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怎么办?》
20世纪的三位伟人、三大理论、三次巨变
孙中山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
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第一次巨变!
----
幻灯片 2
----
幻灯片 3----
幻灯片 4诗中描绘的中国是
一个怎样的中国?
春愁难谴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三民主义的提出■
----
幻灯片 51、改良道路行不通:
2、走上资产阶级革命道路:
3、民族危机的加深
1.旧三民主义提出背景
2.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创建了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哪些救国主张?结果如何?
----
幻灯片 63.三民主义的提出
暴力推翻清王朝 民族独立
推翻帝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国民主权
核定地价 国民共享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前提
核心
补充和发展
----
幻灯片 75.评价
进步性: ①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③在它的指导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迅速发展,三民主义思想对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因此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
幻灯片 8 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二: “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董,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
——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
----
幻灯片 9■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提出背景
A.孙中山接受失败教训,致力于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B.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 提出: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广州)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
幻灯片 103.内容
民族主义:
对外突出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
关注国计民生
----
幻灯片 114.评价
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②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一致,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
----
幻灯片 12课堂练习
1.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民享主义
2.中国近代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
洋务”“君主立宪”等思想的失败说明了
A.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B.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
C.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
D.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
3.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政治目标是
A.推翻封建制度,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B.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
D.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
幻灯片 134.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三民主义集中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B.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5.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结成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知难行易”学说
----
幻灯片 146.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它
A.提出了政治革命的目标 B.制定了社会革命的方案
C.阐述了文化革命的纲要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7.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其目的是
A.防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
B.避免革命成功后出现新的革命
C.根治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不平等
D.达到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目标
8.中华民国成立后,由孙中山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A.《资政新篇》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和平建国纲领》
----
幻灯片 15[补充说明] 孙中山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
萌发: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兴中会的创立.
提出:中国同盟会的组建,以及《民报·发刊词》把
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
传播: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实践: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挫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
运动的相继失败.
发展: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三大政策,把旧
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再实践:以北伐战争为标志的国民大革命.
再挫折:蒋汪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败.
----
幻灯片 16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
重大发展:
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
幻灯片 17孙中山能够实现伟大转变的原因:
1、根本原因:
2、客观条件:
孙坚持民主革命,不断
探索的革命精神
多次斗争屡遭失败的教训;
十月革命的影响(苏联的帮助);
五四运动的影响(显示了工人阶级伟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
幻灯片 18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
当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
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
幻灯片 19 美国记者斯诺曾在上世纪30年代问宋庆龄是如何爱上孙中山的?宋庆龄答道:“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而是出于敬仰。”
你能根据你所熟悉的孙中山谈谈中山先生具有哪些值得敬仰的品质吗?
----
幻灯片 20[知识拓展]
孙中山一生中的两次伟大转变
第一次:
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良(改革),遭冷遇,转而走上革命道路。
第二次:
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作(最伟大的转变)
----
幻灯片 212000年上海高考试题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6月)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
幻灯片 22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1903年12月13日)
2)与材料一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
幻灯片 23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封建军阀统治;
帝国主义压榨。
----
幻灯片 24(5) 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评价:
是中国历史上民主革命的先驱;
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革命主义精神。
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
----
幻灯片 25 “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辈所倡言……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认清帝国主义面目,提出明确反帝主张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