稀NaOH溶液,振荡,分液,可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D.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先加热再通入氢气 解析:B错,将滴定管洗净,再用待装液润洗后,即可注入标准液进行滴定;C错,向乙酸乙酯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振荡,分液,可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D错,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先通入氢气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冷却后停止通入氢气。 A ---- 幻灯片 8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解析:B项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C项浓硫酸不能在量筒中稀释;D项易发生倒吸现象。 A ---- 幻灯片 96.图2中装置可以用来发生、洗涤、干燥、收集(不考虑尾气处理)气体。该装置可用于 ( ) A.锌和盐酸生成氢气 B.亚硫酸钠和浓硫酸生成二氧化硫 C.碳酸钙和盐酸生成二氧化碳 D.浓氨水和烧碱制取氨气 图2 解析:A项可用于此装置;二氧化硫能溶于水,所以B项错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C项错误;氨气极易溶于水,D项错误。 A ---- 幻灯片 10解析:BaCl2与H2SO4反应:BaCl2+H2SO4 ==== BaSO4↓+2HCl,引入新的杂质。 A ---- 幻灯片 11赶走水中的溶解氧(或空气) ---- 幻灯片 12晶体中含Na2S和Na2CO3两种杂质 ---- 幻灯片 13不合理 Na2S2O3与稀H2SO4反应生成的SO2和H2S发生反应,可能无H2S逸出 ---- 幻灯片 14足量3 mol·L-1 H2SO4 酸性KMnO4 溶液 澄清石灰水 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不褪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幻灯片 15晶体中含有杂质(如Na2S等)在滴定时参与反应或晶体部分失去结晶水 ---- 幻灯片 16解析:本题属于综合实验,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Na2S易被氧化,在配制混合溶液前先将蒸馏水加热煮沸一段时间其目的是减少溶解氧的含量;根据假设1和假设2,自然提出假设3;根据资料可知,制取的产品加入稀硫酸,可以产生SO2,若含有Na2S,也不一定有H2S气体产生,由于SO2和H2S反应;基于假设1设计实验方案,实质是检验CO2,注意的是产品中加入稀硫酸,一定有SO2。在检验CO2时要防止SO2的干扰,先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SO2,然后用品红溶液检验是否吸收干净,再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CO2;利用反应2Na2S2O3+I2====2NaI+Na2S4O6检验晶体的纯度偏高,显然是含有杂质也发生类似的反应或者是结晶水失去。 ---- 幻灯片 17图3 ---- 幻灯片 18防止加热时液体产生暴沸 平衡气压,有利于乙醇与浓硫酸混合液往下流 B D F E G 缓冲气流、防止堵塞 ---- 幻灯片 19CH2==CH2+Br2→BrCH2CH2Br 溴易挥发,这样做以减少溴的挥发损失 ---- 幻灯片 20Ba(OH)2·8H2O与CO2作用转化为BaCO3 ---- 幻灯片 21溶解、过滤 250 mL的容量瓶中 ---- 幻灯片 220.1980 ---- 幻灯片 23不能 ---- 幻灯片 24解析:明确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是解决综合实验题的关键,制取乙烯气体后,首先连接装置C,目的是缓冲气流,防止被堵压力过大产生危险,然后除去杂质气体,纯净的乙烯气体通入液溴中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由于液溴容易挥发,反应管E中加入少量的水或者是将反应E管浸入冷水中,减少溴的挥发并且最后要用碱液吸收挥发出的溴蒸气;由于Ba(OH)2·8H2O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因此含有BaCO3;配制溶液时,溶解或者稀释后要冷却,再转移到容量瓶中;中和滴定时,所用的试剂的浓度不能太大或者是太小,太大造成的误差可能很大,浓度过小,所用的液体的体积很大,可能试剂不够用,因此选用与OH―的浓度接近的酸溶液滴定;由1Ba(OH)2~2HCl计算Ba(OH)2的物质的量,注意的是开始配制的溶液的体积是250 mL,量取25 mL进行滴定,计算Ba(OH)2的物质的量时要扩大10倍计算,由于室温下Ba(OH)2·8H2O的溶解度很小,不能配制1.0 mol·L-1 Ba(OH)2溶液。 ---- 幻灯片 2510.(14分)实验室以氯化铁腐蚀印刷电路铜板后的溶液(简称“腐蚀废液”)为主要原料来制备氯化铁晶体,从而重新用作腐蚀印刷电路铜板的试剂。该制备流程如图4: 图4 ---- 幻灯片 26铁粉 玻璃棒 搅拌 Cl2 Fe2O3 ---- 幻灯片 27FeCl2或Fe2+ 取少量溶液U,加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则表明溶液U中有Fe3+(或FeCl3);另取少量溶液U,加入几滴酸性KMnO4溶液,若KMnO4溶液褪色,则表明溶液U中有Fe2+(或FeCl2),说明通入的V的量不足够;若KMnO4溶液不褪色,则说明通入的V的量充足 ---- 幻灯片 28---- 幻灯片 29解析:氯化铁腐蚀印刷电路铜板后的溶液中含有FeCl3、FeCl2、CuCl2,加入铁粉过滤得到FeCl2溶液,滤渣中含有铁和铜,用盐酸溶解,得到铜,向得到的FeCl2溶液中通入Cl2得到FeCl3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得到氯化铁晶体,注意的是由于FeCl3容易水解,要注意防止水解;判断通入的Cl2是否足量,实质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Cl2;由表中数据知Cu2+先沉淀,Mg2+最后沉淀,Mg(OH)2的溶度积最大。 Cu2+ > ---- 幻灯片 30图5 ---- 幻灯片 31HNO3溶液 Na2SO4·10H2O 蒸发浓缩 冷却结晶 取少量晶体溶于蒸馏水,然后用盐酸酸化,再滴加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即证明该晶体中含有SO2-4 ---- 幻灯片 3230 ---- 幻灯片 33解析:本题属于流程题,明确流程中每一步的反应是解题的关键,铅膏中加入Na2SO3被PbO2氧化,同时PbSO4转化为更难溶解的PbCO3,PbO和PbCO3被硝酸溶解生成Pb(NO3)2,再向其中加热稀硫酸,生成HNO3和PbSO4,PbSO4中加入NaOH后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得到3PbO·PbSO4·H2O。进行计算时不必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PbO2得到的电子数等于Na2SO3失去的电子数。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