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
幻灯片 2
教 材 案
----
幻灯片 3----
幻灯片 4
----
幻灯片 5----
幻灯片 6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
(2)过程: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
幻灯片 7(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2)任务:优先发展①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②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③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
幻灯片 83.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农民、手工业者参加④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2)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易错扫描】 (1)“一五”计划只是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一五”计划包括发展生产力和改变生产关系两方面内容,三大改造也属于“一五”计划的内容。
----
幻灯片 9(3)农业合作化运动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由农民个体私有改造为合作社集体所有,而不是国有制。
(4)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不是建立公私合营企业,而是实现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
【知能拓展】 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
----
幻灯片 10位。(3)社会主要矛盾: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时期的结束。
二、探索与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和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幻灯片 11(2)主要内容:A.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A.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B.结果: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
幻灯片 12(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A.“大跃进”
特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上,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
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⑥客观经济规律。
----
幻灯片 13B.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C.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政策调整
(1)方针: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结果:从⑦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幻灯片 14【易错扫描】 “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由⑧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⑨闹革命”。工农业生产总值两年损失一千亿元。
----
幻灯片 153.调整
(1)1971年,⑩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出现国民经济的复苏。
(2)1975年,邓小平 全面整顿政策使得经济好转,国民经济呈
现迅速回升状态。
4.影响:导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丧失了发展的良机。
----
幻灯片 16
1.“苏联变脸快,美国封锁严,领袖压力大,百姓生活苦。”此情况应发生在中国 ( )
A.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
幻灯片 17[解析] 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发生变化、美国对华进行封锁、人民群众生活困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由于“大跃进”和人民
公社化运动,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
[答案] B
----
幻灯片 182.“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 ( )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
幻灯片 19了客观经济规律。材料是这一时期大刮浮夸风的反映。
[答案] A
[解析] 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
----
幻灯片 20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③到④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
幻灯片 21[解析] 从图上标注的时间③到④点对应的时间是1960~1965年,这段时间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政策是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1965年),所以选C项。A、B两项时间和题意要求不吻合,与D项相对应的是②到③点的变化。所以也不正确。
[答案] C
----
幻灯片 22----
幻灯片 231.主要任务: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下基础;二是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把其分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2.突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原因如下: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一、“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分析其突出特点及原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如何?
----
幻灯片 24(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3.关系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
幻灯片 25(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被誉为“一体两翼”。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
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的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
幻灯片 26材料二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特别是地质勘察、设计和施工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
----
幻灯片 27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
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22日)
材料一表明受“冷战”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的影响,新中国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材料二是中共中央在1952年年底所作的重要指示,毛泽东的讲话和中央的指示明确指出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总之,编制和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幻灯片 28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重大步骤,是共和国历史上辉煌的篇章。
【知能拓展】 “一五”计划的主要经济项目都分布在东北的原因:(1)从客观条件看,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便利。(2)从历史上看,解放前该地区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3)从地理位置看,东北地理位置背靠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
----
幻灯片 29公社化运动和十年“文革”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十年“文革”的特征和影响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十年“文革”的特征如何?影响怎样?“大跃进”、人民
----
幻灯片 30----
幻灯片 31 2.经验教训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要充分认识国情;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2)“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材料一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们对
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
----
幻灯片 32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关于政府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公报》
----
幻灯片 33 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对我国社
会矛盾的认识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同时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材料一表明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任务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认识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主要任务是搞经济建设;材料二表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已经开始偏离八大的正确决策,认为国内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任务,这一观点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也是后来我国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犯错误的原因之一。
----
幻灯片 34”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归纳总结】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失误的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易出现盲目服从;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2)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
【推敲细节】 1960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
----
幻灯片 35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3)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4)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使我党领导人希望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
----
幻灯片 36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基础再现)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1953年~1956年底)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
A.农业合作化 工业化 “大跃进”
B.三大改造 工业化 “一五”计划
----
幻灯片 37[解析] 题干已标明“过渡时期”指的是1953至1956年底。人民公社、“大跃进”、八字方针、十年动乱、“四人帮”、改革开放等均与之不相符,故符合题意的答案只有B
C.十年动乱 人民公社 八字方针
D.“大跃进” “四人帮” 改革开放
项。
[答案] B
----
幻灯片 382.(基础再现、视角拓展)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特殊”“新式”的原因是( )
A.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是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D.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
幻灯片 39年代之后,排除A项。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应该是在“一五”计划期间,排除B项。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排除D项。从材料“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来看应该还没有进行改造,所以应该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故正确选项为C项。
[答案] C
[解析] 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在20世纪90
----
幻灯片 403.(基础再现、视角拓展)据统计,1952年私营工业企业的户数、产值较之1949年分别增长了21.4%、54.2%;1952年私营商业户数、零售额较之1949年分别增长了7%、18%。对这些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
A.国家鼓励私营工商业全面发展
B.私营商业比私营工业企业恢复得慢
C.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全面振兴
----
幻灯片 41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C项发生在1953年至1956年,与题意不相符合。D项“全面振兴”的表述与题干信息不一致。
[答案] B
[解析] A项中“鼓励”一说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项是对
----
幻灯片 424.(基础再现、视角拓展)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符合这一设想的措施是
( )
A.组织互助组 B.成立生产合作社
C.进行公私合营 D.建立人民公社
[解析] 从材料的“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可知为后来的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C项进行公私合营。
[答案] C
----
幻灯片 435.(基础再现、视角拓展)下列是对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
幻灯片 44C.到1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最为彻底
[解析] 可以从个体经济占71.8%的数据看出A项是正确的;1956年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分别占32.2%和53.49%,由此可以看出C项的提法是正确的。从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是0可以得出D项的结论是正确的。合作社经济应该是公有制经济,所以B项的提法是错误的,故选B项。
[答案] B
A.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经济
----
幻灯片 456.(基础再现、视角拓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2%。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 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 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府旨在增加农民收入
B.农业优先于工业发展
C.新中国初期农业起点低
D.“一五”计划推动了农业发展
----
幻灯片 46产量大幅增加,故答案选D项。
[答案] D
[解析] 1953~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粮食和棉花
----
幻灯片 477.(基础再现、视角拓展)1957年陈云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围绕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体现了中共八大会议精神
B.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总结了“一五”计划的经验
D.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
幻灯片 48[解析] 题干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国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错误指导思想下,出现了冒进,但冒进并没有得到纠正,1958年后兴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D
----
幻灯片 498.(视角拓展)下面是我国196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增加值(亿元)表。第二产业最有可能是 ( )
A.289 B.372 C.451 D.648
[解析] 注意时间信息是“1960年”,当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调,因此工业所占比重最大,故答案选D项。
[答案] D
----
幻灯片 509.(基础再现、视角拓展)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 )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
幻灯片 51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结合本题所述,当时党中央采取措施应该是为了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选D项。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国民经济严重恶化。
----
幻灯片 5210.(基础再现、视角拓展)读下图,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分别是 ( )
----
幻灯片 53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自然灾害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八字”方针的提出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 A项不符合史实,三大改造是在1953年到1956年进行的,不符合“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的要求。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粮食产量增加,从1958年起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左”倾错误,B项正确。“八字”方针属于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调整,C项错误。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1953年提出的,D项错误。
[答案] B
----
幻灯片 5411.(基础再现、视角拓展)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
幻灯片 5553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在生产、资源分配、产品消费各方面,都由政府统一计划。“复兴”的原因是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实行党、政、企分开,企业自主权扩大,变成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答案] D
[解析] “热衷产品直销”和“政府取缔”都有违史实,故排除B、C两项;A项虽符合史实,但从鸦片战争至1953年,中国同样是“经济困难,物资匮乏”,但广告业没有消失,说明A项不是最主要原因。实际上,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19
----
幻灯片 5612.(视角拓展、高度提升)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1960年是21.8∶26.1∶52.1;1962年是33.3∶30.3∶36.3。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出 ( )
A.知青下乡促进农业大发展
B.中国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C.中央彻底清算了“左”倾错误
D.国民经济调整政策成效显著
----
幻灯片 57择D项。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1960年、1962年农轻重比例最大的变化在于重工业比重下降明显,结合1960年的“八字”方针,可知选
----
幻灯片 5813.(基础再现、能力综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4分,第14题16分,共40分)
----
幻灯片 59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
幻灯片 60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8分)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
----
幻灯片 61(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工业化道路在发展重点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4分)
----
幻灯片 62实践:实施“一五”计划。(2分)
(2)含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2分)
意义:标志着我国开始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2分)
(3)变化:由重工业变为信息化。(2分)
原因: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挑战,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推动。(6分)
(4)认识:要从国情出发,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4分)
[答案] (1)原因:苏联工业化模式有许多成功之处,国防安全保障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6分)
----
幻灯片 6314.(高度提升、能力综合)广东沿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近代以来,广东沿海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某班级同学以近现代广东地区的发展为研究课题,搜集整理了如下资料。
主题一 首开风气,飙转豹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移民海外谋生的热潮。由于海外贸易扩展和大量移民海外,珠三角把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发展到了极致。在移植西方工业近代化方面,珠三角人的业绩尤为卓著。……华侨陈启沅,于1872年回到家乡南海县简村,次年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近代化的机器缫丝厂一经出
----
幻灯片 64现,“各处闻风兴起,纷向南海、顺德产蚕地方竞相设立”机器缫丝厂。到20世纪2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机器缫丝厂已增达200家。又如美国侨商陈宜禧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回台山。自己筹款,自己设计,修筑新宁铁路。华侨还在能源、工矿以及银行、百货公司等方面,建立起近代企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沿海地区经济走向近代化的原因。(8分)
主题二 改革开放,敢为人先
材料二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
----
幻灯片 65姓“社”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三 改革开放之前,广州地位并不显著,更多的是充当特殊年代的“战争前线”,不属于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甚至比不上武汉等城市。举个例子,当年许多在武汉读书的大学生,毕业都不想分配到广州,被分配过来死活都想办法回武汉。……未来,广州肯定能够超越上海,成为影响整个东南亚的中心城市。
——周永章(中山大学教授)
----
幻灯片 66(2)同学们提议以“改革开放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主要内容写一篇文章,请你仿造示例,列出写作题目,并说明写作要点。(8分)
示例:题目:乡村巨变——农村改革。要点:克服平均主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旧体制(人民公社),促进经济发展。
----
幻灯片 67是著名的侨乡,华侨的促进作用巨大。(8分)
(2)题目一:对外开放窗口——经济特区。要点:赋予经济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改革旧体制;吸收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题目二:重新焕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点: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增强企业活力;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分,任选一种作答都可)
[答案] (1)广东最早遭到列强的侵略,开放较早,较早受到西方的影响;位于华南沿海,自汉唐以来对外交往就比较频繁,思想相对开放;在外国经济侵略下,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广东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