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三课 宋明理学
----
幻灯片 2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
幻灯片 3①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
幻灯片 4----
幻灯片 52、儒、佛、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
(2) 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3)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1)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更辉煌的时期(三教合一)
----
幻灯片 6思考:为什么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提倡儒学?
①儒学首先是一种行为哲学,它与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相适应,逐步演变成日常生活行为准则,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化,迎合了传统社会的客观要求,也迎合了少数民族社会的需要。
②儒学对统治阶级是一种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对士人知识分子、社会精英是人生信条,又是借之参与政治的手段,受到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欢迎。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人民渴望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儒学强调的是“和”,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容易被人民所接受,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统治。
④儒学比佛教、道教传播的更广,影响更大,少数民族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儒学是最好的统治人民的一种精神工具。
----
幻灯片 7二、宋朝的程朱理学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
幻灯片 81、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3)儒学体系的更新;
(社会动荡不安; 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
幻灯片 92、宋朝理学的产生
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1)时代背景
----
幻灯片 10(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北宋时期
②南宋时期
程颢、程颐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
仁是万物俱生的;
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理气论”、“心性论”
----
幻灯片 11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中朱熹的主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思想主张?
----
幻灯片 12(3)影响
②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①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
幻灯片 13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2、主要思想主张
(1)陆九渊:
“心即理也”,并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守仁:
“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
幻灯片 14王守仁之励志诗——
象棋终日乐悠悠,
苦被严亲一日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
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
象入山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
忽然惊起卧龙愁。
----
幻灯片 15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
幻灯片 16 通过本课对《宋明理学》的学习,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发展演变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依然有所发展;②隋唐时期——进入更辉煌的时期;③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走向成熟;④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的产生。尤其是对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典型代表、思想精髓、思想特点和“理学”与“心学”的比较等作了粗浅分析。那么接下来,儒学发展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阶段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幻灯片 17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内容:
----
幻灯片 18(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
幻灯片 19程朱理学
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背后或者之上,有一个更根本的原理,即形而上学的存在“道体”
道体是万物的本源
通过“格物致知”来体验天理的存在
程朱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企图以道德形而上来建立一个和谐的道德理想国。它高举道德鞭策人君成为尧舜禹汤,并以道德法则作为调和君臣矛盾乃至整个统治秩序中一切矛盾的最高准绳。
客观唯心主义
----
幻灯片 20陆王心学
“心”是第一性,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突破以“致良知”为人生观。它高举“良知”的牌坊,企图通过“良知”达到“天理”,以此匡扶天下道义,挽救乱世危亡。
主观唯心主义
----
幻灯片 212、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带有新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包括( )
①受佛教、道教冲击失去正统地位 ②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③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所接受 ④儒学家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B
----
幻灯片 223、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了促进儒学发展的措施,主要有( )
①设立五经博士,兴办太学 ②在孔子庙堂建立国学 ③尊孔子为“先圣”“宣父”④下令对五经作出权威性官方注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C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