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汉武帝 董仲舒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二 汉代-儒学的兴起 ---- 幻灯片 2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为“有为”,那么,汉武帝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 幻灯片 3(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现实需要: 2)用人政策: 3)个人发挥: 汉武帝时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 幻灯片 4(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现实需要: 2)用人政策: 3)个人发挥: 汉武帝时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 幻灯片 5董仲舒生平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 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 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 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 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 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 幻灯片 6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需要。 ---- 幻灯片 7思想主张 1、“儒学独尊” 2、“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3、发挥儒家 仁政思想 4、“三纲五常” 作用 思想统一、国家安宁,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服从统治;爱护百姓 减轻负担,缓和矛盾,改善生活 为人处事标准 君权 中央集权 统一 知识点拔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 幻灯片 8巩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 幻灯片 9(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 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 幻灯片 10 巩固: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 幻灯片 11巩固: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 幻灯片 12(二)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1)中央: 2)地方: ——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 ——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 幻灯片 13(二)太学的出现; 2、影响: 1)对教育: 2)对社会风气: 3)对统治基础: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 幻灯片 14 思考: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 幻灯片 15小结: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朝时期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 ——应运而生; ——蔚然大宗; ——遭到打击; ——逐渐复苏; ——正统思想; 儒学的兴起 ---- 幻灯片 16一、儒学兴起的背景; 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1、原因: 1)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文化成为了…… 2)一些儒生和游生引用儒学经典,借用……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 幻灯片 172、概况:(了解一下) 焚书:公元前213年,把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书,通通烧毁,只有医药、卜噬和种植的书不烧。 坑儒:第二年,一些方士和儒生背后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用刑罚,秦始皇加以追查,最后活埋了460人。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 幻灯片 183、评价: 1)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2)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秦朝统治。 3)消极: ①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②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③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 幻灯片 19 思考1: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1)战国——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学术氛围较宽松; 2)秦朝——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控制; 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死气沉沉; ---- 幻灯片 20 思考2: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思考3: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1)秦朝焚书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思想; 2)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威胁。 ---- 幻灯片 21二、儒学兴起的表现;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 幻灯片 22秦刚刚统一;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国力强盛; 董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排斥、打击 尊崇 简单粗暴 倡导、劝勉、教化 儒学发展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思想控制 有利于国家……但钳制了人们的……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