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中国古代文化史(1)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幻灯片 2考试说明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
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
幻灯片 3----
幻灯片 4知识运用
2.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
B
朱元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赶走蒙古人,恢复中华。故A错误
朱元璋——诛元璋(诛元朝之璋)
儒教、圣道——传统的伦理道德
----
幻灯片 5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予外部世界的规律
A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指人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备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良知”的主要能力就是分辨“善恶”。“致”就是去达到。一个人分辨了善恶,懂得了是非道理,也就可以践履“格物、致知、正心”,进入圣贤的境界。王阳明认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意思是人人有做圣人的潜能。
----
幻灯片 6 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学说,承认人人都有良知,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李贽十分欣赏王学的这一主张。李贽云:“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故阳明先生曰:‘满街皆圣人。’佛氏亦曰:‘即心即佛,人人是佛。’”孟子早就讲过“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人之初,性本善
人皆可以为尧舜
佛教
即心即佛,人人是佛
王阳明
致良知 满街都是圣人
李贽
人人皆可以为圣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幻灯片 7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B
----
幻灯片 88.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为( )
①儒家理论有助于维护政治统一 ②儒家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③儒家理论使皇权得以神化
A.①② B.②③
C.① D.①②③
D
----
幻灯片 99.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心即理也
B.反对人的各种欲望
C.理是万物本原
D.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D
理学的主旨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不是压制人所有的欲望。
朱熹的天理人欲是什么?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
幻灯片 10【思维拓展】
1、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人治
(德治)、
法治
无为而治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外儒内法,辅之以道)
----
幻灯片 11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思想
儒家提倡“孝” 、“仁义” 等道德伦理观
儒家强调诚信 、注重道德修养,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
----
幻灯片 123、关于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1)、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出现活跃的社会原因
专制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理学占统治地位,纲常礼教腐朽、文化专制严重束缚人们思想。
----
幻灯片 132)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出现活跃的影响和局限
----
幻灯片 143)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最终没能实现中国社会的逐渐转型的原因
----
幻灯片 153)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最终没能实现中国社会的逐渐转型的原因
----
幻灯片 16知识运用
1.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B
----
幻灯片 175.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
从材料看,儒学一直为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为了儒学的发扬光大。
----
幻灯片 186.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D
----
幻灯片 197.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对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时代的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A
----
幻灯片 204、关于古代主要中国的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主张给百姓土地,不夺农时
君舟民水
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要求统治者推行仁政,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
----
幻灯片 21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据材料1,孔子的认识与夏商时期人们的认识相比有何变化?从孔子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变化:由事鬼神到重视人,人的地位不断提高。
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
----
幻灯片 22材料2: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在全世界广泛地传播。他的力量无比庞大。中国文化影响力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在文化事业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
(2)材料2中,韩素音高度评价了“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请指出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8分)
进步因素:①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主张“以德治民”;③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公平)。
背景: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当时,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的大变革,战争频繁,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旧制度趋于崩溃瓦解,新因素萌生、发展。
----
【点此下载】